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键词:北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04
北方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地域,然而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病虫害也更加的严重,对水稻的生产与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强水稻的生产管理、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正确的防治是保证水稻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也是当前水稻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北方水稻常见的病虫害
1.1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北方水稻生产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一旦发生稻瘟病,就会引起大幅度减产,甚至导致颗粒无收,一般的,稻瘟病主要发生于水稻的叶部、节部。
北方7月上旬开始发生叶瘟,并在7月中旬达到顶峰,水稻的叶片上会形成梭形黄褐色边缘,中间布有灰色或白色斑点,急性病斑则表现为紫褐色斑点,病斑背面产生黑褐色霉斑。病斑汇合成为梭形大条斑,且叶片黏胶时就表明叶瘟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时极有可能造成整株萎缩死亡[1]。7月下旬~8月上旬是节瘟的高发期,水稻节部会产生微带蓝色的黑褐色斑点,而后斑点会扩散至整个节部,整个节部和附近的茎秆变为褐色,最后水稻节部干枯,早期发病时,如果节瘟严重,那么整株稻茎节就很容易被折断,形成白穗。水稻出穗后的10d左右,水稻常会在穗颈处产生褐色小点,而后扩散形成黑褐色或蓝黑色的茎秆,最后整个穗变成白色。
1.2 纹枯病
纹枯病是北方水稻的另一种常见真菌病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在水稻的秋苗期至抽穗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抽穗前后水稻发病最为严重[1]。在纹枯病的发病早期,水稻的近水面的叶鞘会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而后这些斑点会逐步扩大形成椭圆形斑纹,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稻穗在受到纹枯病侵袭时会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更会变为白穗。田间湿度过大会引起病斑程序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影响水稻的优质优产。
1.3 赤枯病
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不良也会引发病虫害,赤枯病便是因为土壤环境缺少某种营养元素,酸性土壤缺钾、盐碱土壤缺锌都会引起赤枯病,而秧苗植株在受到外伤后也可能引发这种生理性病害。在严重缺钾的土壤环境中,水稻在分蘖初期若患上赤枯病,植株便会呈矮化状态,叶色也会呈暗绿色,叶片上极有可能突然出现大面积的褐色斑点[2]。北方气候多变,常会出现低温、刮风等天气,这时缺钾田块的水稻从叶尖就会开始出现褐色斑点,而后逐渐向下发展,水稻茎叶会发脆,随着水稻的成熟,褐斑虽然会逐渐消退,对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小,但是其出米率与出米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2.1 对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化布局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需要在掌握不同时期产生的害虫规律的基础上,适当搭配水稻品种,确保水稻的成长时期不受害虫的影响,尽可能地避免水稻病虫害。东西方的阳光光照强度较大,因此,水稻的行向最好以东西方方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3]。水稻的种植最好采用密集种植,在水稻周围可以形成良好的水稻生长气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发生病虫害,同时也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中水稻苗数,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
2.2 合理的施肥灌水
施肥灌水是水稻种植的重要环节,肥料对水稻的生产发育与土壤的团粒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通过合理的施肥灌水,可以有效避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在水稻的施肥灌水过程中,需要注意肥料的搭配,尽可能地将有机肥和钾、磷、氮及相关微量元素的肥料搭配使用,在施肥时遵循“早施追肥、巧施追肥、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的原则[3],同时注意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对水稻施加适量的微量元素肥,避免出现退施氮肥或者偏施等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施肥与灌水是联系紧密的步骤,不可分割,在水稻的灌水过程中,要保证灌水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一旦发生病虫害,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害虫进行淹水处理等,这样既可以消除病害,也不会影响水稻的成长。
2.3 注重农药的选择
在水稻发生病虫害时,农药防治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也是水稻种植中不可缺少的应急措施。农药防治具有杀伤力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在选择农药时要格外注意农药的安全性,选择在农业部门药检所登记的农药,对未经生产许可的农药要坚决禁止使用,尽可能地选择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4 科学处理水稻种子
水稻种子的处理是水稻种植的基础,在处理种子时要注意科学性,作物很容易通过种传、土传等方式受到地下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在处理水稻种子时要格外注意。一般的,在处理水稻种子时,先以16%的恶线清可湿性粉剂与5%的灭菌成可湿性粉剂融水,将种子放在溶液中浸泡3~4d,在浸泡过程中,要注意上下翻动,在浸泡完成后不需要淘洗便可以直接催芽播种[2]。经过这样处理的水稻种子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使水稻种子可以健康成长,确保水稻出苗的健壮,提高水稻的高质高产。
3 结 语
北方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病害种类也很多,既有真菌引起的病害,也有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这些病害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对于水稻的病虫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采用农业防治手段,切实改善种植环境与条件等,加强栽培管理,确保水稻的优质优产。
参考文献
[1] 王伟,王新兵,孙丽丽.水稻苗床常见病害及其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65-68.
