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摘要]古丝绸之路东起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我国西部有4000多公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多元的文化内涵,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XX)04-0066-02 一、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陕、甘、宁、青、新西北区,地域辽阔,长期生活着汉、回、维吾尔、藏、蒙古、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口头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流传于甘、青、宁、新各地涉及8个民族的花儿体民歌,陕北、陇东的民间歌谣,以及民族民间器乐(古埙、口弦)、鼓乐;有关西王母、伏羲、黄帝、周祖等的神话文化;各民族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筵席曲、踏脚舞、秧歌、太平鼓)、巧夺天工的工艺手工艺(热贡艺术、编织、雕塑、剪刻、刺绣)、民间游艺等,都曾记忆、传承着西北区各民族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呈现出中华民族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格局。 当前,西北丝绸之路区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还不成熟,各省区为了自己的利益基本上都是独立开发经营,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笔者认为,各省区应该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面临的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宗教信仰、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正在迅速流失、濒临绝迹,不少民间技艺正在消亡、大量民间器物已经流失,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无形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曲艺服饰、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深层价值;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口传文学自然流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如甘肃陇东皮影、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解放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20几个剧目;再现唐代长安音乐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而难以听其“环佩之声”;如民间剪纸消失的速度,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一夜春风遍地犁花落”;甘肃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裕固语这些小民族语言正面临日益同化、消失的危险。信息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民族文化遗产由于自身传播方式的脆弱和法律、政策、群众意识的保护不足,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与外来文化趋同或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令人堪优。 三、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合理利用,提高西北丝绸之路区原住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推动传统文明的健康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調发展,不断地培养和造就新的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原住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传习和自动演进,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要求我们在实施保护时要以人为本。 整体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等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在具体保护时应当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而不能人为地割裂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 原真性原则:原真性即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遗产原物、原貌,也涉及遗产的完整性。在开发中,必须注意对西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即深层次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四、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体系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因此要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设法使这种活的遗产得以继承和延传。一方面,要建立适合西北区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
相关知识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兰召开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花儿为例)开题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探究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利益平衡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法律保护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以张家川“花儿”为例
传统插花:永不凋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址: 简析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6382.html
上一篇: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pp |
下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