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员工通宵忙着包装花束。颜梅丽摄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对传统女子来说,心灵手巧是赢得爱情的基础,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闽南地区,传统的七夕节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内容。文史专家说,厦门人把七夕又称为双七节、女儿节、少女节、乞巧节、斗巧节,同时也是“七娘妈生”(七娘妈的生辰),七夕节这一天不仅有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有炒豆茶等七夕美食。而对年轻情侣来说,玫瑰是必不可少的,花店为爱忙通宵。
花市
订单多花店忙通宵 本地花农却不打理花田
5日晚上9点左右,记者走进一家花店,5名店员正加班包装花束。店老板叶女士说,这几天接到七夕的订单较多,这些包装的花束都是隔天客人要来取的。
“最忙的还是七夕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员工都要通宵包装花束。”叶女士说,为了保证鲜花的新鲜度,七夕当天销售的花束一般前一天晚上才开始包装。由于订单量比较大,往年七夕的前一天晚上她要多请3名兼职员工。
七夕临近,作为花市“主角”的玫瑰价格如何?叶女士说,从进货的情况来看,目前涨幅不是很大,一扎(20朵)中等品质的大红玫瑰,前阵子批发价30元左右,5日进货的批发价为50元,平均下来每枝批发价涨1元。不过,她说这两天玫瑰花是一天一个价,七夕当天花价如何还不好预测。
-七夕花市忙。刘东华摄
相比忙碌的花店员工,本地花农这几天特别清闲。在记者的想象中,本以为这几天花农都忙着采收玫瑰,没想到一问,得到的答复是“这几天不卖玫瑰”。翔安花农林江洪说,5月20日至8月中旬这段时间他是不打理花田的,因为这段时间需要用到玫瑰花的节日很少,结婚的人也不多,玫瑰花的销量并不理想。如果打理3个月的花田,只是为了七夕这几天的花市需求,这一笔账算下来是亏本的。所以5月20日过后,他一般要等到8月中旬才重新开始打理花田,备战下半年和来年春季的市场。
风俗
女孩用红纱线乞巧 孩子们采摘时令鲜花
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七夕乞巧,旧俗是陈瓜果香案于庭中,拜织女乞巧。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女孩们用红纱线向织女祈求自己能有一双巧手。妇女们用丝线穿七孔针赛巧,小儿则拜“天孙”(即织女星)求聪慧。
同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健说,七夕节这天同安人家要祭拜七娘妈。主妇们在自家庭院或大门旁的屋檐下摆设案桌,摆上供品,还要供上新鲜的芝麻花、香粉、红纱线,以及纸做的七娘妈轿,再摆上七个酒杯和七双筷子。
鲜花是七夕节祭拜活动必不可少的物品。同安民俗专家蒋大营说,七夕节主要采集白色芝麻花,用草结成一串作为供品,象征诸事蒸蒸日上。
按照传统习俗,为准备祭拜活动,妇女们有很多事要做,孩子们也没闲着。七夕节清早,孩子就结伴去采花,把采集的鲜花放到纸做的七娘妈轿上,祭拜后投掷于自家瓦房屋顶上。
祖籍泉州的黄女士说,泉州也有相似的风俗。孩子们要采集七种时令鲜花各七朵,找七种不同的鲜花不太容易,常摘的有南瓜花、丝瓜花、喇叭花等。
在祭拜七娘妈前,女子要去买粉盒,祭拜后留半盒,现在这种粉盒已难得一见了。
-孩子们为成人礼制作“七娘妈亭”。林坤山 摄
美食
炒豆茶芳香四溢 金瓜煮面最养生
-金瓜煮面原材料。黄文水摄
七夕节的供品中有不少美食,比如炒豆茶、芋头、油饭、南瓜煮面条等。同安薄饼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招治说,炒豆茶最具浓郁的同安地方特色,主要由白糖、花生炒制而成,入口芳香四溢,甜蜜无比。
吴招治介绍,炒豆茶制作工艺比较传统,粗盐放铁锅里慢慢炒热,再将剥好的花生倒进铁锅不停翻炒。花生炒熟后倒进簸箕里冷却,再将外皮剥掉。烧水,放入麦芽糖煮开,麦芽糖融化后再倒白糖进去,一般1斤花生搭配两斤白糖,麦芽糖能使花生更容易黏在一起。等麦芽糖、白糖与水融合后,放入去皮的花生米,在黏稠的汤汁间翻炒均匀,冷却后就成了炒豆茶。
同安人爱吃的金瓜(即南瓜)煮面,相传与同安名人许獬与其表姐的初恋有关。这道美食清淡养胃、营养丰富,很适合这个季节养生食用。
我市文史专家彭一万说,元宵吃汤圆,七夕节也要吃汤圆。但是七夕节的汤圆只能是白色的,不能是彩色的,做汤圆时还得在汤圆中间做一个小凹槽,据说是希望生下的孩子脸上有酒窝。
延伸阅读
由“七娘妈”见证的成人礼
5日下午,20多名学生来到沙坡尾朝宗宫,动手制作“七娘妈亭”。6日举行的成人礼上,孩子们将从“七娘妈亭”下钻过,感恩儿童守护神“七娘妈”16年来的眷顾。
文史专家彭一万说,“七夕”是“七娘妈”的生日,按照闽南传统这一天要摆瓜果祭拜,供品都得7份,如7杯茶、7个苹果、7束花、7根针等。拜七娘妈是希望孩子健康聪明,祈求七娘妈保佑孩子。
七夕这天有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让16岁的孩子行成人礼,厦门人叫“做十六岁”。要准备花粉、胭脂、油饭,还有纸扎的七娘妈桥、七娘妈亭,成人礼时孩子们要从桥上跨过去、从亭子下钻过去。彭一万说,如今这些习俗已逐渐消失,在城市里很难看到了。不过,从2015年开始,朝宗宫每年七夕都会举办成人礼。
老厦门人林坤山回忆,小时候奶奶每年七夕都要拜“七娘妈”,煮芋头饭和丝瓜豆腐,还得准备碰粉,也有人叫“漳州粉”,拜拜后要将粉撒在屋顶。
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说,相传未满16岁的孩子由天上的仙鸟照顾长大,仙鸟受儿童的保护神“七娘妈”所托,因此孩子在年满16周岁时于“乞巧节”向“七娘妈”拜谢,从而衍生“做十六岁”这个习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乞巧节的来历
【海报】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七夕又被称作什么节,七夕算什么情人节?
七夕:中国传统“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东方情人节or传统乞巧节?看日本韩国如何过七夕!
敦煌文书中所见的乞巧节习俗——中新网
七夕节源于拜星活动的“乞巧节”
“七夕”节趣味风俗知多少——中新网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网址: “七夕”节氛围渐浓 听老厦门人讲述“乞巧节”传统习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5475.html
上一篇: 七夕传统习俗,第三条你绝对不知道 |
下一篇: 古人没有玫瑰花,怎么过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