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代谢组学揭示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四阶段应答机制

代谢组学揭示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四阶段应答机制

近日,中心王鑫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Insect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GC–MS-based metabonomic analysis of silkworm haemolymph reveals four-stage metabolic responses to nucleopolyhedrovirus infe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后家蚕血淋巴的代谢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首次清晰地揭示了家蚕在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代谢应答特征。

研究发现,家蚕在病毒感染后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代谢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氧化防御阶段(感染后48小时),病毒初步侵入家蚕体内后,家蚕的代谢系统迅速激活,以谷胱甘肽为核心的抗氧化机制显著增强。这一阶段家蚕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同时保持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稳定性;第二阶段主要为氨基酸代谢与蛋白质合成阶段(感染后72小时),在病毒完成初步复制并开始全身扩散的阶段,家蚕表现出显著的氨基酸代谢加速,以及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激活。第三阶段主要能量代谢与物质运输阶段(感染后96小时),此时,病毒高效复制并侵入家蚕的神经系统,导致家蚕表现出异常活跃的运动行为(如疯狂爬行),以便进一步传播病毒。家蚕通过显著提升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路径,为病毒的快速复制和自身异常行为提供能量支持。第四阶段为能量代谢与核酸合成阶段(感染后120小时),家蚕通过激活嘌呤代谢和核酸代谢通路,为病毒的快速复制和释放提供原料。这一阶段标志着家蚕代谢系统的全面崩溃,感染进入末期。

该研究按动态时间性代谢变化揭示了BmNPV感染家蚕后的全局代谢应答特征。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为开发抗BmNPV的家蚕品种和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心硕士苏振岳和已出站博士后李懿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鑫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r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imb.12972。

相关知识

一种用昆虫病毒研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生物农药正在全面推广——中国科学院广谱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和应用
水生所揭示氧增强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森环森保所研究成功—“一种LAMP快速检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微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doc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科学顶刊,转录组+代谢组学揭示玫瑰花色的形成机制
南科大黄安诚课题组揭示NAD+缺乏促发植物防御代谢增强抗性的分子机制
多组学研究|揭示植物抗病胁迫机制的关键之匙
广州健康院等在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组库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转录组学在植物响应授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网址: 代谢组学揭示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四阶段应答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7336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研问道】王颖副教授:病毒与植
下一篇: 等离子体杀灭冠状病毒效果评估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