1.1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3年美国白蛾在兰考县气势汹汹,来势凶猛,发生面积迅猛递增,达2000hm2,且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少数片林出现“夏树冬景”现象,部分村庄农户院内爬满树干及墙壁,已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与各乡镇签定防控目标责任书,要求确保防控效果; 同时拨付大量资金用于美国白蛾防治工作,2013年飞防面积达4666.67hm2,地面防治面积达1333.33hm2次。虽然较好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扩散蔓延速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但由于该虫爆发性强,预计明年美国白蛾在兰考县将会有更大面积爆发,且局部有可能成灾,将对兰考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给农作物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1.2 杨树食叶害虫
杨食叶害虫种类较杂、世代多、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长、繁殖速度快、扩散蔓延迅速、突发性强、防控难度大、易点片成灾,防不胜防。危害兰考县的主要有春尺蠖、杨小(扇)舟蛾、杨黄卷叶螟等。
1.2.1 春尺蠖。春尺蠖俗称吊死鬼,1年发生1代,近几年来在兰考县突发性暴发,虫口密度居高不下,最高达200头/百叶,严重地块叶片被全部吃光,让人看了真是惨不忍睹。3年来累计发生面积达1333.33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533.33hm2,成灾面积133.33hm2。
1.2.2 杨小(扇)舟蛾。在兰考县1年发生4代,危害时间5~9月份,此虫世代重叠严重,常在7~8月间猖獗成灾,最高虫口密度达20多头/百叶。近3年来累计发生面积达1233.33hm2,中度以上发生 2.6.67hm2,成灾49.33hm2。
1.2.3 杨黄卷叶螟。杨黄卷叶螟别名黄翅缀叶野螟,在我县一年发生4代,少数为5代,危害时间4~9月份,7~8月阴雨连绵年份危害严重。此虫在兰考县发生分布面积广,但危害不太严重,未达到成灾现象。3年来累计发生面积约400hm2,均为轻度发生。
1.3 杨树病害
杨树病害主要分为干部病害、根部病害和叶部病害三种。干部病害有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根部病害有杨树根癌病、杨树紫纹羽病;叶部病害有杨树黑斑病、杨树斑枯病和杨树花叶病毒病。在兰考县发生的主要病害有: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杨树黑斑病。
1.3.1 杨树腐烂病。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表现为干腐和枝枯两种类型,主要借雨水和风传播扩散。每年3~4月份开始发生,5、6月为发病盛期。前几年杨树腐烂病在我县发生非常严重,通过采取抚育间伐,增强通风透光条件及林农加大防治力度,近几年来此病在我县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明显减轻,3年来累计发生面积达366.67hm2,对发生区及时进行了防治。
1.3.2 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在兰考县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5月、9月份,发病严重时,能造成大片树木枯死。此病在我县老林区、地势低洼地带、且品种为2025杨发病较重,近三年来累计发生面积达433.33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53.33hm2。由于林农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此病得以有效控制。
1.3.3 杨树黑斑病。杨树黑斑病在我县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发生面积大,但此病是杨树生长后期发生的叶部病害,对树木正常生长影响不大。
1.4 杨树蛀干害虫
杨树蛀干害虫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白杨透翅蛾。危害我县杨树的蛀干害虫主要是桑天牛。桑天牛在兰考县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次年3、4月间大量蛀食危害,排出红褐色虫粪和蛀屑。近3年来桑天牛在我县累计发生面积66.67hm2,由于此虫危害性大,林农非常重视对天牛的防治。在幼虫危害期,林农通过采用废针管往蛀孔内注入80%敌敌畏及使用磷化铝片、磷化锌毒签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来木材价格偏低,加上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林权制度改革后虽然将集体林地确权到户,但受投入回报率较低影响,林农自行防治积极性不高,组织开展防治工作十分困难。(2)国家森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防治资金不能够足额落实,林业防治经费未能纳入财政预算。(3)基层森防体系有待完善。县乡两级缺少大型防治器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防治工作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4)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防治误区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89-0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对于小麦种植业而言会产生抑制性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基于此,小麦种植业管理部门必须针对病虫害防治误区的分析,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开展防治工作,提升其工作质量。
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分析
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包括防治时间方面、药剂选择方面等,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最佳的防治时间,在科学合理的时间之内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活动。但是,目前部分区域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户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根据小麦病虫害特点等把握防治时间,经常会出现防治时间过早或是过晚的现象,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小麦纹枯病是在每年立春之后出现的,因此,在立春时期就要对其进行防治,然而,此类病害在小麦生长中的潜伏时间比较长,农户很难发现此类疾病,部分农户为了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不对其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其次,部分农户为了提升防治效率,过早施加病虫害防治药物,或是没有全面考虑小麦病虫害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小麦的正常生长。
