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香草与君子:端午的草木文化

香草与君子:端午的草木文化

《龙舟夺标图》,佚名,元代。图/央广网


古人会于端午节时在门上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灾,后来又添加上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一切都是鲜嫩的。破土不久的艾草芽儿,毛茸茸的,香气清新怡人,采摘一些淘洗干净,加上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成青团,一口就吃到了春天的气息。

端午时节,盛夏将至,草木渐繁盛起来,艾草也变得壮实,气味浓郁,不再适合食用。此时,割上几棵艾草,悬挂在门楣之上,便是中国传统民俗了,据说有避邪的功效。在很多地方,蒲草(菖蒲)也会和艾草一同被悬挂起来,因其形似宝剑,寓意可以消灾辟邪。

在端午,繁盛植物散发出的香气似乎渗透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食物也不例外——端午节的美食粽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粽叶所赋予糯米的清香味道,而粽叶自然也是盛于端午的草木。

端午和草木似乎有着不解之缘,读懂了草木文化,就读懂了端午,也就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 识。

端午节的来源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端午、清明——中,端午节可称是最具传奇色彩和文化色彩的节日了。

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饮雄黄酒,赛龙舟……你可能一时间无法说清楚端午节到底有多少习俗。这么多的习俗,与这个节日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其他几个传统节日不同,端午节一直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关,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屈原,他甚至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个象征。

中国民间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诗人屈原而创立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并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阴历五月初五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又有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的方法,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粽子。

但事实上,端午节的出现可能要比屈原诞生的年代更早。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过端午节了。闻一多通过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提出端午起源于中国百越(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但可以说,是屈原赋予了端午节更深厚的文化意义。千百年来,人们借屈原的诗歌和精神“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和伍子胥有关,这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一作芸,又有地方称 作贠),字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 人。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再后来,吴国又打败了越国,大宰受越国贿赂,陷害子胥,吴王夫差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后,尸体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端午节也就成为吴国人民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个流传不算很广的传说,这个传说和东汉孝女曹娥有关。曹娥是东汉时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时年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并于17天后的五月初五投江。5天后,曹娥从江中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后来,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这个事情的可信性且不说,单从时间上看是远远迟于闻一多所考证的端午节的源头——春秋时期。

除此之外,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挂艾草,传说与唐朝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黄巢在唐 僖宗年间起兵造反,据闻他的义军 杀人不眨眼,老百姓十分惧怕,纷纷出逃躲避。

这一年,黄巢带着义军行至河南邓州地界,在路上看到许多百姓匆匆从城里逃出。黄巢拦住其中一个妇女,问询之后得知,她和其他百姓都是因为惧怕他而逃亡。黄巢闻言,心中动容,看到路旁长满了艾草,于是伸手拔了两根递给那妇女,说:“你快带着孩子回城吧,告诉他人,在门上插上艾做记号,大军到了城里,保证不会伤害你们一点儿!”

第二天,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 承诺,领兵离去。攻入邓州城的这 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从此以后,老百姓为了纪念黄巢,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在门上插上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端午,在后来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赋予这个节日更多的传说和更厚重的历史感,让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端午、《楚辞》和香草

端午节来到的日子,一般在芒种节气左右。这时候,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起来,在草木繁盛的同时,蛇虫也开始活跃了。越来越毒的日头和越来越多的毒虫,让瘟疫更容易流行,人们也更容易生病。因此,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人们普遍要在这个节日求平安、禳解灾异。

古人认为,艾草、菖蒲、雄黄酒等物可以消灾驱邪,因而,插艾草和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白素贞在端午节误饮雄黄酒显出原形的桥段,这也是古人对雄黄酒驱邪功效的形象化表达。

在这些文化习俗背后,也有着其实际意义——艾草、菖蒲、雄黄酒等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都是药材,这些东西在消灾驱邪之外,更是治病的药,在“毒日”节气,插艾草、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以传统医学的观点来看,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因此,端午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得上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艾草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药材,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可能因为艾草具有药用价值,人们也相信它具有驱邪的功效。南北朝时的学者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这是艾草由治病转为寓意驱邪的较早记载了。


中药百草香囊 图/新华社

中国民间还有在端午斗百草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提到了宝玉生日前后,香菱和一群小丫鬟在玩斗草的游戏。宝玉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时近端阳。原文写道:“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据史料记载,斗百草的游戏最早源于周代,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端午节与草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切,早在屈原的诗歌和后来的《楚辞》中有了遥远的呼应。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录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

据统计,《楚辞》各篇章出现的植物共有101种(类),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楚辞》之中,寄寓言志的植物特别多,以香木、香草比喻忠贞、贤良,而以恶木、恶草数落奸佞小人,是《楚辞》植物最大的特色。

