首页 > 分享 > 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掷镯、山鹃等,属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杜鹃花是个大属,全世界约有900余种,中国有约600种,占全世界种类的半数以上,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其它国家能与之匹敌。

杜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除新疆外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尤以云南、西藏和四川种类最多。各地区错综复杂、高差悬殊的地形特点造成了杜鹃花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特点。有常绿大乔木、小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之分。

杜鹃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生理性病害和病理性病害两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温、光、水、肥等条件的影响,产生许多生理障碍性病害,如日灼病、缺素病等。病理性病害主要是指由于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引起的病害。病理性病害除作物的外部器官发生病变,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外,还在植株的发病部位产生病原物的某些病征,如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菌核和脓状物等。

生理性病害

杜鹃在日常养护管理过程中,若管护不当,易造成缺素症的产生,致使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也会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所谓营养缺素症主要是指植物因缺少某种或多种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杜鹃缺素症常见的有两种,即缺铁黄化病和缺锌小叶病。

1)杜鹃黄化病

杜鹃黄化病,又名缺铁病、缺绿病。发病初期新叶叶肉褪绿、发黄,叶脉保持绿色,致使叶片绿色呈现网纹状。症状出现时,植物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轻则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景观效果,严重时则全叶黄白色,病叶沿叶尖、叶缘向内焦枯,最后脱落,甚至整株枯死。同时,也会导致杜鹃花小且花期较短。叶片发黄的机理很复杂,可能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如水分的盈亏可引起旱黄、水黄,水土的酸碱度可引起碱黄、酸黄,光照的多寡会引起晒黄、阴黄,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焦黄、寒黄,枝叶过于茂盛不进行修剪而内膛枝光照不足,也会造成叶片变黄脱落。

杜鹃喜酸怕碱,对土壤水平要求很高,以pH值4.5-5.5、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针叶林腐叶土为宜。防治杜鹃黄化病,要避免栽植在碱性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庭园露地种植,不要靠近水泥、砖墙或用过石灰的地方。盆栽杜鹃,也可用新的酸性土换掉旧土壤。还可定期补充铁元素,即在发病初期,配制浓度为0.5%-1%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或灌根,不同的杜鹃品种其施药浓度不同,春鹃和夏鹃浓度可以大一些,西洋杜鹃浓度可相对小一些,7天1次,持继2-3次,可获得良好效果,为增加粘着效果,可在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3%的柠檬酸。或施用堆肥、绿肥或其它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产生的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不溶性铁,使植株较易吸收。同时,注意节制浇水,改善土壤的透气性,适当增加光照和通风等管理措施。

2)缺锌小叶病

缺锌小叶病是土壤缺锌导致的生理性病害,早春至秋季均有发生,夏季更为普遍。植株发病后,枝条顶端生长受阻,节间缩短,近顶叶片明显变小,叶片薄而脆,叶缘向背面翻卷,同时出现黄褐色锈斑,叶间黄白色,叶片易脱落,呈簇生状,整个植株生长不良,花期推迟或不开花,严重时整株死亡。植株叶片的锌含量变化很大,根据研究,当叶片中锌含量少于干重20-25ppm时即产生缺锌症,但若锌含量过高,植物也会产生中毒现象,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锌含量与土壤ph值密切相关,当pH大于6或呈碱性时,土壤中锌含量将大大减少;若土壤中磷含量过高,有效锌会与其形成难溶的磷酸锌,不易被根系吸收利用;当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时,有效锌便会与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始终保持适当的锌含量值。

防治小叶病,应在春季施用800倍~1000倍的硫酸锌溶液,尽量少施用有机肥和磷肥,以免减少植物能够吸收的锌含量,若为促进杜鹃开花,宜在秋后施用有机肥和磷肥。锌肥在土壤中保持时间较长,可每两年施用一次。另可通过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

