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卉种植与欣赏论文.doc

花卉种植与欣赏论文.doc

浅谈中国花卉文化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 1081 班 刘晓青 10818141180 引言花卉与人类为伴,与生活同行,与文明同行。百卉含美,万花竞艳,花卉文明反映着历史的发展状态,是物质文明的一种基础,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载体。文化渗透花卉,花卉渗入文化,是现象与本质、知识与智慧、思想与精神、历史与文化的结合与统一。花卉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千年来驯化培育了无数名花奇木,积累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栽培技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华的花卉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也对世界园艺事业和花卉欣赏产生了重要影响。1 花卉文化与中国花卉文化概述花,作为美的象征,千万年来,已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采花种花、买花卖花、探花赏花、伤花葬花,在各地城乡都蔚为风俗。兴之所至,人们便不禁要对花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绘之画之,即使在隆冬飞雪、万花凋谢的时节,北国的姑娘们,还要拿出红纸来剪成窗花贴满堂……3000 年来,对花的热爱,孕育出了中国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花文化” 。当花卉养殖、花卉消费、花卉休闲等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到其他生活领域发挥作用时,它就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典雅高贵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当这成为很多人共同的爱好,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求,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载体时,它就成为了人们得以美好生活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花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折射出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生活品味。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也是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自然而然花卉也就不断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中去,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2 中国花卉文化的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花卉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相联系了。花卉被中国人所利用,经历了一个从实用(药用、食用)到观赏用的过程。和其他许多栽培植物一样,中国人栽培和应用花卉的历史是从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开始的。1975 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经鉴定,距今已有 3200 多年,说明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食用梅花树的果实了。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亦表明食花之风,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标志着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从这方面来说,中国花卉文化的源头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就是以许多花卉草木为题材的,成为中国关于花卉文学和音乐的最早形式。从《诗经》中关于花卉的描述,如“摽有梅” ,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诗歌中,不难看出,那时人们已将花木用于社交礼仪,以梅、芍药等植物来传达爱情了。从这一时期的吴王夫差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修筑玩花池,及此后的秦、汉时代开始将梅、桃等花木用于建造帝王宫苑,中国的花卉便正式进入以观赏为目的的精神领域了。自那以后,花卉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之中。花卉直接参与中国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扮演者。3 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中国花卉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花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3.1 闲情文化中国花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闲情文化。中国人把养花叫“玩花” ,这一个“玩”字,表明“莳花弄草”是一种闲瑕活动。它可以调节、丰富生活,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古时的文人逸士,他们有条件和闲瑕莳花弄草、欣赏花卉是其悠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颇富东方情调的中国花文化。3.2 多功能性中国的花卉资源是那样的丰富,用途是那样的广泛,以致于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花的存在。据古籍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百花,使花草成为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药物来源。中国人的发生、存在和状大,都与花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夏”这一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他们对于花木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人们心目中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们带来了某些生活的调节、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加上花卉与中国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使得中国花文化涵括了诸多文化门类,不仅包括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物质文化门类,也具有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文学等精神文化特点,可谓形态纷呈。3.3 泛人文观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泛人文主义色彩。泛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中国的花文化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在花木观赏活动中,更能体现中国人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方式。古人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从来不把花木当作外在的自然物,而当成有生命的活物。他们认为,宇宙间无非有3 种活的生物:人、禽兽、花木。这 3 者都是天、地的产物,并无等级上的差别。花木也和人一样有智有能。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木神花仙。就连花木命名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君子兰、含羞草、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仅从这拟人化的名称,就可见人与花木亲密相间的程度。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古人深信,某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的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蓉、兰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香),“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以人比花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比拟在花木身上,将花木分成帝王、宰相、君子、师长、朋友、仆人的等级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4 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态4.1 花—— 一种物质文化4.1.1 花卉食品在中国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平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寺院素菜中也常见鲜花的成分。这种美味佳肴甚至还传入皇宫御膳,成为宫廷菜肴的一个很重要类别——花卉鲜果菜。在 20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膳。例如:花卉粥、花卉甜食与点心、花卉酒、花卉饮料、花卉菜等,不胜枚举。4.1.2 香花疗法香花疗法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它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与美

相关知识

花卉欣赏与花文化论文 PDF
杜鹃花花卉欣赏论文
花卉欣赏与花文化论文.doc
花卉欣赏论文浅谈兰花
花卉栽培与欣赏论文
花卉应用与欣赏论文
花卉欣赏与健康(保健花卉)
花卉欣赏与花文化论文选题
花卉欣赏论文选题方向
常见花卉学论文

网址: 花卉种植与欣赏论文.do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296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淘视频
下一篇: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染织工艺的基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