第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误区分析。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而言,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气候特点与温度情况等,针对每一种病虫害发病时期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然而,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认识,例如:红蜘蛛等,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药物防治病虫害,导致病虫害防治成本提升,防治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1]。
第三,小麦灌输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灌水量的多少也影响着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田地中积水量过多,就会导致小麦植株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不利于防治小麦病虫害。如果小麦灌水量过少,就会导致小麦生长效率降低,难以提升小麦的发展有效性[2]。
2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应用各类综合防治技术,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与质量。具体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 播种前期防治技术
首先,在小麦播种之前,一定要对前期的麦茬进行清除处理,消灭麦田中的杂草与麦苗,有效减少麦田中的细菌数量。其次,农户应该在播种之前,对小麦田地进行综合考察,区分其等级,科学选择小麦品种,以便于根据麦田特点等提升品种的质量,对于一些容易感染病虫害的田地而言,必须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麦田品种,逐渐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治体系。最后,农户必须科学选择小麦播种时间与病虫害防治时间,对于小麦纹枯病多发的田地,要对其进行药物的喷洒,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病效率,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播种数量,科学设置小麦播种密度,为小米生长创建良好的田间环境[3]。
2.2 播种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播种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地下虫,例如:金针虫等,在此过程中,农户要将预防工作为主,在小麦种子中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减少病虫害对种子的破坏,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率[4]。首先,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科学选择化学药剂,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化学药剂,针对性的用药。其次,在小麦种子发芽的时候,防治工作人员需要选择甲基异卵磷乳油等防治金针虫。最后,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必须慎重处理小麦种子。
2.3 小麦返青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小麦返青阶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就是枯萎病与红蜘蛛等,对于小麦植株的生长而言会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因此,在此期间,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对枯萎病与红蜘蛛进行预防与治疗,把握小麦返青时间,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同时,农户要根据病虫害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制度,适当使用药物,合理控制药物剂量。
2.4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需要灌水的配合,在此阶段,很容易出现白粉病与白穗锈病,防治人员可以利用喷雾器喷洒药物开展预防工作,也可以在灌水过程中添加预防药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药物比例,同时,技术人员还要科学选择灌溉时间,提升灌溉工作质量。
2.5 小麦穗期管理技术
在小麦穗期,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穗期病虫害防治效率与质量。首先,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使用无毒或是低毒的药物开展防治工作,遵循高效防治的原则,提升防治工作质量。其次,小麦管理人员需要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相关规定科学预防小麦蚜虫与赤霉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次数,同时,技术人员需要应用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防治问题。最后,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根据小麦穗期实际生长特点,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小麦穗期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小麦穗期管理体系,增强其发展效果。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创新技术应用方案,提升技术发展效率,优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体系。
结语
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创新病虫害防治方式与技术,合理控制病虫害防治时间,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危害,提升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福军,胡文刚.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5(24):50-51.
