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闹羊花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闹羊花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闹羊花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PDF

冯靖雯 1 王耀登 2 吴文辉 2 陈鸿平 1 冷静 2 刘友平 1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137; 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摘要

笔者拟通过收集与整理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闹羊花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时间、入药部位、毒性、功能主治进行系统考证,并对其古今炮制方法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闹羊花的临床应用、炮制规范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闹羊花基原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的干燥花,在各历史时期出现的别名、俗称较多,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该药材多野生,少量种植,采收时间多为三、四月,采收花期有初开、盛开、开泛等不同描述。闹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言其入药部位,后有花、果、根入药,其中花是其主要入药部位。闹羊花炮制历史悠久,古代有炒、醋炒、酒炒、蒸等炮制方法,现今临床仅用其生品,极少量现代著作保留了炒、酒蒸炮制方法,认为炮制可降低毒性。

闹羊花是民间和临床治疗风湿骨病顽疾的良药,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的干燥花,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散瘀定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仆肿痛、顽癣[

1

]。闹羊花是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之一,具多民族用药特

色[2-4

],广泛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香港、浙江、湖北等

地[5

]。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6

],曰“羊踯躅,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各历史时期闹羊花的别名、异名较多,加之该药材资源以野生为主,少量种植,导致市售药材存在采收期不一,甚至品种混淆的现

象[7

]。由于《神农本草经》未言其入药部位,其全株均可药用且有毒,但以花、果实毒性最大,根毒性最小,现今入药部位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根对风湿顽痹、恶性肿瘤疗效好且毒性小应首选其

根[8

]。

古籍记载闹羊花多炮制入药,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有炒、蒸、酒蒸、酒炒、醋蒸、醋炒等[

9-10

],认为炮制可降低其毒

性[11

]。但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均仅收录其生品,古代传统炮制方法近乎失传。由于闹羊花生品有大毒,严重制约其临床用药安全,有必要传承和发展闹羊花古代炮制减毒技术,以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在系统查阅闹羊花古今文献基础上,对闹羊花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入药部位、采收时间、产地加工、毒性、功能主治进行本草考证,并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为线索对其古今炮制沿革进行梳理,利用可视化思维分析闹羊花炮制方法沿革趋势,探究古今炮制异同,以期为其现代基础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1 本草考证

1.1 名称溯源

《神农本草经》[

6

]以“羊踯躅”为名首载之,《吴普本草

》[12

]载其“羊踯躅华”。《本草经集注

》[13

]首次记其名称由来“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明代《本草纲目

》[9

]将“闹羊花”列为羊踯躅释名,认为“闹当作恼,恼,乱也”。清代《类经证治本草》《植物名实图考

》[14

]将“闹羊花”以别名载之,后《本草便读

》[15

]将“闹羊花”作为药材正名,并载其别名“羊不食草”,即“羊食之即踯躅而死,故又名羊不食草”,此处“羊不食草”与唐代《本草拾遗

》[16

]收录的“羊不吃草”名称极为相似,亦混淆,但并非一物。现代多以“闹羊花”为药材正名,指植物羊踯躅的花。闹羊花各历史时期、各地的名称有羊踯躅、羊踯躅华、闹羊花,别名有黄杜鹃、老虎花、黄踯躅、搜山虎、毛老虎、一杯倒、八里麻

等[1

,6,9,12-27],见增强出版附件材料。

1.2 基原考证

《神农本草经》[

6

]曰“羊踯躅,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列为下品,未记述其植物形态,不能确定基原,“川谷”指山川、河流,这与今羊踯躅R. molle喜生长于湿润而冷凉生境特点相同。《名医别录

》[18

]增加了毒性、产地和花期描述:“大毒……生太行山及淮南山,三月采花”,这与今羊踯躅R. molle全株植物有毒和产地分布的特点一致。南北朝《本草经集注

》[13

]最早描述其植物形态“花黄似鹿葱”,但唐代《新修本草

》[28

]却否定了“似鹿葱”的说法,载“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葍花色黄者也”,鹿葱为今之石蒜科植物,八月开花,与羊踯躅花期相差甚远,“旋葍花”为旋花科植物,花期与羊踯躅相近。在唐代广为人知的一种植物“山石榴”,又名山踯躅,与羊踯躅有着相似的名称和花期,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写到“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29

