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束般的恋爱》二创热潮:爱是持之以恒的凋零与绽放

《花束般的恋爱》二创热潮:爱是持之以恒的凋零与绽放


「 生命是一条永恒孤独的河流,河流的尽头,船夫等待着茫茫暮色,必有人重写爱情。 」

近日, 阿里影业在金鸡推介会上官宣将要翻拍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并表示版权方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才艰难拿下翻拍版权,之后一定会好好打磨剧本。


(阿里影业官宣翻拍<花束般的恋爱>)

这一消息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直言:中国版的《花束般的恋爱》,还没有开拍,已经看完了。

究其原因,是人们无法相信,《花束般的恋爱》此类讲述文艺青年恋爱模式的故事,能够完美嫁接到中国的本土语境之中。

质疑和讨论中,不少“文艺青年”也展开了激烈的二创比赛,各地版本的“花束般的恋爱”层出不穷,呈现出了一种荒诞而反差的幽默。


(网友二创各地版本的<花束般的恋爱>截图 )

而如此种种的二创故事,最后二人分手的原因也都归结于“从文青变成了社畜”,因而分道扬镳。这让人不禁感慨“北上广难有花束般的恋爱”。在城市生活日趋快节奏、现实问题日益挤压闲暇时间的当下,爱情似乎慢慢变成了“神话”。

01

花束的凋零:偶然的契合源于爱的误词

《花束般的恋爱》常常被网友们解读为“文青式恋爱”。影片中男女主的相识得益于二人在音乐、电影和文学等领域相似的兴趣爱好,而误以为自己跋山涉水终于柳暗花明,找到了灵魂契合的另一半。

电影中的男女主都游离于多数人的社交圈外,他们共享着符号化的相似性,爱的花束被偶然的总和所灌溉:把电影票当作书签的一致习惯、穿一样的帆布鞋、一起看杨德昌的电影……而这些偶然所产生的灵魂契合正是爱的误词。

如果说爱得益于被误解的特权,那么爱的花束便是在逐渐认清这些误解的过程中凋零。


(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截图)

最大的误解在于,将爱人的形象抽象为一个又一个符号。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文艺青年”的身份被戴上了工业色彩的脸谱:人们往往把“逛豆瓣看毕赣、背帆布包听王菲……”当成文艺青年的标签,社会对文艺青年赋予了一层刻板印象。就连文艺青年也对自身的身份有着不同程度的解构,“没有听过草东就要开除文青籍”、“文青程度自我评价量表”……文艺青年群体内部也在相互跟风,陷入媚俗的圈套。

如此种种说明了文艺的程度并不等同于文化的高低。

“文艺”这一形容词更多指代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文艺青年们期望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汲取生活的乐趣,远离急躁的当下而拥有独立的空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寻求世界的多样性。

而“文化”一词,可以解释为个人在汲取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知识之后,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转化为内在的思考,并产生观点和自我的输出。

因而将文艺兴趣的相似等同于文化旨趣的契合像是落入了一种消费主义的陷阱。


(“看电影了没”视频截图)

这种误词不仅使他人沦为抽象的符号,也让我们自身变得面目模糊。我们错把基于符号而建立的爱好当成一种重大的自我构筑要件,甚至让这些爱好左右了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成为了我们存在的基石。

换句话说,电影中的男女主在谈论电影、文学与音乐,却没有谈论他们自身对于世界的看法和生命的理解,他们对于自我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更将生活的责任放在了“自我崇拜”式浪漫的对立面,最后也就不难理解这段感情的结局。

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 曾种过绝色的花朵,才惊呼好美,就谢了。

02

自我的绽放:北上广难有花束般的恋爱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母题。当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被影像书籍里呈现的积极的爱情所吸引。对爱情的渴望本身无可厚非,就像是人类拥有辨认真善美的能力一样,这是一种人类的本性。

然而当爱情回归到现实,人们往往觉得遇见正确的人实在太难了。网友们对于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的嘲讽,也是对于“轻量化”爱情的反抗和“乌托邦式”的爱情的质疑。

如今,我们的生活与媒介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处理闲暇的方式也变得数不胜数。找到一部喜欢的电视剧便可以抚慰无聊,在小红书找塔子便可以周末去登山徒步,蹲守数次抢到的演唱会门票也可成为工作学习之余的心灵寄托……与自己作乐变得轻而易举。爱情也越来越不被当做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更加关注于自身的发展与自我的诉求。

