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职场新风“去总化”,其实比起花名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一点……

职场新风“去总化”,其实比起花名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一点……

“花名文化”并不万能,“职场分寸感”才更关键。

文 | 杨璐 王娴编辑 | 小豆

9月1日,网易发布通知称,在内部沟通中去掉“哥”、“姐”、“总”等称呼,改用昵称代替。员工自9月1日中午12点起可以在内部系统申请昵称。网易内部通知显示,员工可以在OA系统发起昵称申请,提交后即可占用,审核通过后当日生效。

图片

对于这一“职场新风”,有网友调侃说:“咱们都统称:同志”,也有网友表示,“对稀有姓氏的人很友好了。”“我不是一般般的羡慕。”

图片

图片

代入感太强,也已经有网友在思考自己的昵称了。

图片

还有网友对职场称呼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探讨。有人认为:“公司不是家,而是正式的经济组织……淡化家庭化的氛围,有助于严格管理。”

图片

还有人幽默地指出:“私人感情的东西太多了,容易造成拉帮结派的局面。可是有了阶级感,就没有亲切感……”

图片

企业争相“去总化”

其实此前,丁磊就曾在2018年的年度文化活动中表示“我听的很不习惯,不要叫总,我没那么老。”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也都已经倡导或推行在称谓上进行的调整。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阿里巴巴,员工可以用金庸小说人物名字作为花名。马云花名“风清扬”,他曾表示“我最喜欢风清扬,最欣赏风清扬”,高晓松则给自己取名“矮大紧”。

图片

刘涛花名“刘一刀”。

图片

景甜花名“种甜”。

图片

随着公司员工人数增加,阿里花名已延伸到历史人物、影视剧、动漫以及游戏人物。

联想也早在1999年就在内部推行过“无总称谓”。对杨元庆直呼“元庆”,而对上年纪的老联想人,则称为“X老师”或者“老X”。一位自称在联想工作20年的老员工@持有封基,在其2019年12月发布在微博的文章《联想20年的回忆》中曾提到:“甚至有一天元庆带着总经理室成员,在5500(当时计算所的办公楼,因为有5500个平方,所以简称5500)门口挂着“叫我元庆”的牌子和员工打招呼,不叫一声元庆不让进门。”

还有其他一些公司,比如上海万科、宜步出行、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等也在推行称呼“去总化”。

图片

图片

直呼其名背后的“文化涵义”

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小希说:“在互联网公司,大家第一次认识,一般都会叫英文名或者名字的尾字,这样肯定比直呼姓名更亲切,而且不需要加职称。如果关系好就直接称呼独特的昵称,上司会称师傅。如果直呼名可能会不礼貌,不可能直接叫别人大名。但是别人叫我大名,我不会介意,唯一感觉大名可能不好记吧。其实职场中称呼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大家更多的是看重个人能力,而不是这个称呼所带来的人际关系。”

在国外,企业内部称谓也有一定的讲究。全球最大的专业人才顾问公司之一,ADECCO公司广州公司经理俞卫平介绍说,在欧美企业里,从员工到老板,无论是书面汇报,还是面对面交流,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同事间的交流也都以直呼英文名为主。

“但是,在书面汇报里,如果面对的是比自己高两三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外籍老板时,并且你与他(她)未见过面,那最好尊称Mr.( Ms.) + 英文名+ 姓。如果见过两三次后大家熟悉了,也可以在书面里只称英文名。”

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领导力顾问Frank Gallo解释直呼其名背后的“文化涵义”:“在企业中,还是有上下级观念的,但是出于对人权的考虑,直呼其名是显示所有人普遍意义上平等的一种方式,而非工作上的绝对平等。当我还年轻的时候,直呼其名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如今尤其是在美国或者澳洲企业,老板经常对所有员工说‘大家都叫我Joe好了’。当然,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在德国,尊称‘先生’还是比较常见的。”

用昵称就能打破职场界限?

从中国传统观念来说,对别人的称呼往往反映了大家之间的关系。比如,你姓王,你的上级可以称呼你为小王,而你的平级这么称呼你就不太合适,但是关系好的朋友却能称呼你老王。一个小小的称呼背后,显示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图片

美国沃顿商学院学者亚当·格兰特及其团队,曾对内部使用昵称的公司员工进行过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管理学会学报》上。研究结果显示,有85%的员工认为花名减轻了工作产生的疲惫感,增添了工作的乐趣。

这个数据一定程度向我们说明,所谓的“花名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正向作用的。员工给自己取花名时,往往包含了自己对自身特点、性格的认识和期待,使用花名更能让人感觉到亲切和归属感。这样的个性称谓不仅贴近了员工的自我认知,也减轻了繁重工作中的人际压力,给员工一定的心理安全感,从而达到员工的自我驱动和自我提升。

从本质来看,取花名淡化的是固有的职场层级观念。平时看起来严肃又高高在上的领导,花名竟然这么有趣,无形间就消减了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心理距离。花名文化的背后,呈现出的是简洁、高效、平等、自由的沟通氛围。

图片

这时候,我们不禁会问:单靠一个称呼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在中国,很多职场人士,尤其是职场小白,都曾为职场上应该如何礼貌又恰当地称呼同事和上级犯愁。在搜索栏输入“职场称呼”,也会有很多诸如《职场不可不知的称呼学问》、《职场好技能——你必须懂的五大称谓原则 》这类文章出现。这些文章一般会给出多种不同情况下的称呼方式,但是大的方向,其实都是视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而变。

很多人之所以在职场中不知应如何称呼同事或上级,就是不知如何把握职场中的“分寸感”。企业文化不会因为改变称呼就能落地。一个昵称减少的,或许是职场人际关系中的尴尬与压力,是不知怎样称呼才合适的踌躇和纠结,但真正起作用的,是每一个职场人在交往中都应该懂得的“分寸感”。

叔本华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这个理论是指,刺猬在冬天彼此靠拢取暖时,总是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职场恰恰如此,想要做好本职工作,和同事友好相处的前提,不在于大家的关系要多么“亲密无间”,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把握合适的距离,拿捏好说话做事分寸的“亲密有间”的和谐。

图片

在国外一家企业工作的老朱说:“国内如果说用昵称代替总啊,董啊,经理啊,总的来说,是在称谓上模糊了这些等级,我觉得对企业文化可能是好事。但是和国际接轨还有,‘总’让你加班,你敢拒绝。”

“花名文化”并不万能,“职场分寸感”才更关键。去掉“哥”、“姐”、“总”的规定,确实是通向职场平等、消除阶级感的一大步,但高效、平等、自由的沟通氛围和企业文化不是改个名就能完成的。

来源|南都周刊

END

相关知识

寓意好的花名女生职场
互联网公司花名简史
KY研究:如何科学应对职场中的负面情绪?
华为阿里字节们,“花名文化”哪家强?
花了7年总结出的职场规则,过来人的经验!
“兰花”分不清品种,其实很简单,看清“这一点”立马能分辨出
已阅笑傲职场
居家盆栽之兰花, 掌握兰花浇水时间, 这一点很关键!
养殖兰花对于新手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三个关键步骤
做好园林养护,搞懂这一点很重要!

网址: 职场新风“去总化”,其实比起花名更重要的是掌握这一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886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如何学好花艺的颜色搭配和花器选择
下一篇: 岁朝清供:佳果名花伴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