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保栽培管理】杨梅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植保栽培管理】杨梅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杨梅褐斑病又名杨梅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凡杨梅产地几乎都有分布。据研究认为该病菌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的真菌引起的,病菌的子囊果埋在表皮下,孔口突出在表皮外,球形或扁球形,直径是60~80微米,孔口直径约7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它在子囊内排成两行,无色、双胞,长椭圆形,成熟时上胞钝圆稍宽,下胞稍尖,分隔处稍狭缩,大小为17~22微米×4.3~4.8微米。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直径4~8毫米。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浅红褐色或灰白色,上面散生长出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子囊果。当叶片上有较多病斑时,可联接成斑块,病叶就干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秃枝,直接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

    褐斑病病叶    

褐斑病重发,落叶严重

     管理粗放的果园褐斑病发病严重

 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在浙江,次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子囊果散发子囊孢子的时间较长,从5月中旬到6月下旬,在病叶中均可查到子囊孢子。该病菌侵入叶片组织后,潜伏期可达3~4个月,在7~8月高温干旱时停止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

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①与5~6月雨水多少密切相关,雨水少、发病轻,反之发病重。

②在土壤瘠薄、缺少有机质的情况下,树势衰弱,容易发病。

③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或光照不足的杨梅园发病亦较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多施优质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注意及时排除树盘积水。

②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

③药物保护和防治:在4月上旬至五月上旬褐斑病发病初期相隔10~15天左右连续喷药三次,采果后再喷一到两次,可起到良好效果。药剂可用60%唑醚·代森联(百泰)水分散粒剂750倍,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悬浮剂1500倍,或42.4%唑醚·氟酰胺(健达)悬浮剂2000倍,或43%氟菌·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2000倍等。

百泰®(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是巴斯夫公司推出的新型保护性杀菌剂,由甲氧基烯酸脂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与代森联复配而成。通过在叶片上形成保护药膜,能有效阻止各种病菌侵入,清除作物体内早期病菌,有效防止病菌扩散,双重作用,可有效预防果树、瓜果、蔬菜的多种病害,保叶促好果,增强作物长势,提高作物免疫力,促进植物健康。

百泰在杨梅上一年用三至四次,即花前花后连用两次,采果后用一到两次,能很好的控制褐斑病的发生,杨梅叶片厚绿,杨梅果实品质更好,并且第二年花量充足,产量稳定。

示范区用过百泰后叶片更加厚绿,更加光亮,无褐斑病病斑

对照区叶片薄,颜色浅,且有褐斑病病斑

相关知识

杨梅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
深红种杨梅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鸡冠花褐斑病及其防治
东魁杨梅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黄瓜褐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花卉丁香褐斑病病虫害防治技术
【战疫情 助春耕 科技特派员行动】⑦ 东魁杨梅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国光微讲堂】绣球褐斑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杨梅树苗嫁接技术有哪些
杜鹃花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网址: 【植保栽培管理】杨梅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7383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最全防治】这有一份枸杞人网技术
下一篇: 桑葚白果病(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