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半月谈杂志社和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对话会:‘十四五’规划视野下的互联网教育”近日在京举行,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同志和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线上教育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育话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发言中表示,线上线下不是互相谁取代谁,而是融合后更好地指向完整人的成长,完整的生命教育。
疫情期间,窦桂梅带领清华附小232位老师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春季学期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小学阶段的全部直播课。这是清华附小一次集体团建的关键事件。窦桂梅说,有一位27年教龄的体育老师,操场上的硬汉上课很少用课件,大多是通过现场的口令来组织教学。“停课不停学”将课堂搬到了线上,这位老师竟然学会了11项线上教学新技能,疫情期间指导130余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打卡13000多次,线上视频指导课50余节。
这样的故事给窦桂梅很大启发和思考:一个人遇见了突如其来的事件会有怎样的改变,以及我们在原有的线上教育基础上又有怎样的迭代发展。
线上教育推进:清华附小在行动
在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传统教室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以校本教研为教师发展模式,清华附小不断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禁锢,做了一系列的线上教育探索。
一是平台和资源建设。清华附小建立了互联网学校,搭建了线上资源库,研发了配套的自主学习菜单,配合学生个体成长关键事件记录的APP,以及能出具个性化成长报告的基于过程数据的分析系统。
二是直播课堂的探索。疫情来临时,清华附小承担了面向全国小学生的《同上一堂课》任务,一共直播816节课,全员参与备课500多人,7000人次学生参与录制,坚持近4个月。观看直播及点播的总量已超过6.54亿IP用户,收视率上涨了539%。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担当、教师的担当,而且还有背后学生甚至家长的担当。
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初步探索。清华附小用了如ClassIn、雨课堂等平台,对融合的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
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到多向度的交流互动,窦桂梅有着深刻的感受: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三尺讲台重新定义,一块屏幕足以改变人的命运;变教学为导学,家校也从各育到共育;建立了教师进修学校,完成了一次教师集体人格塑造的团建;创新了教育扶贫的新模式,从扶贫到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窦桂梅说,此次直播课塑造了新中国的教师新形象,但大家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线下课堂移植到线上的现象,难免“水土不服”。线上教学的策略也不同于线下,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策略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益。
这些实践表明,清华附小正处于线下教学比较成熟,线上教学逐步成熟的阶段。窦桂梅感叹道:线下复课之后,我们发现,两者均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现在必须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阶段,未来还要由融合阶段走向超越阶段。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面临五大挑战
面对线上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一个完整人培养角度,窦桂梅认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有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如何实现时空互联?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样态,如何更好地去实现?二是教师需要哪些新基本功?又如何锤炼?新基本功的背后是理念的革新,是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的创新。三是策略工具如何适应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如何超越线下的工具、策略,在新的网络、平台、人工智能等支持下,如何使用新工具,形成融合化的教学策略?四是打开时空的融合教学,必然是多元主体,这些主体分别承担什么功能?发挥什么作用?又如何去发挥?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交互方式又有怎样的可能?超越我们想象的边界,我们如何把握方向,不致迷失,又能找到新的生长点,让学生有更好的实际获得?
面向未来该有怎样的布局
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就发生在哪里。那么,基于已有的行动,面向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该有怎样的布局?窦桂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物理空间联动,多维空间融通。
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交互空间三个维度去打开,重构新型学习社区,做到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就要发生在哪里。
物理空间上,打破传统学校教育围墙,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等物理空间的联动。技术的条件已经足以让我们的课堂超越物理边界,超越时间限制,调动不同角色的教育资源,形成共育。
信息空间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形成信息的汇聚、加工、提取、转化,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信息工具撬动,实现学习时间的折叠。
交互空间上,实现教师由固定空间环境的育人角色,转变为虚实空间切换的远程导师;将家长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家校双向畅通的沟通方式。在特殊情况下,教师指导家长成为前端的班主任,共筑一条长长的护城河。
二是构建“新型教师进修学校”。
疫情期间,清华附小已经建立起一所“线上教师进修学校”。线下复课后,要在新基本功提升、教师新专业发展上继续探索。
首先,发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需要的新基本功,促进教师敏锐捕捉、自主研究、互助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断更新和迭代。
其次,在教师教研和发展机制上的转变。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方式与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开展,走向多元化、个体化、效能化。教师专业发展也突破单一的线下“双师”模式,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实现“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是构建立体的、丰富的智能平台。
常态学习上,推进真实与虚拟课堂融合,实现线上预学,课堂即时交互、实时反馈,线上延学的无边界自由切换式学习。
资源服务上,推进线上精品课资源二次加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示范提升、迁移拓展等多维度的结构性供给,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泛在学习上,以线上学习平台为依托,创建一种灵活、多元的泛在学习场域。打破时间局限、地点限制,引导学生建立有机的学伴小组群落,形成学习互动、任务组合、问题解决等学习机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跨年龄、跨时空的学习社区。
四是形成完整的师生成长数据图谱。
建立师生统一基础数据和个体身份精准的成长数据跟踪记录。基于个体形成相关信息的统一记录、整合管理。
基于数据综合分析的学生成长分析模型开发。积极探索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发挥数据的整合应用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各个维度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学生成长分析模型,构建学生综合画像。
基于数据的教师成长促进系统开发。建立成志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计划”“教育家成长计划”),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让志同道合的教师抱团成长,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的群体成长效应。
“线上线下不是互相谁取代谁,而是融合后更好地指向完整人的成长,完整的生命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文化规范,催生新的学校文化与新的价值追求,也慢慢沉淀为稳定而缓慢,持久的思想的力量。”窦桂梅说,清华附小作为一所百年的老校,一直坚持“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遇到新挑战的时候,我们要把挑战变成集体共同创造的关键事件,寻找彼此成长的认知源泉。对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她说,让我们把这样的挑战变成一种增值性的激励的力量,让我们把儿童的成长当作我们的最高荣誉,一起寻找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儿童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编辑:李华山
相关知识
北京花展丨线上线下融合时代,花卉园艺零售业要何去何从?
花卉市场怎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鲜花电商消费场景深入拓展 线上线下融合将成趋势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多措并举创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23年花店线上营销方案
构建“五育融合”教育研究共同体,打造“五育融合”育人新生态
让环境服务成长,Enwise探索婴幼儿成长教育空间
助力实体商家加速线上线下融合 美团闪购正式发布牵牛花系统
90%的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他们为何还要花功夫在线下开健身课?
南京审计:关注“会展+”模式 助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网址: 窦桂梅谈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直面挑战,关注完整人的成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23046.html
上一篇: 线上线下多方联动 及时化解群众急 |
下一篇: 七夕节 福州线上线下开启促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