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西方装饰花纹

西方装饰花纹

西方洋花它象征什么意思?

明末清初之际,海上交通发达,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往来频繁,西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渐为中国所应用。自清代雍正、乾隆及嘉庆时期,出现一些模仿西式建筑及室内装饰的风气。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长春园中的远赢观。从建筑形式到室内装修无一不是西洋风格。为装饰和布置这些西洋式建筑,曾经做过大批用西洋式花纹装饰的家具。这样在清代家具中除主要用传统纹饰外,用西洋花纹装饰的家具亦占一定的比重。表现手法通常是以一朵或几朵花为中心,向四外伸展枝叶,还可以根据家具的构件形态随意延伸。
中文名
西洋花
年 代
明末清初
特 点
花朵如中国牡丹
别 称
西洋菊
西洋花
清式家具
西洋花本是西方生长的一种植物,径干匍地而生。花朵如中国牡丹,又称“西番莲”、“西洋莲”或“西洋菊”者。花色淡雅,自春至秋相继不绝。春间将藤压地,隔年凿断分栽。根据这些特点,既可做大面积的板面装饰,又可做缠枝花纹做边缘装饰。
请采纳

中国文化对西方染织纹样史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染织纹样史的影响:
从古埃及、拜占庭、印加到欧洲诸国;从丝绸、壁毯、花边、印花织物到室内装饰;从柯普特、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新艺术到装饰艺术等各个时期,对染织纹样的形成、特点、色彩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这对提高外国纺织图案设计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拜托给小弟讲解一下古罗马装饰纹样的特点

古罗马风格以豪华、壮丽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罗马人的创造,两柱之间是一个券洞,形成一种券与柱大胆结合极富兴味的装饰性柱式,成为西方室内装饰最鲜明的特征。广为流行和实用的有罗马多拉克式,罗马塔斯干式,罗马爱奥尼克式,罗马科林斯式及其发展创造的罗马混合柱式。古罗马风格柱式曾经风靡一时,至今在家庭装饰中还常常应用。

明清建筑装饰纹样介绍

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 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拜托给小弟讲解一下古罗马装饰纹样的特点

古罗马风格以豪华、壮丽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罗马人的创造,两柱之间是一个券洞,形成一种券与柱大胆结合极富兴味的装饰性柱式,成为西方室内装饰最鲜明的特征。广为流行和实用的有罗马多拉克式,罗马塔斯干式,罗马爱奥尼克式,罗马科林斯式及其发展创造的罗马混合柱式。古罗马风格柱式曾经风靡一时,至今在家庭装饰中还常常应用。

