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觉当下境,
体悟事上圆。
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五元灯会》《指月录》曾记载赵州“吃茶去”,这是一宗著名的禅宗公案。
赵州禅师开悟后,很多人来拜访。
有一天,来了两僧人。
禅师问一僧人:“以前来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来过”。
禅师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僧人,“以前来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没来过。”
禅师说:“吃茶去。”
一起陪侍的监院,很奇怪:“为什么,回答不一样,都说吃茶去?”
禅师喊了一声监院,监院应了。
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开悟了,“吃茶去”有何深意?
设身处地。
如果你是前两个僧人,听赵州禅师让喝茶去,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监院,好奇不同说法同一个回答,心生好奇,提出疑问。听到禅师唤自己,自然答应,禅师也说喝茶去。你会怎么想?
是安心去喝茶,还是心里一直抱着疑问?
如果你是赵州禅师,你见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禅宗讲顿悟。
顿悟,即在当下。
在那个当下,赵州禅师,是见自己的。来做客的僧人说了来过或者没来过,这个事也过去了,那就喝茶去。
自己喝茶去,客人也喝茶去。不把前面说过的话,留在现在心里。
赵州自己不留。
只差之毫厘,就有开悟和未开悟的差别。
《金刚经》曾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只在当下。当下,就有“明心见性”的性在。
如果监院继续怀疑,那就是心生忧虑,心中自造忧虑。
禅师说放下,那就放下过去的话,只喝茶去就行。自然自在。
赵州禅师开悟了,能见自己。做客的两个僧人和监院还没有开悟,若在那一刻,看到禅师和他们的不同,在自身里,见到起心动念如何发生,如有疑虑,就破掉了疑虑,就是明心见性。
有童子说花丑,花不语,自在。
有童子说旅人丑,旅人怒,旅人自丑,其念自生。让旅人生气的,其实是自己,念头之下,也有本心。
就好像禅师一样,听过了,就放下了,安心喝茶去。童子说人丑,不过是清风吹过,花自在不语。
以上是个人浅见,仅作参考。
对公案解读很多,
不知道你怎么想?
欢迎点赞,讨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