]。五代《蜀本草

》[30

]记“树生,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四月采花”,结合宋代之前古籍记载,可推测羊踯躅为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叶似桃叶呈披针形,花期三月,花黄色,有毒,花形呈喇叭状、钟状、漏斗状,推测其可能为今之杜鹃花科植物。

宋代《开宝本草》[

31

]谓“其苗树生,高三、四尺,叶似桃叶,花似山石榴”,认为羊踯躅花似“山石榴”,而早在唐代《山石榴寄元九》已记述山石榴又名山踯躅、杜鹃花,再次推测羊踯躅可能为杜鹃花科植物。《本草图经

》[19

]首次以图文形式描述了羊踯躅,并对与山踯躅进行了区别,记“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凌霄、山石榴、旋复辈,正黄色,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其附图“润州羊踯躅”。根据图文可知这是一类小灌木,花黄,有毒,花冠裂片5,花序顶生,呈喇叭状;雄蕊数根;根部发达;叶片互生,呈披针形,与《中国植物志》中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描述一致。苏颂所言“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附图海州山踯躅,该植物为幼苗时期,叶片互生,呈披针形,叶的形态与“润州羊踯躅”极相似,但花色深红、无毒、不作药用,与杜鹃花科植物杜鹃R. simsii描述相符,相关书籍中记载的植物图片见

图1

图1 不同著作中的闹羊花植物

Fig. 1 Graphic evidence of Rhododendri Mollis Flos in different books

A,B.《本草图经》;C.《本草品汇精要》;D.《本草蒙筌》;E.《本草纲目》;F.《三才图会》;G.《本草图谱》;H,I.《植物名实图考》;J.《全国中草药汇编》;K.《中华本草》;L.《中国植物志》;M.《南方中草药彩色图鉴》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32

]对羊踯躅无新增描述,附图与《本草图经》基本一致。《本草蒙筌

》[20

]曰“起苗一尺余高,结蕊二月半后。叶如桃叶深绿,花似瓜花正黄。羊误食之,踯躅而死。故《本经》竟名羊踯躅,今南人又呼黄杜鹃。”与《蜀本草

》[30

]中羊踯躅描述一致,并首次冠以杜鹃之名,后明末万卷楼版本又增补羊踯躅植物图,见

图1

(D)。《本草纲目

》[9

]载其别名黄踯躅、闹羊花、惊羊花等,李时珍认为“韩保升所说似桃叶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黄,气味皆恶。”附图与《本草图经》一致,花裂片更为明显,花萼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见

图1

(E)。李时珍将山踯躅列为羊踯躅的附录,载“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杜鹃花。其黄色者,即有毒羊踯躅也。”根据李时珍的描述,羊踯躅与山踯躅最大区别为颜色、毒性、味道,花红紫、无毒、味酸者为山踯躅,与今之杜鹃花科植物杜鹃R. simsii一致;花黄、有毒者、气味恶者为羊踯躅,与今之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一致。《本草原始

》[33

]《本草汇言

》[34

]《三才图会

》[35

]的植物描述基本延续了《本草纲目

》[9

]。日本学者编著的《本草图谱

》[36

]对羊踯躅原植物有更详细的描述“木曾爱知川驿,稀庭中栽,小木高三四尺,桃似尖,黄绿色毛茸,春月叶,先花开枝梢,五七萼,周附花形本筒,末五瓣萱草花,似小黄色,此保升说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云是。”与《中国植物志

》[5

]羊踯躅植物所载的描述“落叶灌木,高0.5~2米,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具短尖头,被微柔毛,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伞形花序顶生,有花梗,花冠阔漏斗形,裂片5,黄色”一致;由彩色附图可知,其叶中脉和侧脉凸出,花瓣内有深红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雄蕊5,不等长,与现代《南方中草药彩色图鉴》中闹羊花彩色植物图相符,表明羊踯躅确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见