中国古代纹样有哪些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唐、宋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6、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产生了变革。景泰蓝就是当时的新工艺,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增加了很多。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实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如禽鸟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强化了装饰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还有用八种佛教用供器组成的“八吉祥”(也称佛八宝),用道教持物组成的“道八宝”等等。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应用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日用品、服饰、建筑、商品上处处可见。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明代的装饰纹样有哪些?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特点 绘画艺术之山水画出现浙派、吴门派、松江派。花鸟画中水 墨写意与工整艳丽并存。 明代的纹样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达到了高度的 明代的纹样 样式化,具有浓厚的装饰美。 明代的纹样是我国古代后期工艺文化结晶的标志。  第二节 时代流行纹样 1 云纹 云在我国古代是被尊奉的。它虽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 一则富于变化,可以形成各种令人想象的形象,作为征兆; 二则它和雨相联系,云雨有利于从事农业活动。 明代的云纹也是工艺美术的主要装饰纹样, 有朵云、 如意云、 七巧云、行云等。 ,图案形式丰富多彩。 2 缠枝花 缠枝花是以花径呈波状卷曲, 彼此穿插缠绕, 又称为串枝花、 常青藤,有永远长青连绵不断的吉祥寓意,是明代甚为流行 的一种纹样。多见于明锦和明瓷装饰中。  第三节 主要传承纹样  1 龙纹 龙纹发展到明代,其艺术形象已经定型化。画龙的艺人总结 了一套口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鱼鳞、蛇尾。明代 的龙纹嘴较长,多为闭合状,头上的毛向前飘伸,显示其力 量,一般表现为坐龙和团龙,增进了威严感。明代《三才绘 图》释龙“爱珠” 。  2 凤纹 明代色凤多做飞翔状,头大,细颈,展翅,羽微飘动,形式 优美。在工艺美术中,凤纹多见于陶瓷,染织,金银器,石 刻,木雕,漆器等。此外,也有做成凤冠,凤钗,等器物。 为妇女的高贵的饰品。  3 鱼纹 鱼纹作为具有悠久传统的一种纹样,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被大 量采用。明代后,特别是嘉靖以后,则采用多中鱼的组合, 并以水草配饰,称为鱼藻纹。  第四节 一般纹样  一植物纹  1 皮球花 皮球花是一种呈圆形的花纹,因为它形似皮球而的此名。缺 乏文献典故,只是民间形象的一中俗称。 实际上它是一种圆形的适合纹样, 圆的大小不等, 有单独的, 也有几个相连的。皮球花专指装饰面中的圆形小花,它的排 列往往构成羽幺、二幺、三二等格式。或整或剖,而不指团 花。  2 茉莉头 茉莉头是指茉莉花头的一种纹样,它一般为一个花头,长圆 而尖,呈瓜子形连接花径和四片小叶,一起和茉莉相似又因 茉莉芳香而美称之。 在纹样上广泛用于花边的装饰使之更具有民间艺术的风彩。  二、动物纹  1 穆桂英 穆桂英是古典小说《杨家将》中的一位巾帼英雄。与穆桂英 有关的装饰题材有: “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以及“巾 、 帼四美”等。  2 武松打虎 武松是民代施耐庵《水浒传》中塑造的一个充满英雄色彩的 一个英雄人物。在工艺美术中,常作年画、剪纸、木雕、彩 塑等的装饰题材,为人们所喜爱。  3 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是马中锡中塑造的一个人物,他迂腐懦弱,为人讥 讽。  4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民间传说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广为流传。 故事反映了男女青年对自由美好生活追求和对爱情的真诚。 多最为主题内容和装饰纹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5 白蛇传 白蛇传是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于雕 塑剪纸、年画、漆画等工艺美术中。  6 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是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故 事表现了不畏的反抗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额顽强毅力。广 泛用于装饰题材,在陶瓷、雕刻、年画、漆画等工艺美术中。  7 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的故事出于明代许仲琳编的《封神演义》中的一个 情节。哪吒原为佛教护法神,又作那吒。民间多以之作为装 饰题材,作为少年英雄的象征。  四、其他  1 博古纹 博古纹是以古代的各种器物,如青铜器,瓷器、玉器、石器、 雕刻漆器以及织绣等内容,进行排列组合,作为装饰的一种 纹样。博古纹一般用于各式瓶、盆、鼎等组合并以花枝来点 缀,野猴用博古架排列各式古代器物的。  2 海水江牙 海水江牙又作海水江涯,为清代官府的装饰纹样,明代已见 雏形。海水江牙纹在服装的下端适应装饰的需要并具有“万 代江山“的吉祥意义。 2 数的纹样 一 一是最小的整数,表示数量最小,位序第一。在我过有多种 含义,以表示全,满、同、纯、同、独、初、齐、专、甚。 甚至包括始终等。 二表示不同,次、副。民俗赋予吉祥寓意。成双成对和谐美 好。 三 《老子》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即万物的总根源。在工艺美术中三足器比四足器更安全。 如岁寒三友,三羊开泰。 四 四方,四神。 五 五行,五福,五毒。 六 天子六制、六艺、六乐、六书,六体、六行、六合同春 等。 七 七星 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 八 几何八方形 九 寓意多、久、阳等内涵,寓意吉祥寓意。 十 百 多 全 多,百子图,百衲衣 千秋岁月,千金裘。 千 多 万 在纹样中万藤是串枝花,流行在明代代表吉祥之意。 第五节 补服纹样 1 白泽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 伯服、绣麒麟、白泽” 。 2 獬豸 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用獬豸作为服饰不论是冠帽或是 做官服补子纹样均取依法公众,寓正义之意。 3 犀牛 谓犀牛望月时久,谓八品武官补服的纹样。 4 黄鹂 为文官八品补服的装饰纹样。 5 鸂鶒 鸂鶒是一种水鸟,明清时期鸂鶒被用作文官七品的补服纹 样。 6 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因羽毛为黑色,故被称为为”水老鸭”, 是文官六品的补服纹样。 7 锦鸡 锦鸡又名金鸡,头上有金色冠羽,颈部黄色,背呈绿色间紫, 有长的尾巴,因其五彩似锦故名。 8 白鹇 白鹇是一种珍禽, 羽毛洁白似雪, 有黑色波纹故又称 “银鸡” 。 是五品文官补服纹样。 9 仙鹤 仙鹤是相传为长寿的一种禽鸟。明清时,一以仙鹤为一品补 子纹样。

