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目。相传这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根据这一传说衍化出乞巧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和日趋完善,七夕成为民间普通节日,节俗活动也日臻丰富。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习俗·七夕
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是汉族的岁时风俗。汉族民间传说中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性认为,除了天生的相貌之外,还要具备某些技艺,如厨艺、阵线技艺、装饰家具的技艺、化妆之艺等。她们认为织女具备这种种技艺,所以,在七月初七时间,祭祀织女,向织女祈福,祈求巧艺,求赐美满姻缘,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拜月老
月老人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姻缘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七夕赛巧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赛巧是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旧时,通过比拼制作手工艺品,赛出巧女。如今,七夕赛巧以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妙的手工技艺,寄托了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诗话·七夕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关知识
网络中国节·七夕
千年的浪漫,传承的新篇——今天的我们如何过七夕
今又七夕 我们为什么要过传统节日?
还原七夕的真实节日习俗
【我们的节日】爱在七夕 巧手生花
绿园区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
国学家张昌余:“七夕”太悲苦 不适宜作情人节
七夕,那些你不知道的节日传统[1]
金风玉露七夕情:七夕节的现代过法
历久弥新的中式浪漫 ——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
网址: 【我们的节日·七夕】传统民俗大揭秘,古代人教你过七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5448.html
上一篇: 七夕情人节习俗 |
下一篇: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七夕节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