[关键词] 林业 病虫害防治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22-01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一部分林业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经营方面,而忽略了林业防治工作的开展,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健全的防治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同时,由于投入的防治资金不足,对林区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各处解决措施,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给整个林区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1.3 林区树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活动当中,木材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区往往会种植更快速生长的树木,进而导致所种树木的种类单一,而这种树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造成了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
1.4 盲目使用农药
不规范使用农药是目前大多数林区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林区工作人员的固有思想中,农药使用的剂量越大以及范围越广,则可将病虫害彻底清除,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极不可取的。盲目使用农药不仅仅会增加林区的防治成本,还会提高树木病虫害的耐药性,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林区的病虫害。
2 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
在针对林业地区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措施,相关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明显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对林业养护方面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2]。因此,要想从源头开始完善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则需要提高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宣传力度,从意识上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于国家以及林业部门所设立的防治专项资金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防治资金的流动渠道有所保障;合理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针对病虫害情况严重的地区要进行综合性诊治;积极调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中投入到环保与森林保护的资金用来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林区管理者也应积极引用最新的检测技术,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与程序,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林业检测模式,利用最新的检测模式去精确了解林区树木的健康情况,确保每一颗树木健康成长,有效地抑制住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与扩散。
2.3 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
要想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新并提高现有的病虫害整治技术,再在专业防护人员的操作下,开展病树的清理养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解决,坚持贯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并且在保证病树得到有效整治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种植更多优良品质的树木去改善整片林区的质量,在实现林区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林区的生产发展同时进行。此外,林区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安全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林区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采取人工与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整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并要求相关工作人T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地发挥。
2.4 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
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况分析,影响林区兴盛与衰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是否到位,这也是我国林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防护基本原则[3]。根据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林区检疫技术标准来看,林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并完善以下几点:1)加大林区防疫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要积极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共同参与到林区治理的工作当中。2)进入或经过防疫林区的车辆人员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排查,并且不仅仅要密切关注新栽种树苗的健康状况,还要避免出现因问题疫苗流入林区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3)加大林区防疫的工作力度,定期检测修整城镇周边的绿色植物,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以上所述的种种林区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其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来自于病虫害的威胁,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下发展我国林区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一定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通过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以及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等方式去做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推动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云.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5,(02):107.
