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归纳:
一、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
1.影响因素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较差、湿度、风力、风向、气象灾害。
②地形:类型、坡度、坡向、面积及变化;
③土壤:深厚或浅薄、肥沃或贫瘠、疏松或板结、酸性或碱性、矿物质和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
④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
2.分析植被问题几个观点
a.环境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植物对于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b.气候和土壤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光照和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取决于土壤。
c.普遍情况下,植物的分布纬度和海拔决定性因素是热量;
d干旱区植物生存决定于水源;中国北方降水较少,同海拔相比阴坡蒸发较弱,阴坡土壤水分更足,植物生长好于阳坡。
e中国南方年降水量丰沛,又受冬夏季风影响,则阳坡光热水更足,阳坡植物生长好于阴坡。
f.地方性分异现象应注意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如沙漠中的绿洲是水分足;热带干热河谷不生长高大林木,只有草本和低矮灌木。
g 受火灾、火山、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下短时间内植被覆盖率低。
h 低海拔山地人为干扰下自然植物群落的植物类型较少。
二、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②植被适应环境——植被生长好,说明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生长习性。
主要从根、叶、茎形态特点,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其环境(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a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b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c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d形态: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e花色鲜艳:光照充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f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g分布:高纬度或高海拔的植物,一般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干旱区或高海拔植物喜光。低纬度低海拔植被喜光喜热喜水。
h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如地面上高树、矮树、灌木、草本的分层与光照有密切关系。
三、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2)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3)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4)由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
四、林线
1.林线,指的是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吻合。
2.林线的高度主要影响因素:
a、温度:
低纬度、阳坡的温度较高,植被生长茂盛,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
b、降水:
低气压带控制区、迎风坡、沿海地区的水分充足,降水较多,适宜植被生长,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
C、地方性因素:
①林线倒置是逆温的原因。
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使林线倒置。
②山腰林带是降水的原因。
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③河谷无森林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
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④湿润区干热河谷只有灌丛草甸是焚风的原因。
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五、植物群落
植物种群的集合体。
1、垂直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光照、水分、养分)
①地上
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草本:高草层、中草层、矮草层、地被层
②地下
乔木根系在土壤深层、灌木根系在土壤浅层、草本根系在土壤表层
2、水平结构
一般呈成群分布(聚生)
原因:种子散落集中;小地形、土壤性质、光照强弱差异。
3、群落演替
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开始)
次生演替(原生植被破坏后重新开始)
顺行演替(植被由简单到复杂)
逆行演替(植被由复杂到简单)
旱生演替(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
水生演替(沉水、浮水、挺水、湿生、木本)
六、植被类型
1、地带性
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2、非地带性
草甸、沼泽、水生、红树林
七、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②增加云量和降水量。
③减少林下蒸发强度,增大湿度。
④降低风速。
2、对地形的影响:
①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②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③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3、对水文的影响:
①涵养水源,促进水循环。
②减小河流含沙量。
③降低径流量变化幅度。
4、对土壤的影响:
①植被生长可以加速土壤的形成。
②促使微生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
③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
④增加地表径流下渗,减弱土壤蒸发,改善土壤墒情。
⑤减轻外力侵蚀,保持土层厚度和肥力。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相关知识
情人节必知玫瑰花语大全
花海设计师必知的微地形处理原则
科技考古5生业考古.pptx
花卉摄影必知的6个攻略
武昌区中考高考心理调适直播课观看入口+直播时间
花卉摄影拍花必知的攻略
养花必知的肥料基础知识!
动植物相互关系
花卉摄影必知的十大技巧
【地理素养】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 植被类型及分布
网址: 微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植被——高考必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2222.html
上一篇: 国产毛茛属11种及其4个近缘属5 |
下一篇: 气候变化背景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