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改写张悬歌词里面的一句话便是:“我拥有了,是侥幸。我失去了,是人生。”


( <爱乐之城>电影截图 )

此外,相较于日本遍布各个城市的文艺元素,中国城市在电影节、艺术展等方面的设施还不够完善。国内翻拍《花束般的恋爱》直击心灵的或许不是的小众的文青生活,而是如何去处理现实部分的“相爱难题”。 对于如今都身担社会压力的青年来说,现实问题似乎更具有普遍性。

20-30岁的青年处于人生不确定性极大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我们往往会面临“选择什么城市定居”、“选择怎样的职业方向”等棘手的问题,也会随着升学、就业进行地理上的城市迁移。因而不少人都面临着“毕业即分手”、“异地恋”的现状,如何去平衡自身发展与爱情之间天平,是一个难题。

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我们很难回避社会背景单纯地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爱情往往被当作一种沉重的叙事。我们身上所背负的是家庭的期望、身处他乡的压力和日益对立性别话题。我们很难理想主义地去恋爱,悬空现实的恋爱是一种轻量化的爱情,这种爱情像是对现实的逃避。而逃避也并非长久之计,这种爱情也会成为“花束般的恋爱”,转瞬即逝。


( <故乡,别来无恙>电视剧截图 )

最近热播的《故乡,别来无恙》里描述的,恰恰是一种更为中国式的爱情。男女主人公张沛和谢阳从少不更事的分离,经历经年岁月的流转,到而立之年的坚定选择。他们重逢时,彼此的人生道路已经趋于稳定,城市迁移不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凭借对彼此职业、理想和过去的相互认同与理解,终于跨过了那些纷落走失于万水千山的岁月残缺。这可能就是,相较于送你一束花,我更愿意听你在漫长岁月里的胡言乱语。


( <故乡,别来无恙>电视剧截图)

03

爱情的本质?一道持之以恒的难题

《花束般的恋爱》中的男女主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恋爱,而是彼此爱上了对方由符号拼凑起来的幻影,把对方当成了镜子来自我欣赏。这样爱情并不触及本质,当遭遇生活的磨难时,很难挺身而出。但能够通过对方这一面镜子更加清楚的看到真实的自我,了解自己的缺陷、美好与包容,在如今的时代,也不失为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

关于“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我们将视觉的镜头拉长,用生命的长度来回答。甚至对于爱情的解释,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私人话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很难得出哲学性的普适概念。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无论是文艺青年出于相似的爱好和偶然的相遇误以为的灵魂契合,还是褪去稚嫩而坚守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扶持,都像极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讲述的两种爱情:可能是惊鸿一瞥的一眼万年和所有偶然的汇总,赋予了了一个人一生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和改变命运的勇气,也可能是用家世背景相貌而量身打造的爱情,却在漫长共度的岁月里历久弥新。

我们很难去定义哪一种爱情更好,或许马尔克斯本人也没有答案。我们唯一的答案是,只有生命本身是永恒的。或许“生命是是一条永恒孤独的河流”,很多时候,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也只能自己去探索。


(<霍乱时期的爱情> 电影截图 )

爱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让爱维持却是一道有重量的题目。爱或许缘起于偶然间目光交汇的轻,却又不得不承受漫长岁月里问题轮回的重,不仅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也是“携手顶风暴泥泞中跋涉”。

爱情需要理解人性的弱点,最后回归到爱人性本身,就像是:我一天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也在一天天更加深刻地爱你。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知识

爱要像四季,绽放后凋零,凋零后绽放—《花束般的恋爱》
花束般的恋爱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花束般的恋爱》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
《花束般的恋爱(日语)》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花束般的恋爱(日语) 正片(超清日语)高清无广告在线播放
落花吟:花的绽放与凋零的哲学思考
恋爱,始于一束花与深情告白:探索爱之初的心动瞬间
爱情手机短信(花束般的恋爱手机短信?)
母亲的爱,如花般绽放(以什么花代表母亲)

网址: 《花束般的恋爱》二创热潮:爱是持之以恒的凋零与绽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0622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七夕节怎么过 七夕节怎么过比较浪
下一篇: 七夕观影指南来了,这9部动人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