图1

清代《类经证治本草》[

37

]记载“叶似桃,花似北瓜花而小,色黄,花中有须”。《植物名实图考

》[14

]载“《本经》下品,南北通呼闹羊花,湖南谓之老虎花,俚医谓之搜山虎。种蔬者渍其花以杀虫。又有一种大叶者附后。”附图与今之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形态基本一致。《植物名实图考

》[14

]在羊踯躅后附有搜山虎,载“搜山虎即羊踯躅,一名老虎花,古方多用,今汤头中无之。具详《本草纲目》。按罗思举《草药图》,搜山虎春日发,黄花青叶……霜后叶落,但存枯根。湖南俚医以为发表入阳明经之药是此药,俗方中仍用之。中州呼闹洋花,取其花研末,水浸杀菜蔬虫,老圃多蓄之。其叶稍瘦,产长沙者叶阔厚,不似桃叶,花罢结实有棱”,见

图1

。吴其濬认为受产地的影响羊踯躅叶的形态有差异,产自湖南长沙者叶大且厚,现代搜山虎为羊踯躅别名,来源于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

民国《植物学大辞典》[

38

]中记载有羊不食草R. sinense,该学名是日本学者于1829年所订,此书沿用了日本学者考订的结论,现已作为R. molle的异名处理。现代《中药材手册

》[22

]记载“闹羊花,原植物羊踯躅系杜鹃花科”,《药材学

》[23

]记载闹羊花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的干燥花。《全国中草药汇编

》[25

]《中华本草

》[39

]与《中国植物志

》[5

]关于羊踯躅的图文描述基本一致。《南方中草药彩色图鉴

》[40

]为彩色图,植物形态特征更直观。闹羊花自199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至今,指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 molle的干燥花,成为市场上药用闹羊花的主流品种。据调查,在广东民间将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的花“洋金花”称为“闹羊花”,甚至将两者混淆入药,可能是两者正名相近、别名相同,且均具毒性,亦作麻醉剂,以致互相混

淆[7

],但两者所含成分、生物活性、中毒症状均明显不同,临床上不得混淆使用。

1.3 生境、产地

古代对闹羊花生境记载不多。《神农本草经》[

6

]载“生川谷”,《本草蒙筌

》[20

]曰“向阳山谷,逢春则生”。现代《赣中草药

》[41

]记“生长环境山野”,《广东中药志

》[26

]认为“多生于山坡、林缘和丘陵地的灌木丛中”。闹羊花对海拔有要求,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山区。《中国植物志

》[5

]记载其生于海拔1 km。徐晓锋

等[42

]调查浙江大盘山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时发现,闹羊花主要集中在海拔600~1 245 m;程马龙

等[43

]研究发现闹羊花主要分布在海拔为20~1 200 m的山脊或沿路山坡。闹羊花对土壤、湿度、温度也有要求,《中华本草

》[39

]认为“以土壤似排水良好而稍带酸性的黄色夹沙土或腐殖质土较好”,《中药大辞典

》[44

]认为“喜生长喜空气湿润而冷凉的环境”。

闹羊花的古今产地分布基本未变。《吴普本草》[

12

]载其“生淮南”(今安徽),《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等均言“生太行山及淮南山”(今山西、安徽)。《本草图经》绘“润州羊踯躅”(今江苏镇江市)。《植物名实图考

》[14

]记载其可产自湖南长沙,《本草纲目拾遗

》[21

]认为“富阳北泥山白洋溪一带山中甚多”(今指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经梳理,古本草记载的羊踯躅产地有安徽、山西、江苏、浙江、湖南。现代著作记载闹羊花的产地增多,且更为详细,《中国植物志

