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秋海棠病害

秋海棠病害

秋海棠病害

秋海棠属,如银星海棠(Begonia argenteo-gutta-ta)、红花竹节秋海棠(B.coccinea)、秋海棠(B.coan-siana)、蛤蟆秋海棠(B.rex.)和四季秋海棠(B.sem-pereflouns)等。病菌主要在病叶和病残体内越冬,自伤口或气孔侵入,借风雨或淋水时,水珠飞溅传播,通常潜育期7~10天。

目录 1 细菌叶斑病 2 白粉病 3 灰霉病 4 猝倒病 5 基腐病

世界已知30多种,中国至1991年约有15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白粉病、灰霉病等。主要为害叶的有灰斑病(Cercorpora legoniae)、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细菌叶斑病等,主要为害根茎基或根有立枯病、茎腐病、猝倒病等,为害根的有冠瘿病(Agrobacterium tumefaicens)、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M.javanica,M halpa)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MV)。为害普遍而严重的是细菌叶斑病、白粉病、灰霉病。局部地方猝倒病和基腐病发生较多。

细菌叶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小、圆形,水渍状,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大后成黑褐色枯斑,发展至整个叶面,最终叶枯死早落,潮湿时病部有白色菌脓。病原物为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var.bogoniae)植物细菌。为害秋海棠属,如银星海棠(Begonia argenteo-gutta-ta)、红花竹节秋海棠(B.coccinea)、秋海棠(B.coan-siana)、蛤蟆秋海棠(B.rex.)和四季秋海棠(B.sem-pereflouns)等。病菌主要在病叶和病残体内越冬,自伤口或气孔侵入,借风雨或淋水时,水珠飞溅传播,通常潜育期7~10天。病害控制:应注意田园清洁和改善栽培措施,例如清除病株,保持株距或盆栽距离,温室相对湿度保持在40%左右,淋水或灌溉时不使叶面滞留水珠等;发病期间喷施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等杀菌剂。

白粉病

危害性仅次于细菌叶斑病。使叶、茎、花表面都产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连成一片。病原物:北京、云南、河南的中华秋海棠(Begonia sinensis)、云南秋海棠(B.yunnanensis)和秋海棠上的为秋海棠白粉菌(Erysiphe begoniae),子囊菌,白粉菌目;台湾报道在圆山秋海棠(B.laciniata var.lormosana)上是椭圆粉孢,半知菌,丝孢目。华南不易形成有性态。至少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粉孢类型。寄主为各种秋海棠。病菌存在生理分化。寄主种间或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银星海棠高度感病,四季秋海棠中度感病。温度10~26℃时均可发生,高温(32℃)不利病菌侵染。病菌控制:应清洁田园,发病期间喷施粉锈宁、胶体硫等。此外还有用消螨普、放线酮、嗪胺灵等防治的报道。

灰霉病

猝倒病

使幼苗猝倒或插枝黑脚腐烂。高温潮湿时,病死苗及附近土表可见白色絮状菌丝体。病原物为一种腐霉(Pythium sp.)。属卵菌,霜霉目。播前盆土未经消毒、积水、浇水过多、覆土过厚都容易发病死苗。土壤传病。病害控制可在播前用敌克松消毒盆土。

基腐病

造成茎或茎基变褐腐烂,严重时叶片亦被害,形成大型水渍状圆斑,潮湿时病部上有少许褐色菌丝体和褐色颗粒状的菌核。病原物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属担子菌、胶膜菌目。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无孢目。病害控制:要保持植株间通风透光,播前用五氯硝基苯处理盆土,发病期间用井岗霉素淋浇。

相关知识

竹节秋海棠病害防治
秋海棠的四季养护要点以及病害防治
鲜花养护:秋海棠的四季养护要点以及病害防治
秋海棠白粉病
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
秋海棠属中的巨无霸—巨型秋海棠
竹节秋海棠
秋海棠
溪头秋海棠栽培技术
龙虎山秋海棠

网址: 秋海棠病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359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海棠生虫怎么办,容易生什么虫
下一篇: 海棠树有哪些常见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