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节的习俗
穿针七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 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 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 种生” ,又叫“ 五生盆” 或“ 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 泡巧”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 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 化生” 。
拜织女
古代代嫁的少女,会彼此组成七巧会,各自预备一些个别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各央行的花果、仙女、器皿、宫室等,在初六的晚上,她们便设好了神坛,等到进入初七,便焚香向天祷告,请求织女赐给自己巧艺。
版权说明:我们重在分享,也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敬请指出,以便我们及时公示、删除或妥善处理。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
鼎鑫置业·万和公园
万和公园 幸福之源
坚守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程
万和幸福之源
坚守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程
长
按
关
注
万 和 幸 福 之 源
山西鼎鑫置业河津分公司
地址:河津市万春街万和公园小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情人节习俗盘点:各国情人节的习俗及来历传说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情人节的来历
今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2023 七夕情人节来历
中国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来历与习俗
网址: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6383.html
上一篇: 七夕节代表什么意思 七夕节代表什 |
下一篇: 【网络中国节·七夕】了解七夕,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