》[5

]记载产地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见增强出版附件材料。

1.4 入药部位考证

《神农本草经》最早收载羊踯躅,然并未言其入药部位。《吴普本草》[

12

]以羊踯躅华载之,后世认为“华”与“花”同音,故认为是指羊踯躅花,以花入药。《名医别录

》[18

]首次明确以花入药“三月采花,阴干”。之后《新修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也用其花。至明代,羊踯躅的入药部位扩大,《本草纲目

》[9

]除了延续花的药用记载,还记载以根入药,载“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清代《植物名实图考

》[14

]亦载其花、根入药,记载“种蔬者渍其花以杀虫”“霜后叶落,但存枯根。湖南俚医以发表入阳明经之药是此药”。《本草纲目拾遗

》[21

]记载“土连翘,乃闹羊花子也”“其根名巴山虎,入药去骨用”。

现代《中药大辞典》[

44

]收载了羊踯躅果实,名“六轴子”,9~10月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羊踯躅根,7~8月采挖,切片,晒干。《全国中草药汇编

》[25

]以花入药,又记“其根、茎、叶和果也可入药”。闹羊花从199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至今,但仅个别省市的地方标准中载有

根[45

]、果

实[46

]。综上分析,闹羊花入药部位在《神农本草经》未指明,自《名医别录》用其花,在明代《本草纲目》增加了根入药,现代入药部位扩大至花、根、果实、茎、叶,但花仍是其主要入药部位。

1.5 采收时间、产地加工

《名医别录》[

18

]最早记载闹羊花采收时间“三月,采花”,宋代《本草图经

》[19

]“三、四月采花”,明代《本草汇言

》[34

]“三、四月开花……开泛即采”。现代《中药材手册

》[22

]“四、五月采收,当花盛开时摘下”,2020年版《中国药典

》[1

]“4~5月花初开时采收”。记载的采收时间略有不同,古代为3~4月,现代为4~5月,可能是地理环境、气候差异、采收花期的影响。采收花期亦不一,有“开泛”“盛开”“初开”等不同描述。

闹羊花的产地加工方式较简单,为阴干或晒干(日干)。《中药材手册》[

22

]和《中华本草

》[39

]对其品质有描述,载:“以身干、色黄、无叶梗者为佳”,《广东中药志

》[26

]记载“以花朵大、色黄棕、不带梗叶者为佳”。

1.6 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考证

《神农本草经》[

6

]记载闹羊花“味辛,温”,清代《冯氏锦囊秘录

》[47

]补充“性极发散”,《类经证治本草

》[37

]记载“入口即麻”。

古人对闹羊花毒性认识较早且深刻。《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吴普本草》[

12

]载其“有毒”,《本草经集注

》[13

]言其名称由来:“有大毒……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医药学家对闹羊花毒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代《本草经疏

》[48

]将其作为“毒药”,《本草崇原

》[49

]根据五行理论进一步阐释了其中毒原因“谓同气相感而受其毒”,《本草新编

》[50

]强调闹羊花用量及频次要慎之又慎,载有“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眩异也”。2020年版《中国药典

》[1

]将其列为大毒,并严格规定其用量为0.6~1.5 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古代本草有关闹羊花功效应用记载基本一致。《神农本草经》[

6

]主要用于皮肤肌表的痹症,载“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中医药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本草经疏

》[48

]认为闹羊花主要治疗风寒湿所致的痹症,记载“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本草崇原

》[49

]进一步认为其可用于皮肤、筋络、肌肉的痹证,言“诸痹乃皮脉肉之痹”。《本草逢原

》[51

]认为其功效源于其毒性,是以毒攻毒。现代认为闹羊花除了用于风湿痹症,还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杀虫、麻醉等。2020年版《中国药典

》[1

]记载闹羊花具有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顽癣。古今闹羊花的性味、毒性、功能主治考证见

表1

表1 闹羊花的性味、毒性及功能主治

Table 1 Property and flavor,toxicity,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 of Rhododendri Mollis Flos

