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在我国文献记载和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观赏、药用、食用和文化价值。该种是世界秋海棠科分布最北端、抗寒性最强及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种类之一,也是唯一地上茎叶腋产生珠芽的秋海棠属植物,因此科研价值很高。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李行娟等研究人员在汉斯《植物学研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文标题为《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历史文化、利用、资源多样性和研究进展》。小编将详细介绍秋海棠的资源多样性。
研究表明,秋海棠仅原产于中国,但在日本已经大量野生化。中国原产地分布海拔为75~3400m,最低点为江苏宜兴善卷洞,最高点为云南哈巴雪山。分布范围为东经97˚27'34''~121˚47'15'',北纬22˚59'19"~40˚40'05'',以辽宁省凌源县河坎子冰沟为最北界,云南屏边县为最南界,西藏察隅县察瓦龙秦那通为最西界,浙江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为最东界,较“Flora of China”记载相比,增加了重庆、广东、江苏、辽宁、天津和西藏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分布点。近年在台湾中部山区发现该种野生植物,是原生还是自然化结果有待考证。
秋海棠常片状群生于小溪沟两侧石壁、斜坡、瀑布边、石缝、石穴、洞穴内以及人工堆砌的石墙缝等,这些地方要么植被通常良好,要么处于狭窄的峡谷,生境特殊,每天只能接受到部分日照甚至只有散射光(如溶洞内和林下),周围环境湿度适宜,土壤春夏湿润,秋冬多干燥。该种在中国、日本的寺庙周围常见栽培。
在自然界,秋海棠主要通过种子和珠芽两种方式实现自我繁殖,以块茎的增殖为补充。另一方面,秋海棠植株几乎每个叶腋处都常生长几个到10多个珠芽,这些珠芽随植株成熟衰老而脱离母体,一旦安全越冬,在来年春季雨季来临时同样可萌发、发育成完整植株。除此之外,它还可通过分株、扦插和组培等人工繁殖。但分株受数量限制,叶片和茎插方式更可取。
秋海棠属种类十分丰富,繁殖和传播方式存在一定差别。通过大量野外考察、结合种类特征和栽培实践,可以总结出该属植物大体有5种散布或传播方式:重力、风力、水力、动物及人为传播。其中动物和人为传播方式更有利于该种的远距离传播,这与动物和人的生活习性关系密切。一些四足动物可以将该种种子带到离母体较远的洞穴、石穴,这些地方往往比较阴湿,有利于种子萌发,适合秋海棠生长;而对人类来说,秋海棠不仅是一种观赏花卉,也是一种药材,被僧人或寺庙工作人员引种栽培到寺庙的概率很大,而寺庙周边的良好环境往往给该种的长期定居、逸生和种群扩散奠定了基础,这点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我国及日本著名风景名胜区内的寺庙周边常见该种的缘故。
相关知识
广西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广西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
秋海棠的繁殖与栽培管理
球根秋海棠物种分布
扦插繁殖秋海棠
广西野生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pdf全文
秋海棠的繁殖管理
秋海棠繁殖与种植管理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杂交发生及其特点
网址: 谈一谈秋海棠的资源分布与繁殖特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78481.html
上一篇: 海棠依旧醉郑州 河南最大的海棠种 |
下一篇: 科学网—中国第一个植物园规划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