病理性病害

杜鹃由于病菌等侵入,经常导致褐斑病、灰霉病、煤污病等病害。

1)杜鹃花叶斑病

又称褐斑病,是最常见的叶片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植物组织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在病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中部黑褪色的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转变为灰白色,严重时,叶片由于全叶相连的病斑而枯黄、早落。潮湿条件下,叶斑表面通常散生极小的褐色霉点(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病情持续发生于整个生长季节,发病高峰多在5月中旬、9月上旬和11月上旬。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梅雨和台风季节及多雨年份病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冬春及时扫除病叶并集中烧毁落叶。夏季保持通风,增施钾肥,避免泥土过湿。 植株展叶后,每隔10 天喷施波尔多液(1:1:100),可连续喷施2-3次,以防发病。在发病早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进行轮换防治,以抑制病害发展。

2)杜鹃花灰霉病

灰霉病是杜鹃花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和花器。发病诱因通常是冻害。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并很快扩展为相互连接的大型病斑。高温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因此得名灰霉病。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栽培管理,防止冻害,减少病害发生;室内培养杜鹃要注意通风,避免过于湿润;日常管理中,应及时摘除烧掉病叶、病花;必要时用50%氯硝胺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液等药剂喷洒防治。

3)杜鹃花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由镰孢霉菌引起的土传病害,根部多潮湿,病菌一旦侵入皮层,不久即会引起腐烂。发病初期,根部呈现水渍状褐斑、软腐,后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树皮逐渐呈灰白色,并会逐步蔓延,进而扩大到树干整个皮层坏死,切断养分及水分的输导,使顶端嫩叶逐步干枯,并自上而下,枝叶萎蔫失水干枯,以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病菌侵染力强,凡碱性土壤、湿度大、温度偏高,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蔓延,故确诊后,应对死亡植株及时处理,并对邻近的植株用0.1%高锰酸钾浸泡或淋洗全株。每年5月份左右用200倍托布津涂抹主干,每7天至10天涂一次,连续三次,预防感染。同时应注意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抗病力。

4)杜鹃煤污病

病菌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影响了杜鹃的长势和观赏价值。由于煤污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发生多,均加重发病。

防治煤污病,注重从以下方面措施着手。一是要着重消灭蚧、蚜等分泌蜜露的传播媒介害虫,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适期喷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防治介壳虫还可用10-20倍松脂合剂、石油乳剂等。二是保持通风透光,植株种植不要过密,以降低湿度,切忌环境湿闷。三是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可喷用代森铵500-800倍,灭菌丹400倍液。

5)杜鹃叶肿病

又名杜鹃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主要为害花芽、嫩叶和新梢。叶片正面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圆形斑,后为黄褐色,叶背淡红色,肥厚肿大,随后隆起呈瘿瘤,且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层,如饼干状。严重时病斑连片,畸形肥厚。花瓣感病呈现异常肥厚状,并有不规则瘿瘤。花芽受害肉质变厚变硬,产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状物,粉状物飞散后,病斑变黑褐色干枯脱落。

杜鹃叶肿病病因很多,植株在通风不良、高温多雨、光照不足的环境条件下易染病;氮肥施用过多,生长过于旺盛植株也易感病,且往往也发病较重;不同杜鹃品种染病程度不同,夏鹃和西鹃更易染病。因此,防治杜鹃叶肿病,须做到:一是日常庭园管护中,须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二是减少侵染来源。发芽展叶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子实层未产生以前及时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梢等发病部位;三是合理采用化学防治。在杜鹃抽梢时喷洒1%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发病期间落花后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3-5次有效。

杜鹃冠网蝽

别名拟梨冠网蝽,半翅目网蝽科昆虫。成虫体长3.5mm 左右,体形扁平,黑褐色。触角丝状,4 节。前胸背板中央纵向隆起,向后延伸成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向外突出成羽片状。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胸两则和背面叶状突起上均有很一致的网状纹。静止时,前翅叠起,由上向下正视整个虫体,似由多翅组成的“X”字形。以成虫、若虫在叶背上吮吸汁液危害,并排泄粪便,从而使被害叶面形成针状白色斑点,同时,在叶背出现锈黄色污斑和蜕皮壳。受害植株树势衰弱,光合作用受阻,生长滞缓和提早落叶,观赏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开花。