关键词:桑蚕;省力化;高效;病虫害防治
桑蚕业是我国一种较有特色的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桑蚕价格的上涨,桑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桑蚕业规模的扩大,桑蚕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桑蚕业就需要根据桑蚕业养殖的地方的地域气候条件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预防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桑蚕的安全生产。
1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优势
桑蚕业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蚕业种植区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以前对桑蚕经济价值不了解,使桑蚕业养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而并非靠养殖人员自身的技术来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改变人们经济状况,桑蚕业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来尽量缩短城乡差距,同时提高桑蚕的功效,降低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人们的经济效益。广西一直是桑蚕业最大的桑蚕养殖基地,而广西贵港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5℃,贵港市的主要气候灾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涝。因此,针对这种气候因素,在广西桑蚕业采取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便能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进行家蚕养殖,而这种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培育的桑蚕大多都是优质、生命力强、创伤小、抗病能力强且茧质优良的桑蚕,这对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帮助。在桑蚕业利用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可以让养殖者每次每人养殖5~8种类型的家蚕,提高养殖效率,降低蚕农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蚕农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便可以让养蚕合作社和养蚕小组的开设变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桑蚕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
2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
2.1小蚕共育技术
在桑蚕业有句俗语便是“养好小蚕一半收”,这体现出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重要性。具体做法是:蚕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6户蚕农自行建立养蚕室,然后制定工作表来监督掌控蚕室的温度、空气湿润度、卫生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引进优良桑苗
桑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桑蚕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引入优良桑苗便能节省蚕农的人力、物力,对蚕丝增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引入优良桑蚕品种
优良桑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只有保证了桑蚕质量才能确保蚕丝的品质。而优良的桑蚕一般都是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又好且效益极高的桑蚕,如此便可以结合桑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600mm、无霜期353d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蚕种。
2.4利用大蚕4~5龄全面省力化饲养技术
大蚕4~5龄饲养是一季蚕中饲养最繁忙的时期,这个时间段高效技术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铺条桑育和室内蚕台育的方式。
3桑蚕的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贵港区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和阳光都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桑园内的小气候闷热潮湿,如此便让很多病虫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蚕业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过分看重和依赖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效果好、成本低的优势,这便让广大蚕农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当他们发现药物也不能完全杀死病虫时便随意加大化学药物的浓度,最终形成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让病虫对此药物产生抗药性,让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艰难的局面。
3.2防治不够科学
在桑蚕业,蚕农在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时大都是采取平时随意“侦查”下,当发生病虫害时便直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扼制从而让害虫进入高龄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错失最佳时机。这种状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蚕农太过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预防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不够完善
桑蚕业中蚕农较为分散,各个地区不同户的蚕农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便让桑蚕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在根本上达不到防治目的,使机制平台信息不够健全,在病虫害暴发时得不到具体的防治,无法掌握病虫害发生态势。
4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4.1科学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蚕农依然可以以化学药物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蚕农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化学药物的种类、用量及药物的浓度,特别要注意不能在一个时期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3]。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结合贵港市当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气候条件来及时清理桑蚕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还可以通过安装诱虫灯等工具来诱捕害虫。
4.2加强培训,提高蚕农基本素质
蚕农会有重治轻防的理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桑蚕的科学防虫防病知识不够了解,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因此,桑蚕业要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桑蚕养殖知识,努力教授他们对于科学防治桑蚕病虫害的知识,提高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技能,提高蚕农基本素质。从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来指导蚕农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
政府应根据村落养殖桑蚕的实际情况在各村落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通过给各个村落配备专业预测设备来及时掌握桑蚕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播报准确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让蚕农在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桑蚕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发生病虫害时能够利用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来快速应对,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桑蚕养殖不受影响。
5结语
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如此才能保证桑蚕养殖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2]施祖珍.广西桑园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10,47(4):11-14.