元代建筑装饰纹样

元代丝绸纹样的艺术特色及尚金习俗 廖军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统治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一方面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崇西亚艺术,加上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种文化并存,相互借鉴的新的风尚。丝绸纹样的艺术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兴盛、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趋势。元代丝绸纹样中的尚。习俗也是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中广泛流传并完善起来的。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有哪些?

黄河上游   1.马家窑文化   A。马家窑类型:堆纹,泥质红黑彩   B。半山类型:内外皆彩,黑红两彩做锯齿型花纹   C。马厂类型:黑彩,有刻画符号   2.齐家文化   红色陶器,彩陶数量下降   黄河中游:   1.仰韶文化   A。半坡类型:红顶式,剔刺纹,红陶黑彩,多鱼,动物图案,是“有形式变化序列完整的葫芦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   B。庙底沟类型: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出现白彩,未见内彩,是“特征容易识别,形制发展序列完整的器物,有植物花纹图案彩陶盆,鸟型花纹陶盆,双唇小口尖底瓶,曲腹钵,砂陶罐等”   C。西王村类型:红地红陶,红底粉白彩,镂空圈足豆,带流罐   2.中原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少量蛋壳黑陶   黄河下游   1.北辛文化   堆纹,后期为复线窄堆纹   2.后冈一期   红顶,无动物彩绘图案或绳纹   3.大汶口文化   多素面磨光   4.龙山文化   轮制黑陶,蛋壳黑陶杯   长江中游   1.大溪文化   外红衣内黑胎,白色,戳印纹,绞索纹及平行带中夹鸟型或横人字形   2.屈家岭文化   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彩陶做晕染   3.石家河文化   红陶捏塑小动物,灰色,素面,磨光或蓝纹   长江下游:   1.河姆渡文化   黑陶,下班不排印绳纹,刻划花纹,多植物形象,少动物   2.马家冫兵文化   外红里黑,表红胎黑,素面红衣,或直线条纹   3.良渚文化   多素面   总结来说,新石器时代陶器表面纹饰有从繁复渐向简单素面过度的趋势,早期多有指甲纹,戳印纹,发展问绳纹,又又细绳纹发展到粗绳纹,花纹从无到比较具体的动植物形象渐渐到抽象的形象,再渐无

试述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各时期的装饰纹样及代表性器物

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的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装饰纹样不知道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平雕和浮雕。代表性的器物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商代人面纹方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商代人面纹方鼎用四个人面作为装饰的铜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是兽面纹。 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装饰有很多动物形状。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代表性作品有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邓多种场面。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铁器时代,所以后面的朝代不怎么提到青铜器了。 西方的文明除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还有个黄金时代。我们中国倒没提到黄金时代。

相关知识

花纹花环图案图片
明清陶瓷兰花纹装饰特点及其发展
点翠海棠花纹头花
植物花纹雕刻图片
西方花艺的起源
西方插花简史
每周鉴赏:宋吉州窑黑釉剪纸梅花纹盏
西方花艺的“前世今生”
西方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罗马柱鲜花装饰

网址: 西方装饰花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08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發現古典植物世界的詩意(創作談)
下一篇: 石榴多“子”用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