时期出处性味毒性功能主治 东汉 《神农本草经》[6] 味辛,温 列为下品 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魏晋 《吴普本草》[12] 辛 有毒 治贼风、恶毒,诸邪气 南北朝 《名医别录》[18] - 大毒 主治邪气,鬼疰,蛊毒 《本草经集注》[13] 味辛温 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 主邪气,鬼疰,蛊毒 唐代 《新修本草》[28] 味辛温 有大毒……不可近眼 主贼风在皮肤中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 宋代 《本草图经》[19] - 恶诸石及面,不入汤使。畏栀子 古大方多用踯躅……治五嗽四满丸之类,治风诸酒方……又治百病风湿等……南方治蛊毒下血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32] 性温,散;气之厚者,阳也 恶诸石及面,不入汤服 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 《本草经疏》[48] - 毒药也。非元气未虚,脾胃尚实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药,亦须杂以安胃和气血药用同 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痹者,风、寒、湿所成也 《本草蒙筌》[20] 味辛气温 有大毒 主风湿藏肌肉里,痹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掣痛。鬼疰蛊毒并治,瘟疟恶毒齐驱 《本草纲目》[9] 辛温 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遂毙 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 清代 《本草崇原》[49] 气味辛温 有大毒,亦禀火土金之化,羊食之则同气相感而受其毒,是以踯躅而死 金主皮毛,土主肤肉,火主血脉,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治随经内薄,治温疟恶毒,治火主之经脉也。诸痹乃皮脉肉之痹,而踯躅亦治之也 《本草逢原》[51] 辛温 有大毒 治中风瘫痪,性祛风寒湿邪,故可以治诸痹恶毒……用其毒以攻毒也 《植物名实图考》[14] - - 种蔬者择其花以杀虫 《本草新编》[50] 味辛气温 有大毒 治贼风在于皮肤之中,淫淫掣痛。鬼蛊毒瘟疮恶毒,并能祛之。近人将此物炒黄为丸,以治折伤,亦建奇功 现代 《中药材手册》[22] 辛温 有大毒 平脑、镇静,作麻醉剂 《全国中草药汇编》[25] 辛温 有大毒 镇痛、杀虫 《中华本草》[39] 味辛性平 有大毒 清血热、杀虫。主治血热,血刺痛,干热,包如症,痧症,产褥热 2020年版《中国药典》[1] 味辛温 有大毒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仆肿痛,顽癣

2 炮制历史沿革

2.1 古代炮制方法

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10

]为线索,通过古籍查阅及文献挖掘记载的闹羊花古代炮制方法。结果发现载有闹羊花炮制方法的中医典籍共34部,分为本草、医方两类,古代炮制方法可以分为净制、浸润、炒、蒸和加辅料制,根据辅料种类又进一步分可分为酒炒、酒蒸、醋炒、醋蒸

等[9

,50,52-79],见增强出版附件材料。

净制是对经过产地加工的中药材原料进一步炮制加工,以除去杂质、非药用部位等。闹羊花的净制方法始见于宋代《圣济总录》[

60

]“去心”。清代净制法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择去梗蒂蕊叶洗去灰沙

”[74

]。

东晋《肘后备急方》[

52

]记载有酒浸法,即“清酒二斗渍之,冬七日。”浸润时长可能受季节影响,而有冬七

日[52

]、夏月半

日[53

]的说法。古代炮制方法多处提及“苦酒”,如《肘后备急方》记“以苦酒渍药一宿以成”,“苦酒”即醋。《中药炮制学辞典

》[80

]明确指出:“醋,在古代又称为苦酒、醡、米醋等”。

在古代,熬、焙指炒,根据炒的过程中是否加入辅料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大类。唐代《外台秘要》[