《楚辞》中常见的香草有秋兰、兰芷、杜衡、蕙、杜若、荷、申椒、菌桂、薛荔、葛、辛夷等。在一些仪式中都会用到香草,比如“浴兰汤兮沐芳”,就是说要用兰、蕙、芷等香草洁身,熏烧香草木以示虔诚,接着用椒酒、桂朵、精米等香草迎神、悦神。据学者潘富俊考证,《楚辞》全书提到的香草有白芷、川穹、芍药、珍珠菜(揭车)、杜蘅、菊、大蒜、柴胡、蛇床、菖蒲、杜若、苹、石斛、大麻、灵芝、芭蕉、荷、藁本、红花(焉支)、射干等,均为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大部分种类植物体全部或花、果等部分具特殊香气。

当然,《楚辞》中的香草并非都与端午有关,今天端午节的香草也不是都来自《楚辞》。甚至,艾草作为今天端午节最重要的植物之一,在《楚辞》中却是“恶草”。《离骚》中有诗句:“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意思就是屈原讽刺众人以佩戴艾草这样的恶草为荣而非以佩戴兰草为荣。


《五瑞图》,文徵明,明代,刘海粟美术馆馆藏。

不过,我们也不必纠结于此,毕竟屈原、《楚辞》和端午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今天的端午节,最常见的香草是艾草、菖蒲和粽叶。古人会于端午节时在门上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灾,后来又添加上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蜀葵、佩兰、龙船花、石榴等植物也是与端午节关系密切的“香草”。有人将蜀葵称作“端午花”,因为它在端午节前后开花。每逢端午,家家挂菖蒲、插艾条以防病,户户供蜀葵、石榴以辟邪。现在的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还有在端午节“沐兰汤”的习俗,不过其所用的香草不止于佩兰,还有艾、蒲、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

龙船花则与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有关,寓意“争先恐后”。而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要给子女 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 女平安富贵。

今日香草:艾草、粽叶和菖蒲

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有着相对固定风俗、仪式的重要节日,很多古代的习俗已经不再常见。今天,艾草、菖蒲、粽子和龙舟是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认识并接受的端午节符号。作为人们最熟悉的端午节香草,艾草、菖蒲和包粽子的粽叶,已经发展出可观的产业规模,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帮助了不少人脱贫致富。

前文已经提到,艾草从《楚辞》中的“恶草”变为今天的“香草”,其原因大概是艾草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用价值以及延伸而来的驱邪价值。传统医学认为,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把艾叶晒干捣碎制成的艾绒,可以制艾条供艾灸用——艾灸是一种常见的替代疗法。艾绒还是印泥的一种原料。此外,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可以说,艾草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是一种很有市场价值的作物。


福州天后宫工作人员为游客沐兰汤、点雄黄。图/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据调查,我国现有艾草170余种,被称为艾叶的同属植物有20多种,除新疆、西藏外,艾草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河南南阳在艾草产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南阳是河南艾草主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艾产品生产基地。该市艾草种植面积约30万亩,原料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现在,“南阳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这为南阳的艾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菖蒲在端午节总是和艾叶相伴出现。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翠绿的菖蒲叶子形状似 剑,因此民间的道士把菖蒲称之为 “水剑”“蒲剑”,老百姓把此“剑”说得很神奇,它可斩杀妖魔鬼怪。

端午节挂菖蒲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代已有此俗。而在江西贵溪,菖蒲种植和加工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20年2月,贵溪市出台了《贵溪市支持菖蒲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菖蒲产业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明确了工作要求,并成立了贵溪市菖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贵溪市菖蒲文创产业综合体补助项目,被列为江西省2020年度64个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


粽叶的清香为粽子这种美食增色不少。图/美食摄影师JUN

关于粽叶,我们就更熟悉了。一个节日是否重要,其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节日是否有独属于自己的美食。显然,拥有粽子的端午节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关于南北粽子的甜咸口味之争,在互联网上已经延 续了许多年。今天,愈发包容的我 们对此只会莞尔一笑,当作段子而已。其实,无论是咸是甜,只要裹上了那层清香的粽叶,普通的糯米便成为端午独特的美食。端午节对粽子的巨大需求量也让粽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桑植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形成了上游生产优质原料、下游加工销售,产业链紧密连接的特色优势产业。

香草之于端午,不止是文化。香草成为产业,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有市场价值,说明人们喜爱它们,它们作为文化符号的存在与成长也将更健康。

编校:苑宝平, 审读:郭丽

点击下方

即可网购。

相关知识

端午插花|草木为药,端午安康
节日插花|草木成药,端午安康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传承文化乐端午 2016“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开幕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
盛开的花香——节日花卉赏析(品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花卉文化)
周敦颐的君子之莲与君子之行——廉洁文化——吉林省纪委 省监委网站
2023“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开幕
《古韵新声》端午丨一物一曲传古韵,端午新声祈安康
南京将推100余场迎端午主题活动

网址: 香草与君子:端午的草木文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4933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专属端午的花草——艾草与菖蒲
下一篇: 端午节,艾草菖蒲守护你,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