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非遗的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很多,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尽管越来越多的非遗已能独立传承发展,但仍有一些还在沉睡或日渐式微的非遗,有待唤醒、呵护。因此,文化传播学院特开设【焕新非遗】栏目,用非遗表达当下的情感、讲述当代的故事,尝试从多角度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拥抱现代化非遗的新时代。山河秀丽俏风光,中原文化美名扬。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多彩河南,品味“豫”的魅力。
01
看见每一种非遗
洛阳牡丹花会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时期洛阳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形成赏花习俗及与牡丹有关的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由此衍生出洛阳牡丹文化。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们青睐。从1982年起,牡丹花成为洛阳的“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当地都要结合牡丹花期(谷雨时节)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花会期间,观赏者围绕牡丹开展赏花、观灯、作画、赋诗等文化活动,使洛阳牡丹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河南坠子常演的节目有《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等“段儿书”和移植自道情说唱的《回龙传》、《响马传》、《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长篇书”。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成熟。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汴绣艺人适应现代审美需要,在人物肖像刺绣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02
倾听非遗人故事
王素花
王素花,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酷爱刺绣艺术,1957年进入开封汴绣厂从事刺绣制作,先后担任刺绣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务。她是恢复汴绣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素花在继承、挖掘、整理宋代传统刺绣的工艺基础上,于1959年成功绣制首幅《清明上河图》,并创新了汴绣十几种针法,使绣卷充分表现了汴绣古朴典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立体感强的风格。2002年绣制的《洛神赋图》是汴绣史上的又一创举,绣卷长572厘米,宽27.0厘米,以汴绣传统工艺技巧绣制而成,绣卷针细线密,色彩沉着而艳丽,此绣卷问世后引起国内文学艺术界人士高度重视和行业赞誉。2003年绣制成沈铨的《百鸟朝凤图》,充分发挥了汴绣工艺的独特风格,巧妙运用了宋代传统针法和技巧,色彩明快,结构严谨,生动传神,灵活剔透,和谐统一,有一种恢宏博大气息。
郭艳幸
郭艳幸,中西医结合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骨科临床经验,擅长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软组织损伤和创伤骨折的诊治。全面继承了其师——我国首批名老中医郭维淮先生的学术经验,掌握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精髓,善用平乐正骨的气血理论辩证治疗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炎等骨伤杂病,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及平乐郭氏正骨学术经验与实践的整理、总结、传承、弘扬与发展。药法独到,效果良好,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李廷怀
李廷怀,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首批汝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大学艺术客座教授,出版有《汝窑新论》《汝瓷的造型·釉色及鉴赏》、《历代汝窑瓷器概述》、《浅谈汝官瓷的釉色》等,1975年至今,一直从事汝窑恢复与发展工作,曾历任汝州市工艺美术国营汝瓷二厂中国汝瓷月白釉项目负责人。从事汝窑研究生产30余年,对汝窑工艺过程、造型风格、装饰特点及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破译,作品风格独到,个性特征鲜明,尤其致力于汲取中国唐宋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精髓,并体现为具有现代审美理念和国际通行语汇的艺术作品,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者和开拓者。其多件作品被法国卢浮宫、英国珍宝博物馆、韩国木浦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陶瓷艺术馆、多家陶瓷博物馆等收藏。
03
文旅的“豫”火
2021年,“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推出,远播海内外,由节目不断放大的“出圈效应”,令河南文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凭借传统文化加现代科技的手法,河南广电将“中国节日”穿珠成链,实现文化破圈传播。河南广电坚持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文化创新的艺术加工,从历史遗迹、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源泉,创新文化表达,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奇妙游”系列火的根源。历史给河南留下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成为河南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也是艺术创新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近年来,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推进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全域共享”为理念,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5月份,开封智慧文旅平台及来趣宋潮小程序成功上线,引领开封市文化和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目的地主题游”发展、从点线服务向“全域全程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发展。
河洛之光洛阳博物馆数字馆,分为数字展示体验区和《洛神》主题数字影院两个区域。运用互动投影墙、实体多媒体互动、VR虚拟体验、幻影成像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打造出多种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以丰富、真实、有趣的数字化藏品体验,为广大观众展示十三朝古都洛阳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挖掘宝藏,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让非遗传统 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饱含文化创新元素的优质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上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爆点”。持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世界化传播。社会在发展,非遗展光芒,非遗就是知识财富的宝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河南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百度百科
编辑:胡学甲
责编:商福美 张雨欣
主编:李瑛琪
文化传播学院·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豫见国际·60期】河南鄢陵:花木产业释放三产融合发展“新活力”
当非遗遇上数字科技——“焕燃艺新”数字文化体验主题展览开放
倒计时10天!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鹤壁开幕
浪漫约会好去处:王府中环Tomacado花厨非遗主题旗舰店焕新启幕
非遗银丝花技艺焕新:UI设计图展现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海原:非遗宝藏流韵焕彩
【非遗焕“青”彩】薪火相传让“胶东之花”接续绽放
明天开始!鹤壁精彩之旅,超多活动等你打卡!
非遗“焕新破圈” 西安众多非遗项目积极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
2024年非遗广州红活动正式启动!来逛展览、体验AI变装
网址: 焕新非遗 | 豫见河南,莫忘中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3490.html
上一篇: 菏泽牡丹:一花绽放与产业升华的美 |
下一篇: 菏泽瑞璞牡丹:四百年传承牡丹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