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从农民小产业走向首都大经济 记北京花卉产业发展史

从农民小产业走向首都大经济 记北京花卉产业发展史

  如今的北京城,一年四季都是花儿正开放的好风光,人们赏卧佛寺的腊梅,长安街旁的玉兰,平谷的“桃花源”,中山公园的郁金香,环路边的月季,延庆的牡丹园,景山公园的芍药,还有北京植物园的硫华菊,花儿的芳香充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花卉文化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十年浩劫时期,几乎摧残殆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扶持、社会投入和市民需求的带动下,从零开始,花卉“活”了,花卉产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花卉发展历程
北京花卉重新开始发展,始于1984年,和中国的花卉业同时起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只有花卉种植,并未形成产业,当时国内的花卉多为进口。但随着国家的进步、外交活动的增多,各种重要场合对花卉的需求量也不断提升,拿有限的外汇去进口花卉无疑是加重了国家资金负担。于是中央便提出了“花卉自主培育销售”,成立了中国花卉协会。随后,在中央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直接关怀下,以及对花卉作为产业发展的特别关注下,1984年北京成立了花卉产业联盟(后更名为北京市花卉协会)。
北京一直秉承着“园林绿化”的概念,在过去花卉只是作为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各行各业逐渐开始解放思想,花卉产业也积极参加对外交流活动。1986年,北京代表团参加香港花卉展览,在展会上,了解学习国外整齐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后,开始品种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在配合中国花卉协会举办了三届花卉展览之后,花卉正式作为产业在北京掀起了蓬勃的发展之势。
1990年至2010年,北京市花卉业经历了起步和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起,北京市有关部门持续制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四个花卉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各时期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指明北京花卉发展方向。
1991年至1995年“八五”时期,是北京花卉产业发展起步时期。全市花卉生产规模初步形成,花卉种植面积由1666.67公顷增加到1906.67公顷,温室面积由11万平方米发展到22万平方米,年生产花卉苗木由1800万株增长到3800万株;全市花卉产销规模不断扩大,年鲜切花产量由330万支增长到1860万支。种植品种变得丰富,引进、繁育、推广花卉新品种380个,全市花卉品种达到600余个。北京花卉市场建设较快发展,多层次需求、季节性消费等特点形成。
但此时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仍处在自发阶段,仍旧有生产方式较落后,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以及其他方面均不完善的问题所存在。当时,北京绝大多数花卉企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生产手段落后,品种少,种植方式上多为常规繁殖方法为主,导致产出数量有限,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在生产设施上,露天场地栽培受自然气候和生产场地的制约影响较大,一系列因素导致北京花卉产业发展道路受限。
1996年至2000年“九五”时期,首都经济的持续增长,北京花卉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起,北京市政府研究室陆续提出并完成了《京城不可一日无花》等多个花卉相关调研报告;1997年10月北京市成立花卉管理办公室,此后相关工作有了统一管理和明确的发展前景。到2000年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2200公顷,年产值3.5亿元,相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5.4%、260%。
除了种植面积的增长,传统花卉的生产,杜鹃、百合、鹤望兰等盆花和鲜切花新品种也广为栽培。工业用花及深加工产品等一系列花卉周边产品也得到发展,通过郊区“一县一品”战略的实施,花卉主要栽培区域形成,逐步进入规模化、系列化生产。
2001年至2005年“十五”时期,北京市花卉形成了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市场消费快速增长,花卉企业健康发展,市场交易形成网络,区域集聚发展加快,花卉科研全国最强的局面。2005年底,北京市花卉生产总面积达2933.33公顷,年产值6.1亿元;全市从事生产经营的花卉企业达5000余家,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和农户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建设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自2004年北京申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这五年是北京园林绿化工作者、院校花卉专家学者和花卉生产人员为北京奥运花卉拼搏的五年,也是北京花卉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取得科技成果最多的时期。
多年来,北京市围绕花卉行业,不断强化产业布局,优化技术科技,发展花卉及园林方面人才,加强宣传引导,在弘扬传统花卉文化的同时创新新品种,完善首都花卉基础建设水平,真正实现花卉产业“走出去”、“引进来”。


  花卉产业的蓬勃之势
  基地化,集团化生产是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趋势,北京一直在紧跟这一潮流。以丰台区花乡基地为例,丰台区花乡基地是北京传统的花卉产业区,盛产菊花,为使菊花走出国门,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对国外的消费市场调研,先后引进并收集菊花新品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出口渠道,花乡已经成为北京的花卉重点生产区域。
我市还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在昌平、延庆等夏季有凉冷气候优势和水质、土壤适宜的资源,建立起京郊花卉种球及草本花卉栽培示范基地。依托顺义区、丰台区等市场集中和交通便利的优势,推动北京市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休闲观光园的建设,为花卉和园艺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北京的花卉产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市场发展不断推动,从引进品种、设施、技术到国产化,消化吸收,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花卉品种。目前,北京市已繁育、引进、推广、生产的花卉品种达到数千种。依托示范基地,集中开展百合、菊花、月季、兰花、火鹤、花坛花卉等七大类育种研发工作。
随着首都经济发展,北京土地价值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多家花卉基地开始外移寻找种植土地,北京的花卉产业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花卉产业即要适应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在改善提高环境中发挥作用,又要进入百姓生活,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北京的花卉文化,如今北京每年举办多场花卉节日,樱花节、丁香节、菊花节、月季节等,已经形成了北京的特色活动,更有花卉驿站进社区,便捷了市民。
花卉产业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化,现在花卉批发市场,网购、网销,运输链的建成,花卉子产业多元化,花卉行业越来越完善、丰满,从过去单独的种植业走向多产业融合。我国的花卉发展以前在跟进世界潮流,现在我们和世界平行,未来我们将会逐步领先,将来中国应该不愧于“园林之母”的名称。
文/金美妤
摄影/何建勇
部分图视觉中国

相关知识

从农民小产业走向首都大经济 记北京花卉产业发展史
小花朵大产业 “鲜花经济”催生消费新蓝海
小花朵大产业 “鲜花经济”催生消费新蓝海
北京花卉产业调查:“京花”绽放独特魅力
小花朵大产业 “鲜花生态环保经济”催生消费新蓝海
更多高品质花境植物材料从北京走向全国
续写春天的故事|北京花卉产业调查:“京花”绽放独特魅力
从北京世园会看浙江花卉产业发展
北京花坛花境类植物育种研发与产业发展 | 动态
北京鲜花港:新技术打造环保生态产业

网址: 从农民小产业走向首都大经济 记北京花卉产业发展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1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挖掘国花牡丹开发价值,第二届牡丹
下一篇: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之:花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