杜鹃冠网蝽一年发生7-10代,以成虫和若虫在枯枝、落叶、杂草及根际地表土层中越冬。高温干旱天气有易于害虫发生。防治杜鹃冠网蝽,要采用园林措施、化学防治和天敌防治等多措并举。秋末清扫落叶,及时中耕除草,以减少越冬虫源,选择无害苗木进行栽培,减少害虫的发生;害虫大面积发生时,采用化学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喷杀若虫,以树上越冬成虫和第一代若虫为重点喷施450%敌敌畏、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甲胺乐乳油2400~4000倍液、10%氯氰菊脂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25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轮换交替用药,效果更佳;保护和利用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昆虫以降低害虫虫口密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浓度,有效控制虫害发生。

杜鹃红蜘蛛

别名扁螨、茶短须螨,直螨目,细须螨科。雌成螨体长约0.3mm,椭圆形,有红、暗红、橙红等色,背腹扁平,体背有网纹状斑。雄成螨体略小,体尾部略尖。幼螨似成螨,鲜红色,足4 对。成螨、若螨常聚集在叶片背面活动,吸取植株的汁液,出现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转黄脱落,树势减弱。红蜘蛛一年发生多代,在6~8月高温、干旱时危害尤为严重,但大雨及多雨天气则危害较轻。防治方法是:4月份注意检查杜鹃红蜘蛛发生情况,出现少量红蜘蛛危害时应及时摘除病叶;保护和释放利用天敌昆虫,如草青蛉、瓢虫等;大面积为害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2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均匀喷洒,对成虫、若虫、卵均有良好效果。

杜鹃三节叶蜂

杜鹃三节叶蜂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昆虫。成虫有蓝黑色光泽,胸背弓起,有倒箭头斑纹和一横纹。翅面上有褐色短毛,胸腹部有短白毛。卵椭圆形。幼虫体长18mm左右。茧丝质,椭圆形。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云南、广东等地。为害杜鹃花、五月红、石榴红、云锦杜鹃、西洋杜鹃等。

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喜群集,昼夜均取食,取食时从近叶柄基部叶缘开始,逐渐将叶食尽,仅留主脉及部分叶尖,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不但降低了观赏价值及商品价值,甚至还使植物死亡。

杜鹃三节叶蜂多发生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因此,栽杜鹃花周围要注意杂草的清除。每年春夏间当杜鹃谢花后,进行适当修剪,既利于杜鹃生长和美观,又可除去大部分卵和低龄幼虫,以后各代发生量便会减少。露地栽植注意园圃卫生,冬季在植物周围松土,清除植株周围杂草及其周边杂草,杀灭越冬虫蛹。在虫害发生期,可选用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10%氯氰菊酯或10%氯菊酯15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剂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40.7%乐斯本乳剂6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

杜鹃蛞蝓

软体动物,主要为害杜鹃根部,有时也为害叶片。露地杜鹃7-9月受害最重,温室杜鹃周年受害。蛞蝓怕光,昼伏夜出,晚上10点-11点为其活动高峰期,强光条件2-3小时即死亡。蛞蝓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在蛞蝓活动地面喷洒石灰粉、草木灰等。二是根据蛞蝓对甜叶、腥味有趋性的特点,使用味道物质时行诱杀,并在其中掺杂适当比例的蜗牛敌等农药。

相关知识

杜鹃花病害及防治办法,杜鹃花病害图片大全
杜鹃花有哪些常见病害怎样防治?
杜鹃花常见病害的防治
杜鹃花常见病害
杜鹃花病害及防治方法
杜鹃花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杜鹃花病害防治.doc
花木常见病害及其防治(五)
杜鹃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点
杜鹃花主要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网址: 杜鹃花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88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实践.doc
下一篇: 家庭盆栽杜鹃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