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员万年峰课题组,联合中国、美国科研人员,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介导下,植物次生代谢物通过调节昆虫解毒代谢影响病毒杀虫剂杀虫效果的机制,有望应用于从微观层面解析植物-害虫-天敌(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三者互作关系。11月21日,相关研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植物-植食性昆虫-昆虫病毒三营养级互作关系,一直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60年代,已有研究证实植食性昆虫对病毒杀虫剂的易感性受寄主植物的影响,但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被阐明。
研究团队测试了14种(隶属10科13属)寄主植物调控甜菜夜蛾对病毒杀虫剂的易感性,并根据易感性从强到弱,对黄豆、甘蓝、蕹菜进行了广靶代谢组学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山奈酚、槲皮苷和香豆素在黄豆叶片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蕹菜和甘蓝中,当这4种次生代谢物在叶片中含量较高时,甜菜夜蛾感染病毒后死亡率升高。不同含量的4种次生代谢物和病毒组合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病毒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致死率。
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之于单独病毒处理组,次生代谢物与病毒共同处理组的幼虫解毒酶基因显著下调、酶活性被不同程度抑制。研究团队最终发现,4个解毒酶基因的下调显著增加了幼虫对病毒的易感性,而感染病毒的甜菜夜蛾解毒酶基因表达降低,可能导致宿主免疫的改变,进而影响宿主夜蛾对病毒的易感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10.06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相关知识
科学家首次揭示水稻病毒病害流行波动的潜在机制—新闻—科学网
科学家揭示兰花异彩纷呈的分子机制—新闻—科学网
兰州百合病毒病研究揭示病毒对生长与营养品质的影响—新闻—科学网
生物群落抵御外来植物入侵存在多维机制及阶段特异性—新闻—科学网
研究揭示高寒森林根系ECM真菌群落组装机制—新闻—科学网
科学家揭示十字花科植物免疫进化机制—新闻—科学网
一朵花能开放多久?研究揭示植物花寿命影响因素—新闻—科学网
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调控护盾”让小菜蛾进化出杀虫剂高抗性—新闻—科学网
大型食草动物将入侵的植物拒之门外—新闻—科学网
网址: 植物多样性影响病毒杀虫剂效果的机制被阐明—新闻—科学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7924.html
上一篇: G/SPS/N/TPKM/268 |
下一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课题组揭示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