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胡颖)随着七夕节的临近,在郧西县,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卢芸也越来越忙碌起来,她凭借一双巧手,将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各样的花馍,受到市场热捧。
花馍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食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巧食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
郧西县自古以来逢年过节都有蒸花馍的传统,花馍,也称“面塑”,俗称“面花”“花馒头”,是郧西天河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纯手工面点。今年34岁的卢芸,是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花馍技艺的传承人。她在传承好本地特色技艺的基础上,主动创新学习,把郧西花馍最初单一的品种形式,融合发展成目前品种多、花样全、技艺含量高的食用艺术品。如今卢芸每天都在双石沟和天河风景区两个景区接单做花馍,而她的花馍蛋糕目前的订单最多。
卢芸告诉记者,“目前这款花馍蛋糕订单比较多,下面这个福袋它的寓意是福气满满、代代有福,上面是一个聚宝盆,像做生意干啥的用得比较多,就是财气的意思。石榴花馍蛋糕的话就是结婚用得多,目前订单也挺好的,石榴花的寓意比较好,就是多子多福,像老人过生日或者结婚,用这种用这个石榴的比较多。”
花馍看着简单,但是工序却十分复杂。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卢芸在花馍制作前都会进行创作构思,反复研究尝试后,才开始制作。她以面粉为料,以手为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面团,经过揉、捏、搓、拉、盘、剪等动作,不一会儿就变身成为惟妙惟肖的玫瑰花、福袋、石榴等各式各样的花馍。
花馍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县注册了“乞巧花馍”品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承巧工技艺的同时,也成为订婚佳宴,生子庆寿、上梁乔迁、四时八节等馈赠亲友的佳品!
“马上就到七夕节了,我们现在这个玫瑰花馍的礼盒特别好看,一般放一层红色的福袋垫底,上面铺一层各色玫瑰花馍。现在订单也比较多,玫瑰花礼盒需要提前5天时间预订。”卢芸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郧西县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和非遗人才的保护,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等活动,让更多群体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卢芸对记者说,“作为非遗花馍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后,我将带领学员学好这门技艺,把‘乞巧花馍’这个非遗品牌做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进非遗花馍艺术,培养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相关知识
传承非遗,从我做起——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赴“花馍”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参观学习
龙池牡丹|非遗花馍——指尖上的牡丹花
非遗进校园:传承文化瑰宝 点亮校园生活
好看又好吃! 她融合非遗技艺将花馍捏出新花样
面塑花馍“捏”出新花样
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七夕经济”升温 枣庄山亭“玫瑰花语花馍”迎热销
食全食美丨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非遗故事
“非遗+红色旅游”: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
网址: “郧西七夕”文化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卢芸:巧手做花馍 指间传非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01136.html
上一篇: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 |
下一篇: 《乞巧》原文及翻译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