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甘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甘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非遗”保护:守望精神家园

  陇原大地上的“文化活化石”

  “花儿”

  中广网兰州3月20日消息 “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2009年,甘肃的“花儿”同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花儿”一起,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源于藏族,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土族《格萨尔》就是在藏族《格萨尔》的深刻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以韵散结合体形式说唱的长篇史诗,主要流传在我省天祝县及青海省互助县、民和县境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香包绣制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手工制品,它形成于黄帝时代,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唐宋时期民间已有绣制并佩戴香包的习俗,清朝最为盛行。庆阳香包绣制品不同于苏绣、湘绣那样细腻、华丽、温柔、明快的特点,而独具黄土高原那原始、粗犷、古朴、神秘的风格。香包有丝线锦缎制的、有透雕玉质的、还有极少镂金的。它是中国远古文化科学的历史缩影。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获得了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庆阳香包绣制品广泛分布于庆阳八县区,刺绣能手达10多万人。目前,已评选出了23名庆阳香包绣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126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366名甘肃省民间艺术家。

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兰召开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数字化探索——以“花儿”特色数据库为例.pdf
【盆景技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利益平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一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法律保护探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花儿.pptx

网址: 甘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63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岷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下一篇: 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