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原指在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活动,园艺植物主要包括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等,大多是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栽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其中,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包括落叶果树、常绿果树、藤本和灌木性果树以及一小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蔬菜则主要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主要利用根、茎、叶、花、果等可食用部分,此外西瓜、甜瓜、竹笋、食用菌类也归入蔬菜类;观赏植物中既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多年生宿根或球根花卉,也有灌木、乔木等花木。
园艺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光辉灿烂的园艺栽培历史,是世界园艺的起源地之一。中国人对蔬菜和果树的栽培利用经历了从采集、驯化,到自产自给,再到商品化生产、周年供应的历史过程;对观赏植物的栽培利用则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王公贵族的苑囿栽培欣赏到走入平民百姓之家,最终发展为公共景观资源的历史过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选育出众多的园艺植物品种,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观赏、造园,以及收获、加工、利用技术。
中国栽培利用园艺植物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利用采食果、蔬。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代),园圃从大田中分化出来。甲骨刻辞中出现了园、圃、果、桑、栗等字。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出现了有专人管理的果园、菜圃。相关记载如《诗经》中的葑、菲等蔬菜,以及栗、榛、枣、桃、梅等果树,《尚书•禹贡》中有橘、柚的记载。战国时期《山海经》中有关园艺植物的记载,具体包括桂、松、柏等观赏树木14处,芍药等花卉5处,桃、李等果树14处,葱、葵、韭等蔬菜5处。园艺植物的栽培利用大致经历了从先秦的发展初期,到秦汉魏晋时期的不断成熟,再到唐宋明清的繁荣发展过程。
蔬菜、果树的栽培历史与农作物栽培史同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区分出蔬菜作物的栽培与粮食作物的栽培,战国末期的“云梦之芹”“具区之菁”,不仅为明确的园圃栽培植物,还成为地方特产,《荀子•富国》中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管子•立政》中载有“瓜瓠荤菜百果俱备”。由于园圃栽培较为精细,需要有经验的人生产,《吕氏春秋•上农》中载“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圃”。秦汉时期,蔬菜和果树的栽培出现规模化生产,西汉《史记•货殖列传》有“千畦姜”“千树枣”等商品化生产姜、韭、枣、栗、橘等园艺作物的记载。这时期,有园艺能力的人才可以得到重赏。北魏《齐民要术》对各类蔬菜、果树的栽培管理丰产高产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一时期也是传统蔬菜、果树栽培技术体系的确立时期。宋代,中国园艺的生产则更为发达。城市附近的蔬菜栽培生产已经商品化发展;一些果品的栽培规模也已极其庞大,出现以万株计的荔枝园,生产的荔枝甚至销售到北戎、西夏、朝鲜、日本及琉球等国。明清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加,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多,有关蔬菜、果树的栽培不断发展进步。各类农书中对蔬菜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观赏植物的栽培历史与聚落和国家的发展关系紧密。早期主要在帝王将相的坛庙苑圃中进行,历代帝王均设置有管理苑囿园圃的官吏,如周代的甸师、场人,汉代的令丞、钩盾,唐代的掌园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有“囿有见杏”。秦统一中国后,在长安骊山一代建阿房宫、上林苑等,其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观赏树木,如木兰、女贞、杨梅、柿、柑橘、枇杷等。汉代,上林苑收集栽培的珍果奇花更为丰富。这一时期随着私家园林的营造,一些奇树、芳藤、名花异草均进入洛阳的私家园林。魏晋时期起,园艺植物的生产栽培得到系统发展,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产品的商品化生产也日益发达。各类花卉等观赏植物的引种栽培渐盛,一些专著对大量观赏植物进行记载,如西晋的《南方草木状》、东晋的《竹谱》等,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记载观赏植物,如陶渊明诗集中的重瓣“九华”菊等。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催生了自然山水园林的建造,穿池构山……隋代的洛阳牡丹,唐代长安、钱塘西湖的牡丹、梅花、菊花等。宋代的寿山艮岳将观赏植物的引种栽培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载到“洛中园圃,花木有至千中者”。各类观赏植物的专谱也层出不穷。明清之际达到兴旺全盛,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全面发展,花卉苗木的产业化栽培兴旺。
