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七夕丨错过多可惜

七夕丨错过多可惜

本文转自「三联节气」

ID:slshjq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七夕節句之花 桔梗、女郎花、芒草

七夕是有非常明确记载源于中国,流传和影响了亚洲很多国家,并都已在当地形成自己的节庆形式的节日。

在一本名为《公事根原》的书里,说日本在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七年(755年)开始乞巧的仪式,这个时间对应着唐玄宗天宝十四年,面对安史之乱的狼烟,唐代的繁华象张爱玲在《对照记》中说的那样,从“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凋年已经遥遥在望。”

五代佚名画家《唐宫乞巧图》(北宋摹本)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为我们描述了那种富丽堂皇:“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遣唐使把七夕的节俗带回日本与原本就有“棚机津女”(织布的巫女,织成布后献给天神,以求天神保佑丰收的习俗)的信仰融合起来,让七夕成为他们的一种宫庭文化。从日文汉字“七夕”的发音是“たな(棚)ばた(机)”就可以看出这种融合的痕迹。圣武天皇天平六年七夕,在清凉殿举办了诗会,所成诗作都汇集在《万叶集》中。那之后,七夕诗会便成为了宫殿传统。

嵯峨御流花道里有“对船”这种插花形式,二只削成船模样的竹筒,吊在空中,船头相对,左载织女,右载牵牛,从花材上看得出这组花是以左船为主体,上面悬挂着源自中国代表五行的五色丝绳,木(青)、土(黄)、火(红)、金(白)、水(黑)对应着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七夕之花主花用桔梗,配以女郎花、芒草,体现季节的色彩。

《说文解字》说,“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古人以“节”命名的时光,是节日,本是让人进行自我约束的特定时间,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节日的存在了,它必须是生活的一部分,应需而生,让人从中得以反观自醒。

男耕女织,中国古代女子人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织布。《孔雀东南飞》里,汉未建安,曹操称雄天下的年代,庐江女子刘兰芝的良好家教就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织布在女子教育中甚至要先于通音识文,然而这样嫁到夫家,只是被当成住家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织布只是开始,还要做一年四季全家人的衣饰鞋帽,诗里刘兰芝被休回家后被逼答应嫁给太守之子,母亲质疑她“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她“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也不能就说刘家平门小户这样,到《红楼梦》里,侯爷府家的女儿史湘云还是要挑灯做针线活到三更天累得要在薛宝钗跟前掉眼泪。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经济背景,是汉代实行以布帛作税,所以“织女”的称谓并不是灿烂星河中点缀的诗情画意。再早一些的乐府诗《上山采靡芜》里,弃妇见了前夫,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娶的新妇织布并没有旧妇手快,惊呆了。“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连与《孔雀东南飞》同属乐府诗双壁的《木兰诗》,开篇也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一身武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退在织布一尺之后。

所以也是在那时出现了关于牛郎、织女这对传说中的情侣的确切文字记载。南北朝时梁朝文学家任昉编写的《述异记》中有:“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稍后一点时间,南朝梁太子萧统选编的《古诗十九首》中选了“迢迢牵牛星”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逃避到人间的仙女,最后还是被抓回去继续织布,给了人间无处可逃的织女们,得到了七月初七这样一个可以全休的日子。《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作别家里的另一个织女小姑时,没有忘记叮嘱“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诗中所提及的初七嬉戏,在同时代的崔寔所著《四民月令》有记载:“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之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写的更细:“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东晋刘歆《西京杂记》里,记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其后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也记录了:“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古典七夕节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彩楼在此时开始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描画出那时女性们慢长、没有尽头的劳作生涯中的值得盼望的快乐时光。

南北朝梁的顾野王汇编《舆地志》里记载:“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这种大张旗鼓度夕的方式,盛于唐,延续至宋元,东传至日本。

煎茶会中的七夕果供

到了明清两代,宫中不再结彩楼,只有设瓜果宴拜织女乞巧的方式流传了下去。

明仇英《乞巧图》

清冯箕《乞巧图》

德川幕府中期著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所绘《名所江户百景》秋之卷中的七夕祭

在宋代,七夕的瓜果陈设往往会铺以苦楝叶,因为谙音“苦恋”,七夕风雅的底色虽然也是欢愉,但重点却不在二情相悦。最喜欢的帝王诗人李煜还因为最大的恶意在这一天被赐服了牵机药,凄凉的终结了他繁华落尽的人生。所以到了现在,除了文化性的追慕外,生活中不再需要拈针穿线的我们,对七夕这个日子,或者说,整个扑面而来夏秋之交的日子,还是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度过。

苦楝树与太蔺的插花 出自《花源氏五十四帖》

现在日本风雅文化代表的茶道、花道领域,七夕都是非常重要的“五节句”之一,于人日(一月七日)上巳(三月三日),端午(五月五日)之后,排在重阳(九月九日)之前。这一天,很多流派都会举办七夕茶会,供奉“节句”之花。

七夕煎茶会的茶席布置

今年没有来自茶会的邀请,所以选择去看了隅田川花火大会,天公不作美,但大雨中按时绽放的烟花,看着倒也别有兴味,顺带琢磨了一下,从七月开始到八月末,花火大会如同春季樱花前线、秋日红叶前线般,绽放出一条此起彼伏的夏秋之交的纵贯线,中间串连着七夕(日本的七夕和七月半都是按照公历日期为7月7日和7月15日,中国则是按照农历)与盂兰盆节。这段时间,经行之处,绝不会错过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热闹。越是天气热到烈火焚油,人更要玩得鲜花着锦,那是传统,也是文化,还是商业,更是政治。

