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林徽因《一首桃花》
世有桃花,热烈张扬,却也是寂寞之花。诗经中有桃花枝繁叶茂,落红缤纷。于是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林徽因也写过桃花,身为建筑家的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为不凡。她笔下的桃花,有一树的嫣红,也有一树的多情。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
此首诗咏春之桃花, 艳冠群芳, 风情万种。全诗善用比拟之法,将桃花比喻成三月化身的女子说出的话语,想象新奇。整株桃树是一句话,那朵朵桃花便成了组成话语的字眼,每一个字都是“朵朵露凝的娇艳” ,精致到细枝末节。这种美让人怦然心动, 让人忍不住驻足,想要看清每一朵桃花,读透春天留下的每一个信息。
三月“姑娘”留下的话语不仅字字玑珠,且气息芬芳。桃花清冽的芬芳是三月柔柔的气息,这在桃花的秀丽中夹杂了一丝旖旎,很容易让人陷入其中,流连忘返。还有那随风曳动的身姿,那多情一瞥之后留下的痕迹。这痕迹并不深刻,只是“一瞥”,然而“多情”,故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读毕,三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虽然诗人只描摹了她桃花化的唇与眼,但风骨已显。其温柔,其娇艳,其妩媚,其多情无一不在这桃花所化的眼中口中。于桃花处着笔,实欲赞三月之韵。
有了这样的诗,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想起桃花春天的盛景了。哪怕面前是夏日的碧叶蓁蓁,或秋日的桃实累累,亦或冬日的残枝枯干,也都能从诗中嗅到空中流动的幽幽桃花香了。那三月留给我们的言语已酿成醉酒的月光,落入溪涧,印在眉心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