中国的园艺技术发展迅速,蔬菜、果树类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品种、数量、质量和周年供应方面;观赏植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则主要体现在分类、栽培、育种、造园应用等方面。
蔬菜、果树栽培技术的发展包括整地、选育品种、育苗、移栽、整枝、嫁接、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技术等。如汉代《尹都尉书》中有专文《种葱篇》详载葱类蔬菜的栽培方法,一些特殊的蔬菜栽培技术如嫁接、摘心技术等也得到发展,《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中有将十株瓠靠接成一蔓的嫁接技术记载。另外还有冬季室内栽培葱、韭等蔬菜的技术。《盐铁论》中记载有果树存在大小年的现象,东汉《四民月令》中有果树移栽、修剪技术等。北魏《齐民要术》中有15篇专门记述蔬菜栽培的技术,介绍了当时黄河中下游栽培的31种蔬菜栽培技术,从选地耕作到育苗移栽,再到收获、贮藏、加工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在蔬菜的栽培方式上,魏晋时期出现了地面覆盖栽培,元代出现了风障栽培,唐代出现利用温泉热源进行早春促成栽培技术,并且开始出现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北宋时期发展出豆芽培植技术和韭菜黄化栽培技术,明清时期,大量新的蔬菜品种传入中国,如原产美洲的番茄、辣椒、南瓜、菜豆等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并适应各地风土,进一步驯化发展,成为地方特色品种。原产中国的白菜、芥菜等也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中国北方冬季普遍使用“火室”“炕洞”等土温室栽培蔬菜。
在果树的栽培技术方面,早期主要是果树的引种栽培。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专业化生产,逐步掌握了移栽、修剪技术;魏晋时期,一些地方的果品生产成为地方特色,如《广志》中载“广都梨”等,这时期传统的果树栽培技术进一步发展,如石榴的扦插、梨的嫁接、枣树的疏花、火燎治虫、烟熏防霜等,一些果品的窖藏、沙藏等技术日益发展。唐代的栽培技术体现在嫁接理论的完善,扦插技术在不同品种果树中的尝试,如葡萄的扦插,另外还出现了果树的生物防治技术等。宋元时期,果树的栽培技术趋于完善,一些专门的果树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如《荔枝谱》《橘录》《打枣谱》《水蜜桃谱》等对不同果树栽培过程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加工等技术。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特殊技术,如“空中压条”技术,嫁接技术成熟,出现了皮接、根接、枝接、身接、芽接等技术,贮藏技术出现了“气调”“密封贮藏保鲜”等。明清时期,近40种主要果树的栽培技术均已系统化、专业化。
在观赏植物的栽培中,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引种栽培、规模种植等方面。在引种方面,有中国南北方植物的引种,同时也有中外植物引种交流。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一些南方果树如荔枝、槟榔等被引种到北方。西汉时期,葡萄、胡桃等中亚植物被引入中国。唐代地中海沿岸的水仙被引入中国等。魏晋时期,一些特殊的观赏植物或果树的栽培育种技术得到发展,如《齐民要术》中载有槐与麻混播提高槐的出苗质量,梨树嫁接技术等。宋代之后,一些花卉的选种、育种、品种分类、栽培繁育、促成栽培等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如洛阳牡丹、苏州古梅、兰花等。明清时期,随着私家园林的兴盛,观赏植物的栽培类别尤其丰富,人们按照季节不同,在园林中进行栽培搭配,如松柏槐栾搭配玉兰、海棠、牡丹、芍药,春季有垂柳、梅、桃,夏有荷花、芍药、紫薇,秋季有菊、桂,冬季有蜡梅、山茶等,做到四时皆景。
相关知识
思源致远·薪火相传 | 院史中看园艺百年
世界园艺史与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花文化研究——杰克·古迪《花文化》评介
花朵小史
花史
静物摄影史
静物摄影史【全本
瓶花谱 瓶史【全本
菊花植物学史(一)
园艺知识,DIY圆形百里香
园艺课堂进学院之圆形花束DIY
网址: 园艺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871.html
上一篇: 从古代宫廷到村口路边,蜀葵到底经 |
下一篇: 如何做好花境建造的规划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