56

]首次记载了闹羊花炒法,关于其清炒程度后世有炒黄、微炒、炒微黄、炒熟等不同描述。闹羊花酒炒法始于宋代《太平圣惠方

》[57

],醋炒法始于东晋《肘后备急方

》[52

],辅料浸润时间为1~3宿不等,加辅料炒的程度为炒干。

闹羊花不加辅料蒸制的记载较少,有“蒸热”“蒸至四、五遍”。在加辅料蒸法中,酒蒸时长有“以酒拌蒸一炊久”“蒸熟”[

67

]的描述;酒蒸次数在《解围元薮

》[69

]多处提及“酒蒸九次”“酒蒸三次”。醋蒸时长有“以醋拌令湿润,纳二布囊中蒸之,如炊一斗米许顷”描述。经考证,古代“一炊久”“炊一斗米许顷”指现今0.5~1 h。

闹羊花煮法在古代亦有记载,不加辅料煮法见《串雅内外编》[

75

],酒煮法见《本草纲目

》[9

]“好烧酒三斤,煮一炷香”。闹羊花古代炮制辅料还有猪油脂、麻油等,猪油脂又称猪膏、猪脂,多是与醋混合复制,如《备急千金要方

》[54

]“以苦酒四升渍之一宿……煎猪膏五斤,微火煎”。

2.2 现代炮制方法

查阅历版《中国药典》,全国和地方炮制规范,均仅收载其生品,炮制方法为净制法[

81-96

],具体描述有除去杂质;除去杂质及花梗;除去杂质,筛去灰屑;除去杂质、梗及叶,筛去灰屑。

查阅炮制相关的现代著作,有3部记载了闹羊花炮制方法。《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

11

]收录有净制、酒蒸、炒3种炮制方法,并认为蒸、炒可降低毒性,载“生品:采收后拣去杂质,晒干。酒蒸:取闹羊花用白酒喷湿后,拌匀,蒸半个小时,取出,晒干。炒:取闹羊花置锅中,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生品有毒,蒸、炒可降低毒性”。《常用中药毒性研究进展及应用

》[97

]也记载了闹羊花的净制、炒、酒蒸3种炮制方法,与《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一致。《现代中药炮制手册

》[98

]对闹羊花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简单总结,即宋代有酒炒、醋炒、酒蒸、去心、蒸、炒法等方法;清代有焙及择去梗蒂蕊叶、砂锅微焙、童便炒、醋炙法;现行有净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花梗。进一步检索PubMed,Google学术,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未见闹羊花炮制相关现代研究。

2.3 闹羊花炮制历史沿革可视化分析

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以炮制方法、载本、朝代为节点,各节点间依附关系为连线,构建闹羊花炮制沿革网络,然后利用Network Analyzer工具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以节点度为指标,按顺时针降序排列各节点,形状越大、颜色越深表示在网络中被引用的越多[

99

],见增强出版附件材料。结果表明载有闹羊花炮制方法的中医典籍集中在宋、明、清3个历史时期。在诸多的炮制方法中,炒法被引载本最多(有17本典籍),其次为酒炒、酒浸、醋浸、醋炒等。古代炮制方法出现频数顺序为清炒(17次)>酒炒、酒浸(各12次)>醋浸(10次)>醋炒(9次)>清蒸、酒蒸、酒煮(各7次)>酒煮、醋蒸(各6次)>净制(5次)>酒醋浸、醋猪脂煮、蒸炒(各2次)>煮、麻油浸、童便炒(各1次)。然而,现代仅两部著作保留了古代的净制、酒蒸、炒3种炮制方法,其他炮制方法已逐渐趋于消失。

3 讨论

闹羊花别名较多,有的源于毒性认识,羊不食草、闹羊花、羊踯躅乃得其名,虎、豹、蛇者喻其毒性之甚,而有老虎花、黄蛇豹花、搜山虎等别名;有的源于其功效认识,有闷头花、三钱三、一杯醉、八里麻诸名;有的源于其生于丘陵山坡石缝的生境特点,以石棠花、石菊花、山茶花得名;有的源于其形似杜鹃花,而花色黄,遂有黄杜鹃、黄色映山红、黄踯躅等。笔者认为,处方中可以统一用“闹羊花”为正名。闹羊花的植物来源为杜鹃科羊踯躅R. molle的干燥花,易与杜鹃花R. simsii植物相混淆,在宋代已通过花色、毒性有无、性味将二者区别。古今认为闹羊花与同科其他植物最典型的区别是花黄色,然而,近年来有报道在庐山植物园有发现红色羊踯躅,是从黄色羊踯躅中芽变演化而来,二者基因表达极为相似。在广东一带,有把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 metel的花“洋金花”混为使用现象,但两者所含成分、生物活性均明显不同,不得混淆使用。

