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科学网—中华:以花为名的国度

科学网—中华:以花为名的国度

■冯广平

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为了深入理解东方文化,委派李约瑟博士到中国调查。让李约瑟博士惊愕的是:这个“人人可以蹂躏的国度”竟有如此超前和智慧的文化,仅仅是生命科学一个方面,中国的成就超越欧洲若干世纪。

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夏代历书《夏小正》中有最早的物候学记录。公元前5世纪以前,中国的《诗经》和《山海经》中记载了数百种动植物,比古希腊人的植物志早出300余年。公元1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此后的2000余年间,中国历代官方和民间重修本草,造就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草药学知识系统。公元13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世界首部花木谱——《全芳备祖》。公元16世纪末,李时珍的《本草钢目》提出了最早的植物实用分类系统,比林奈提出的自然分类系统早出200年。

似此典故,不胜枚举。李约瑟穷其毕生精力完成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他首次将“中华”译成“Flowering Kingdom”。

一般认为,“中华”一词是指居住在天下中央(河洛地区)的衣服华美的部族。但考古学证据表明,华、花通假,指的就是花卉。河洛地区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的地层中,曾发现了戴有玫瑰图案的陶片,说明夏族是一个以花为图腾的部族。“夏人称启母葬地太室山为华山。秦人统一中国后,将其首都附近的名山‘岳山’改为华山,以示秦为华夏正统。”

在诗礼盛行的先秦时代,花卉成了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媒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召南·甘棠》),茂盛的杜梨树寄托了人们对召伯惠政的思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桃花的繁盛表达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期盼。“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颜若舜华”(《郑风·有女同车》),用娇艳的芍药和木槿比喻少女的美丽。两汉时期,逐渐形成“松、竹、梅”的崇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建了著名的“沁园”,园中竹景冠绝天下,“沁园春”词牌便由此得名。盛唐国力昌盛,社会宽博从容,人们选择牡丹作为大唐精神的代表,形成了士庶普遍参与的“牡丹风尚”,以至于“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宋重文抑武,富而不强,忧国忧民的士子用梅花、菊花傲雪、斗寒的品质来表达自身坚贞不屈的情操,并希望唤醒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成为“四君子”。“梅风尚”在宋代形成。

我国的植物文化不仅自身繁盛,更对世界影响深远。日本正是借鉴了唐宋的花风尚,并引进了中国的樱花资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樱花风尚”。19世纪的法国在约瑟芬皇后的推动下,大量引种了中国原产的蔷薇资源,通过杂交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玫瑰风尚”最终形成,由蔷薇植物提取的法国香水更是名扬天下。然而,辉煌再美好已经成为过去,经历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百余年的内忧外患,国力的落后严重挫伤了民族自信,以致民族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中华文化仿佛是一种落后文化。

从起源上来说,我国文化是基于人内省智慧的高维度思想体系,在现实的三维空间之外,增加了第四纬度——时间。这样的文化不仅考虑当前,更要考虑未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追求天下和人类的和谐共存,成为其永恒的发展目标。正因如此,我国的文化复兴是必然的。在植物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既要重视学习先民的智慧,也要重视借鉴世界的优秀成果,天人合一、借物言志、因地制宜、匠心独具的传统精髓不能损伤,重视科技、珍惜资源、建立标准和敬业精神的外族经验必须借鉴。同时,改革产业引领的模式为使命引领,在技术开发的同时,更为重视人自身智慧的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植物文化会超迈历史、引领世界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4-03 第9版 文化)

相关知识

科学网—中华:以花为名的国度
金家岭街道同盛路社区举办“以花为名·浓情时光”扭扭花创意活动
“以花为名,乐享生活”之感恩节主题活动
攀枝花:以花为名打造“诗意”之城
“以花为名 情系夕阳” 我们的节日——母亲节
【情暖母亲节】南大街办事处开展“以花为礼 以爱为名”母亲节主题插花活动
以花为名:这个曾与中秋节齐名的重要节日,如今却为何少有人知?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中华花朝节”在海口开幕
以花为名,嘉兴春日“颜值”化“产值”!
以“香”为名的8种花,喜欢养开花植物首选,香气都很特别

网址: 科学网—中华:以花为名的国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09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英国文化:英国的“四朵国花”及背
下一篇: 殷广鸿:《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