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Erwiniastewartii(Smith)Dye,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2,一、总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起源于美洲,1987年首次发现于美国长岛。病菌通过病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区通过玉米叶甲和杂草寄主传播并越冬。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是维管束型病害,受害后植株矮缩或枯萎,对玉米特别是甜玉米能造成极大危害,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3,二、分布状况,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 亚洲:越南、泰国、马来西亚 欧洲:俄罗斯、波兰、瑞士、意大利、前南斯拉夫(1986年 发表的文章认为1952年的报道是错误的)、罗马尼亚、希腊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波多黎
2、各、圭亚那、秘鲁、巴西。 目前我国尚无此病发生的报道,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4,三、病原菌,学名: Erwiniastewartii(Smith)Dye 异名:Pantoea stewartii subsp.stewartii(Smith) Mertaert et al.(现用名)英文名:Stewarts bacterial wilt of corn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肠杆菌科,多源菌属,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5,病原特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是一种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大小为(0.40.7)m(0.92.0)m,以单个或短链形式存在。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
3、成奶黄、柠檬黄或橙黄色菌落,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6,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7,斯氏泛生菌三个亚种的比较,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8,四、所致病害症状,细菌性枯萎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发生,但以开花前最明显。它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萎焉性细菌病,玉米的茎、叶、雄穗和果穗均可被害。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化和枯萎,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9,幼苗感病源于种子带菌。叶片首先表现水渍状,其后叶片变褐色,卷曲,幼苗枯萎或矮缩。病株上的病菌可以由鞘翅目跳甲取食传至键株。昆虫传染的叶片首先自昆虫取食处开始,发生水渍状斑点,然后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不规则形淡绿色或黄色的条纹,随着条纹的扩展,叶片萎焉死亡,中后期症状类似水稻白叶
4、枯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0,重病株可以全株萎焉枯死,轻病株多半矮化,茎节变褐,雄蕊早熟,枯萎变白,雌蕊不孕或产生发育不全的果穗。其上所结的种子,内部可能带菌,如果将病株的茎、叶、花序等部分加以横切,则有黄色黏液(菌脓)从维管束切口处溢出,易拉成丝,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1,玉米上另有一种与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极为相似的细菌性病害,称为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此病最处在叶上出现水渍状、透明、狭窄椭圆形斑点, 1-2mm长,以后扩展至长400mm或者更长的坏死条纹。病斑在后期形成红褐色边缘,中央黄褐色。病斑可相互愈合,形成较大的枯死斑,最后形成碎片。茎受害部分多在果穗着生的茎节上,发生深褐色的病斑,
5、使茎节腐烂,从而导致其上部枯死,病重的植株也多半矮化,并促使不实果穗丛生。这种病的病原在我国已经存在,在水稻上引起褐条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2,从症状上区分这两种细菌性病害较难,不过,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病斑较宽,周围有波纹状的边缘,病斑边缘不明显,而细菌性叶枯病水渍状更突出,病部更透明,茎上病斑和茎腐发生处与健部分界明显。另从病症上看,后者无黄色菌浓,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3,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4,五、适生性,一)侵染循环 此菌在种子和传菌昆虫上越冬,偶尔在土壤中、绿肥和玉米秸秆上存留。在生长季节主要是靠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5,二)寄主范围,自然寄主:玉米所有品种
6、(主要是甜玉米)其他禾本科寄主有假蜀黍、鸭茅草状摩擦禾。 接种寄主:有金色狗尾草、高粱、苏丹草、小米、黍、燕麦等。 隐症寄主:马唐、洋野黍、秋稷、毛线稷、六月禾、鸭茅、小糠草、小麦可以带菌而不表现症状,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6,三)对环境的适应 病原细菌最适生长温度是30 ,最低7-9 ,最高39 ,致死温度53 10min,最适pH值范围为4.5-8.5。 生长期高温、土地肥沃潮湿、偏施氮肥可加重病情。 种子内的病菌,在815 存活200-250d,在20-25 可存活110-120d,病菌不能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7,四)传播能力,在美国病区,田间传播主要靠玉米跳甲的
7、取食迁移。其他害虫也可传病,但效率远不如玉米跳甲。这些害虫有玉米齿跳甲、黄瓜十二点叶甲、北方玉米根甲、西部玉米根甲、金龟子、种蝇、金针虫等。 种子是远距离传播和新区发病的主要途径。我国自1982年以来多次从进口玉米上截获玉米枯萎病菌,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8,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19,六、检验检疫方法,一)病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分离时可取病茎经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手术刀切断病 茎,然后挤压切口,再将菌脓用无菌接种环移至1mL无菌1%蛋白胨中,稀释培养观察菌落形状。 也可从病种分离,挑取可疑病粒,经表面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切开病粒,取胚周围的组织,置于无菌水中捣碎,用前述方法或划线分离法分离。待菌落
8、形成后,分别将单个的黄色圆形光滑菌落和白色平滑菌落移至培养斜面继续培养35天,然后分别用蒸馏水稀释成1107cfu/ml的菌液,用幼苗茎基注射接种法或喇叭口灌注接种法,或剪苗端接种法来验证其致病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20,二)血清学检验 可用ELISA、乳胶凝集或荧光抗体检验技术。 (三)实时荧光PCR法 该方法根据细菌16SrDNA序列的特异性,设计出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稳定性点突变特异性探针,进行实施荧光PCR。检测的绝对灵敏度是是质粒DNA,14.2fg/l,比常规的PCR电泳检测高约100倍。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h,完全闭管,降低了污染的机会,无须PCR后处理,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
9、21,七、检疫处理,一)口岸检疫 带菌种子是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是传入无病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口岸要特别注意玉米种子的检查,第一要检查产地是否是疫区。第二要抽查皱缩色深的籽粒,进行分离培养接种,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22,二)除害处理 种子化学消毒无效。微波炉7010min只能杀死87%的病菌。国外有人建议将种子贮藏较长时间,使其中的细菌自然死亡,达到除害效果。经过除害处理的玉米种子最好先进行隔离试种。隔离区要远离传病昆中寄主植物,至少间隔30千米。在此期间若未发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后和其他对外检疫对象,方可放行。若发现此病,要立即销毁处理,并喷药杀灭传病昆虫,以防病情扩散。发病范围30千米范围内35年内不能种植玉米,玉米细菌性枯萎
相关知识
植物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PPT课件02
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策略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防治方法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条件,玉米细菌性顶腐病的症状是什么?
植物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细菌性枯萎病
玉米细菌性病害研究概况
植物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教学PPT课件.ppt
网址: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课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8173.html
上一篇: 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
下一篇: 花蔫了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