羊踯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未指明其入药部位,后世一直默认并沿用其花,直到明代才有将根、果实入药,现在花仍是主流的入药部位,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以花为原料的中成药有2个,即六味木香散、生发搽剂。王德群在《神农本草经图考》中点评到:“神农并未云药用部位是花,而后世不知为何千年来一直固守其花,羊踯躅根具有祛风解毒除痹之功,毒性又小,治病选用应为其根也”。现代研究表明,其花、果实、根所含成分有相似性,闹羊花毒素Ⅲ,Ⅵ在果实中最高,在根中最低[

100

]。

古籍记载闹羊花多炮制入药,古代炮制方法多达18种,有炒、蒸、酒炒、酒蒸、醋炒、醋蒸等。然而,现行国家标准及地方规范,均只收载其生品,只有少量现代著作收录了酒蒸、炒的炮制方法,其他古代炮制方法趋于消失。对于毒性中药,运用中药炮制技术可降低其毒性,《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

11

]认为闹羊花生品有毒,蒸、炒后毒性降低。但目前闹羊花炮制减毒研究十分薄弱,仅停留在理论认识层面,尚无现代科学依据,建议后续应加强此方面研究,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36-237. [百度学术] 

2

赵云山,毕雅琼,雷露静,等.“巴沙嘎”类蒙药品种整理与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5):998-1004. [百度学术] 

3

李耀燕,周红海,潘法有,等.骨伤科两种瑶药三钱三的差异与应用[J].广西医学,2016,38(7):994-996. [百度学术] 

4

姜北.白族药用植物图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75. [百度学术]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67. [百度学术] 

6

佚名.神农本草经[M].2版.吴普,叙.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90. [百度学术] 

7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255. [百度学术] 

8

王德群.神农本草经图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90. [百度学术] 

9

李时珍.本草纲目[M].金陵本.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2. [百度学术] 

10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M].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73. [百度学术] 

11

田华咏.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306. [百度学术] 

12

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5. [百度学术] 

13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均,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38. [百度学术] 

14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599. [百度学术] 

15

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15. [百度学术] 

16

陈藏器.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校.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165. [百度学术] 

17

冯靖雯,郭小红,张砚,等.不同花期闹羊花中挥发性成分的GC-IMS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0):85-92. [百度学术] 

18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16. [百度学术] 

19

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0. [百度学术] 

20

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辑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92. [百度学术] 

21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 [百度学术] 

22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12. [百度学术] 

23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药材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783. [百度学术] 

24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卫生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0:238. [百度学术] 

25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38. [百度学术] 

26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6. [百度学术] 

27

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7. [百度学术] 

28

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62:168. [百度学术] 

29

傅东华.白居易诗[M].武汉:崇文书局,2014:92. [百度学术] 

30

韩保升.蜀本草[M].尚志钧,辑复.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5. [百度学术] 

31

卢多逊.开宝本草[M].尚志均,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7. [百度学术] 

32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5. [百度学术] 

33

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 [百度学术] 

34

倪朱谟.本草汇言[M].郑金生,甄雪燕,杨梅香,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66. [百度学术] 

35

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36. [百度学术] 

36

岩崎常正.本草图谱[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36. [百度学术] 

37

吴钢.类经证治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3. [百度学术] 

38

杜亚泉,李祥麟,吴德亮,等.植物学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562. [百度学术] 

3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2. [百度学术] 

40

杨成梓.南方中草药彩色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330. [百度学术] 

41

江西省宜春专区教育卫生站革命委员会.赣中草药[M].宜春:江西省宜春专区教育卫生站革命委员会,1969:433. [百度学术] 

