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男耕女织的爱情:七夕节

男耕女织的爱情:七夕节

男耕女织的爱情——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性的一个节日,又称“乞巧节”,它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晚庆祝。乞巧节最早起源于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现在,七夕节是象征着忠贞爱情的浪漫节日。作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在它的背后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相传,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一个聪明又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他父母双亡,靠着哥哥与嫂子度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在哥哥面前对他又打又骂。一天,嫂子逼牛郎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山,在放牛的时候,他想到自己要把九头牛变成十头牛,便伤心不已。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小伙子,为何伤心?”,牛郎委屈地告知了自己的遭遇,老人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把它赶回家不就是十头牛,你要好好喂养他。”如此说完,老人便不见了踪影。

牛郎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便好生照顾老牛,老牛见这个年轻人一直照顾自己便对他表露了心迹:“我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但我的的伤偏偏又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听到老牛这样说之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每天清晨对为老牛采集百花的露水清洗摔断的腿。老牛康复之后,知道了牛郎的遭遇,便答应他的要求,跟着他回到了家。牛郎开心的赶了十头牛回家之后,嫂子见奸计未能够得逞,便又几次三番的想要加害他,但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便不顾颜面的把牛郎与病牛赶出家门。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叼起织女与诸仙女的衣服便走了。织女与其他姐妹门只顾玩耍,哪里知道这事。过了一会儿,织女她们准备会天庭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不见了,便大惊失色。牛郎知道是老牛把衣服拿了过来,便训斥老牛这种行为的可耻。然后牛郎便非常愧疚的把衣服送了回来。牛郎解释了是老牛不小心把衣服叼走,老牛已经知错,还望各位仙女海涵。织女见牛郎是一位忠厚、诚实的人,便对他动了凡心。在老牛“帮助”下,牛郎与织女互生情意,后来织女甚至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成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每日郁郁寡欢。老牛告诉牛郎,将自己杀死,抽调皮,然后就能够飞上天。牛郎不愿杀死老牛,老牛告诉牛郎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存活,牛郎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自己的一双儿女。牛郎挥泪斩杀了老牛,并将其皮做成了毯子后,便拉着一双儿女寻找织女。牛郎找到织女后,两个人相思成疾,相互拥抱,互诉衷情,不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在牛郎与织女中间划出了一道天河。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而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便在鹊桥相会。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少女少妇们便抬头仰望牛郎星与织女星在鹊桥上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在这天夜里,会有很多庆祝乞巧节的小活动,例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磨喝乐、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和拜七娘妈等等活动。其中最常用的乞巧方式便是穿针乞巧。织女是针织大神,少女们拜祭她一方面是因为向往完美幸福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要求得智慧与巧艺。穿针乞巧指的是谁穿针穿得快便是“得巧”,穿针穿得慢就是“输巧”。七夕节是妇女少女们的节日,所以它也在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主题。而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的“牛郎”与“织女”也是暗合了这个思想。

然而中国不同的地方庆祝七夕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而在浙江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古窦泾村位于嘉兴塘汇乡油车港镇。每年七夕香桥会,这里的人都来搭制香桥、香桥,是传说中的鹊桥衍化而来。七夕之时,临村香客或用红绿纸抱檀香,或将一市尺左右长的线香每十支一束裹好,称作裹头香,或准备了粗官香和其他物品,纷纷汇聚拢来。然后,由几名手艺好的男女香客,用裹头香搭起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再用双方粗官香装成桥栏杆,并在栏杆上扎上花花绿绿各种颜色毛线做成的花纹装饰。桥正中,放上各家各户送来的檀香包,搭起一座精巧的香亭。香亭两侧各有“一年一度七夕会,依依难舍话别离”、“云影当空两水平,萧笙何处玉人来”之词句。香桥搭成之后,各家还陆续送来一串串纸折的金黄色的元宝,堆放桥上,红绿相间,金碧辉煌的香桥在烛光照耀下煞是好看。入夜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走过香桥,双喜相会。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荣成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当地七夕有个民俗叫做种巧菜,作巧花。种巧菜,就是七夕节之前,女人们拿出一些种子,种在酒杯当中,好生培育,培养出来的芽菜即为巧菜。七夕节那天,她们把自己培育的巧菜拿到一起进行对比,谁种的巧菜茂盛,谁的手艺精巧,那么仙女们就会给谁带来美满生活,满足她的愿望,比如未婚的女子会选中如意郎君。做巧花,是七夕那天,村里的女人们聚到一起,用白面制作各种花型的面食,一起分享。

说起七夕节,最著名的便是宋朝词人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是人类永远的主题,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虽然仅仅是民间神话,但是它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爱情的信仰,一种忠贞的信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木文化琐谈之86:关于七夕节的花——染指甲草
七夕节是情人节吗?传说中的中国情人节
学者称七夕节不是中国爱情节 呼吁勿误读传统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七夕节送什么花合适
七夕节由来故事
七夕节来了,那些象征爱情的植物~
七夕节什么礼物最有爱情意义最浪漫
“七夕节”已有2000多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寻找中国爱情花 传统七夕节送什么花?

网址: 男耕女织的爱情:七夕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0103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七夕】9个爱情小故事,深情诠释
下一篇: 七夕▕ 浪漫七夕,回味我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