仙台的七夕祭都是以一场烟火大会拉开序幕

花火大会之外,又在千代田区丸之内偶遇一场夏日祭,发现那些给儿童准备的捞金鱼、吹气球的活动,就是由办公地点设在区内的环境省的公务人员负责的,小朋友免费参与传统游艺的同时也接受到很好的对节结用水、用电的宣传。古典与现代生活,一点也没有违和感的融合着。庄重严谨的传统会台上,古典的踊舞团队的老人们与现代舞者丸山正温共同展现着“人人都能跳舞”的古老而理想化的主题。

在千代田区丸之内御所前搭起的彩楼,虽然不是为了七夕搭造的

如今,大部分的日本城市都在7月7日举办七夕活动。但那些还在坚守着古老传统的地区,比如京都、仙台等地,依然要到8月初(农历七月)才会有此起彼伏的旧七夕祭上演,这种历史的错位,让七夕在日本变成了夏日往秋日蔓延的一条通路。

京都二条城崛川七夕祭的著名景观“光之天川” 来自网络

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古老的习俗因为一些原因中断,就顺理成章变为不那么重要了,让它这么留在历史中,每逢时节,跟风追露云里雾里怀想一下,就把自己和文化都打发了。

这确是现实,只不过,还是会觉得:虽然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它也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当下也正在别处的生活里继续绚烂着,提醒我们,那样蓬勃、肆无忌惮、流光溢彩而去的时光,才能让人了无遗憾。

错过多可惜。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喻朝刚 周航 编著

定价:98元

ISBN: 9787807680116

内容简介

由于受“婉约”、“豪放”两大派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许多绝纱好词均被排除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之外,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根据《全宋词》和有关资料,选录了宋代近400位作家的1100多篇作品,分为四十二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分类突破了以往固定的局限框框,完全从实际出发,主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同时也兼及主题。

既对全宋词重新进行了审查和评断,又附有精当的注释和说明,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片全新的、广袤的词学视野。

其中【群芳竞艳】这一类就归纳有包含有“花”这个字的词,下面是生活君从中节选的两首供大家欣赏。

虞 美 人

宋·陈与义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1],看到江南树。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

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2]。

【品读】

此阕咏桃花,兼寓身世之感,当为南渡后作。诗人见亭下桃花盛开,不由得想到故乡洛阳如今也是春回大地之时,然而时移世变,那里的桃花未必还能像当年一样,光彩照人,艳丽鲜红。词意含蓄委婉,托物见意,寄慨遥深。

【注释】

[1] 承朝露:谓领受朝廷恩光,指入仕。黄庭坚诗:“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2] 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念 奴 娇

宋·辛弃疾

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1],翠围红阵。

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

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

天香染露[2],晓来衣润谁整?

最爱弄玉团酥[3],就中一朵,曾入扬州咏[4]。

华屋金盘人未醒[5],燕子飞来春尽。

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

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

【品读】

牡丹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红、黄、蓝、白、青、绿、紫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真可谓五彩缤纷,斗艳争奇。在同一颜色中,由于品种不同,名称也不一样。辛弃疾的这首《念奴娇》将白牡丹的风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词中以孙武教阅宫女的场面来形容花中之王,可谓别开生面,出人意表。这说明无论什么题材,他都能写得龙腾虎跃,不主故常,“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

【注释】

[1] 吴宫初教:据《史记·孙子列传》,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2] 天香:唐李正封《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3] 弄玉、团酥:牡丹之名。

[4] 曾入扬州咏:唐崔涯赠扬州妓李端端诗有句云:“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见《云溪友议》)

[5] 华屋金盘:苏轼咏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 读诗词歌赋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用?

一旦开始阅读,就走进了国学的大门。“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课本之外的绝妙好词,意境更甚。

|思维更广|你会开始懂得将视野放宽,懂得平衡工作里的负能量,因为书里的景象有好有坏,正是我们今日的常态,享受和面对就是最好的结果;

|气质更雅|你会开始留意一花一草,斜阳明月,读多了“漠漠轻寒上小楼”,“一曲青山映小池”,也会偶尔变成狂浪的晏几道,感怀的秦观。

如果你有孩子,更是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培养一个懂得欣赏美的灵魂,往往无法一蹴而就,但它会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影响孩子对美的感知,而审美,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竞争力。

诗词永远来源于现实,又能照亮现实,它拉进了世界与内心的距离,帮助你成为更加丰盛的自己。

宋词注重“歌”,且涉及生活面更广更深刻,略读一遍,更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生活、人生、情感、家国的万千情结,使人反观内心,理解周遭种种。

分类两宋

绝妙好词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编者著:喻朝刚 周航

ISBN:978-7-80768-011-6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海报】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错错错,小草能有什么错?
文化传承丨花团锦簇 相约七夕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七夕”佳节来临 “浪漫经济”火爆
七夕花礼丨花花世界鲜花预定享8.8折优惠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居民制作面塑玫瑰花 领略民间艺术魅力
七夕花礼 钟情于你丨浪漫花艺手作沙龙温情启幕!
千万别错!这类病严防昆虫传播
【网络中国节·七夕】千年之约:汉水江畔的七夕情怀
石蒜赏花季丨限定石蒜花束邀您度过浪漫七夕

网址: 七夕丨错过多可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1832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七夕节(7月7日)中国情人节鲜花
下一篇: 七夕节莆仙家家户户炒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