42

徐晓锋,潘德月,陈江芳,等.浙江大盘山杜鹃花属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7,36(1):58-61. [百度学术] 

43

程马龙,戴亮芳,罗向东,等.濒危羊踯躅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6,36(4):674-680. [百度学术] 

4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65. [百度学术] 

45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6. [百度学术] 

46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材标准[M].上海:上海市卫生局,1994:60. [百度学术] 

47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王新华,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8. [百度学术] 

48

缪希雍.本草经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93. [百度学术] 

49

张志聪.本草崇原[M].孙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25. [百度学术] 

50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27. [百度学术] 

51

张璐.本草逢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111. [百度学术] 

52

葛洪.肘后备急方[M].王均宁,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5. [百度学术] 

53

陈延之.小品方[M].高文铸,辑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3:128. [百度学术] 

5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 [百度学术] 

55

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8. [百度学术] 

56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9. [百度学术] 

57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99. [百度学术] 

58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32. [百度学术] 

59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邹德琛,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6. [百度学术] 

60

赵佶.圣济总录[M].王振国,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95. [百度学术] 

61

陈仁寿,曾莉.杨氏家藏方[M].杨倓,撰.陈仁寿,杨亚龙,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85. [百度学术] 

62

姚僧垣.集验方[M].范行准,辑佚.梁峻,整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6. [百度学术] 

63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56. [百度学术] 

64

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8. [百度学术] 

65

王贶.全生指迷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7. [百度学术] 

66

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吴康健,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41. [百度学术] 

67

朱橚.普济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9. [百度学术] 

68

董宿.奇效良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45. [百度学术] 

69

沈之问.解围元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6. [百度学术] 

70

王肯唐.证治准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13. [百度学术] 

71

佚名.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J].浙江中医杂志,1988,5(10):55. [百度学术] 

72

胡青崑.跌打损伤回生集[M].丁继华,单文钵,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74. [百度学术] 

73

顾世澄.疡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8. [百度学术] 

74

祁坤.外科大成[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05. [百度学术] 

75

赵学敏.串雅内外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28. [百度学术] 

76

吴谦.外科心法要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5. [百度学术] 

77

鲍相璈.验方新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3. [百度学术] 

78

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48. [百度学术] 

79

萧晓亭.疯门全书[M].赵石麟,点校.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90:132. [百度学术] 

80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8. [百度学术] 

81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天津: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239. [百度学术] 

82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8. [百度学术] 

83

王岳宝,方元媛,齐上惠,等.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0. [百度学术] 

84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第二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1. [百度学术]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66. [百度学术] 

86

吉林省卫生局.吉林省中药炮制标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2. [百度学术] 

87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36. [百度学术] 

88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24. [百度学术] 

89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6. [百度学术] 

90

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0. [百度学术] 

91

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湖北中草药炮制规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219. [百度学术] 

92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2. [百度学术] 

93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M].重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248. [百度学术] 

94

辽宁省卫生局.辽宁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沈阳:辽宁省卫生局,1975:237. [百度学术] 

95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165. [百度学术] 

96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黑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7. [百度学术] 

97

张耕,马威,徐宏峰.常用中药毒性研究进展及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8. [百度学术] 

98

冉懋雄,郭建民.现代中药炮制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33. [百度学术] 

99

李潮,温柔,严丽萍,等.车前子的品种、炮制及质量评价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5):224-232. [百度学术] 

100

陈琪琪,房鑫,薛秋雯,等.基于HPLC测定闹羊花毒素Ⅲ、Ⅵ含量的羊踯躅不同药用部位质量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4(6):75-80. [百度学术] 

相关知识

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经典名方中款冬花的本草考证
闹羊花
甘草的炮制与使用
莱菔子饮片成分分析及炮制原理研究(Ⅱ)
菊花的本草考证
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黄璐琦院士: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蔓驼萝花闹羊花什么用?
中药玫瑰花的本草学考证

网址: 闹羊花的本草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246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艺设计原理与技法:花艺史上的
下一篇: 探寻国花之谜——小巧娇艳的“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