关键词:病虫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71-02
收稿日期:2011-11-30
作者简介:邓友梅(1971―),女,江苏宿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种苗引进、繁育、推广、林业生产管理、抚育、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等技术性指导工作。
1 引言
随着全市杨树产业年的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杨树资源得到快速的增长。目前全市拥有杨树成片林17.3万hm2,所有农田全部建成微型化,林网化率达100%,林木蓄积量达1 500万m3,每年可采伐利用120万m3,年林业增值达24亿元,人均林业增收超过600元。全市林木总株数已达1.25亿株;由于杨树资源量的扩涨,导致杨树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发生的面积、爆发的次数、危害的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此,近年来笔者根据本地杨树病虫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治理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杨树主要病虫害
杨树主要病害为溃疡病、黑斑病、红心病、冠瘿病;主要虫害包括食叶性害虫,即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白潜叶蛾、杨黄卷叶螟、杨尺蠖、黄刺蛾、柳蓝叶甲等;枝梢害虫,即草履蚧、白杨透翅蛾;钻蛀害虫,即光肩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地下害虫,即蝼蛄、地老虎、金龟子。
3 杨树病虫害发生原因
3.1 林相不齐、树种单一
杨树资源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杨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表现在林相参差不齐,因杨树基地林为人工造林,由于管理不善,其次树种单一,加之经营管理措施不当,给森林病虫害创造了有利繁育和繁生的环境条件,导致重大病虫害相继发生,给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3.2 防治工作不被重视
杨树生产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来得慢,致使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再者由于森防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病虫害发生前期一般比较隐蔽,不明显,危害轻,不能及时发现,也不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一定程度导致病虫害发生的蔓延,造成局部地区大爆发,才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此时已错过防治最佳时期,防治起来相当困难,甚至难以控制密度。
3.3 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测报、防治、检疫基础十分薄弱。绝大部分没有专门办公室、实验室以及开展病情虫情预测预报必须的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缺乏森防检疫专职技术人员,预测预报预见性差,无法准确掌握病虫发生的情况及规律;检疫技术措施不当,从事木材运输检疫工作上,实际是重收费轻检疫,致使病虫从一个地区携带到另一个地区,引发病虫害大爆发的原因;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办法,才能达到强化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多数采取化学防治,存在与森防所面临的防治工作极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杨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4 防治经费无法落实
宿迁市每年需要防治的杨树病虫害发生面积约5.3万hm2,因资金缺乏,无法购置足量防治机械和农药,导致病虫害发生逐年上升趋势。各县区均没有成立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无法实施统防统治,防治难度较大,营造林经营管理不统一,无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各县区大部采取分散防治,防治时间不统一,治一片留一片效果甚微;杨树属高大乔木用低程喷雾机,射程无法达到树高,防治效果差,用药量多,对环境污染大;对蛀干类害虫以及交通不便的地方防治病虫害,采用打孔注药法防治,因功效低,劳动量大,药液腐蚀木质部,伤口不易愈合,影响材质,且药效短而低,防治效果不明显。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远远不适应林业资源的发展。
4 杨树病虫害防治对策
4.1 推进杨树综合性营造林措施
营造林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从种苗抓起,加快推进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科学合理选择地点建设隔离苗圃,统一引种管理,降低引种风险,以有效降低国内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同时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地实行多树种、多林种、多种形式的混交林,要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加快林相改造力度。
4.2 加强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加强防治体系建设既是当前病虫害防治的迫切需要,也是抓好防治工作的长久之计,在现有薄弱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标准站和中心测报点建设力度,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建立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高效病虫害防治体系,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情报,为领导和林农提供病虫发生趋势信息,适时防治,做好服务。
4.3 做好防治宣传工作
宣传病虫害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危害,提高全民对病虫害的危害性、防治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宣传病虫要治早治小,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明确各级领导和林场经营者在病虫害防治担当的责任,及时传授科学防治的技术方法要点。
4.4 增强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
病虫害防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不断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做好病虫的监测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研究,选一块实验林作为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加大各级林业人员和林农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技术。及时病虫害简报,作为防治指导信息。实施综合防治,一方面采用仿生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以保护人畜安全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采用刮除清理病枝、扫除虫卵、深翻冻死越冬虫卵、捕杀成虫、胶带阻隔、灯光诱杀等人工方法清除病虫害。再者加强鸟类和天敌保护,释放赤眼蜂、黑卵蜂、肿腿蜂、寄生蝇等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4.5 强化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坚持和完善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危害的程度、成灾率的面积作为相关人员的一项考核指标,把病虫害防治作为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真正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例6篇
园林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范例6篇
植物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范例6篇
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例6篇
花生病虫害管理范例6篇
绿化工程复工方案范文(通用6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花生常见病虫害诊断和防治课件.ppt
植物保护论文范例6篇
春兰病虫害的防治及其防治方法
网址: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例6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2148.html
上一篇: 嫁接菊花种植中的白钩小卷蛾虫害表 |
下一篇: 家里的花又招小飞虫,一招教你,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