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条件之一,但它常和水分结合在一起决定植物的分布界限,其它条件如日照长度、土壤类型等对植物的分布也有重要作用。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制约着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体内的一切生理生化变化。
花卉能保持的温度是一定限度的,而花卉能进行生长的温度,则是在这个范围内的更小一部分。
(一)花卉的生长与温度
温度对花卉生长的影响是通过酶而影响各种代谢过程的一种综合效应。温度影响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物质的运输和分配等等。
1、三基点温度
植株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就是生长。每种花卉的生长都有一个温度范围。当温度超过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生长随之加快起来,直到生长最快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后随着温度再增高,反而引起生长速度快速下降,到达温度高限后,生长即停止。生长最快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通常称为生长温度的三基点。不同的花卉三基点温度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
需要说明的是,生长最适温度对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来说,常常不是最适宜的。因为生长最适温度常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此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之上,所以植株生长最适温度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下时有机物因呼吸作用要消耗较多因而积累较少。温度超过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时都不利于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在生产实践中要求培育健壮的幼苗,常常要求较生长的最适温度,即所谓“协调的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植株生长虽然稍慢,但更加健壮。超过生长最适温后温度的再升高,各种代谢过程受到影响而导致生长速率快速下降。其中呼吸作用大大增强,净光合速率快速下降是引起生长速率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是指出的是,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最适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春播一年生草花,其幼苗的最适宜生长温度比种子发芽时的要低些,而营养生长旺盛时又比幼苗期的要高些,到了生殖生长期又要求更高些的温度。
温度对一些花卉的花芽分化也有显著的影响。如秋播一年生草花,其花芽分化受低温的影响很大,低温能促进花芽的分化,这就是春化现象。
温度还可以影响到某些花的颜色。如在矮牵牛蓝和白的复色品种中,在30~35℃高温下,花瓣完全呈蓝或紫色;而在15℃时则呈白色;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温度范围,就显蓝和白的复色花。
了解了花卉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同种花卉在我国不同的地区露地栽培,其播种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等等并不相同;为什么在海南种植的观叶植物要比在广州的植株要更高大即生长最要大或生长速度要快;为什么在温带地区要让热带花卉生长必需利用温室等等问题。
利用温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花卉的花期调节中很有作用。例如我们常用低温处理来促进秋播一年生草花的花芽分化和开花。再如我们普遍采用控制温度的办法来控制花朵的开放时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增加温度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花蕾的生长发育而使花蕾提早开放;而降低温度则可延缓花蕾的生长发育从而推迟其的开放,以及延长花朵的开放持续时间。又如提高温度使植株生长加快,从而使之更早进入到能开花的大小。
2、昼夜温差
花卉的正常生长还需要一定的昼夜温度变化(较高的日温和较低的夜温),这咱现象称为生长的温周期现象。这也是花卉适应自然界温度白天较高晚上较低的结果。通常热带花卉的昼夜温差宜在3~6℃,温带花卉在5~7℃,而沙漠植物则要差10℃以上。在控温温室栽培花卉,就要注意降低夜温。夜温较低对植株生长是有利的,其原因可以这样解释:较低夜温可以因减少呼吸作用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在大陆性气候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各地及新疆和内蒙古,昼夜温差更大,不少地方生产出的球根更大好就与其有很大关系。但要注意的是,昼夜温差更大,生长反而会受抑制。
3、积温
植物不但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才能开始生长发育,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总量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在某一生长发育时期也是如此。我们把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以天计则把日平均气温减去生长的最低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植物在某个阶段或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称有有效积温。其计算方法可以月季“枯红绸”品种为例,它修剪后其侧芽从开始生长一直到其他花蕾开放这段时间若日平均温为20℃,经历91天,其生长低温限为5℃,那么这个芽从开始生长至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K=(20-5)×91=1 365℃。
在观花花卉生产中,我们很关注的是花期调节问题。在前面我们曾提到通过提高温度可促进开花、降低温度可推迟开花,这也可以用有效积温来解释。比如月季“枯红绸”品种的芽从开始生长一直到开花的有效积温为1 365℃(笔者 1993年9月至11月所测),如果温度提高,达到这个有效积温所需的天数就少,也就是开花就早,反之则迟。在广州夏天温度比冬天的明显要高,所以月季的芽从开始生长到开花所需的时间,夏天比冬天相差几十天。
3、土温与气温的关系
上面所说的都是气温,我们还要注意气温与土温之间的关系。土温与气温相比,土温是比较稳定的,距离土壤表面越深,温度变化越小。而根的温度与土壤的温度之间差异不大,所以根的温度变化也较小。虽然一般根都比较不耐寒,但有些越冬的多年生花卉,往往地上部已经受冻害,而根却可以正常地活着,这是由于土壤的温度比气温的变动较少,冬季土壤的温度可比气温要高些。
(二)低温对花卉的危害及其耐寒力
前面讨论的是花卉的生长温度。超过生长的最低温或最高温,花卉就会出现自然休眠或被迫休眠,以及受到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如有些热带观叶植物在广州冬季露地栽培就会出现被迫休眠和寒害。自然气候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不同地区的最高与最低温都有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所以在花卉引种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必须了解高低度对花卉的影响及其耐热力和耐寒力。
1、根据花卉耐寒力分
花卉的耐(抗)寒力是指其忍耐最低温度的能力。虽然不同花卉原产地不同而耐寒力不同,但我们仍可以把它们大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1)耐寒花卉
原产于寒带和温带地区,包括大部分多年生落叶木本花卉、松柏科常绿针叶观赏树木和一部分落叶宿根及球根类草花,可忍耐-10℃的低温,引种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能够露地自然越冬,如玫瑰、紫薇、丁香、迎春、玉簪、萱草、蜀葵、龙柏、紫藤、银杏等等。
(2)半耐寒花卉
原产于温带较暖地区,包括一部分秋播一年生草花、二年生草花、多年生宿根草花、落叶木本和常绿树种。引种在我国长江流域能露地安全越冬。在华北、西北和东北,有的需埋土防寒越冬,有的需包草保护越冬,有的则需进入冷室或地窖越冬。它们的根系在冻土中大多不会受冻,宿根草花的地上部分枯萎;木本花卉的地上部则不能忍耐北方的冬季严寒或者惧怕北方的寒风侵袭,需设立风障加以保护;秋播一年生草草花及二年生草花具有一定的耐寒力,但因其冬季多不落叶,需进入冷床或低温温室。这一类花卉有芍药、梅花、石榴、夹竹桃、大叶黄杨、玉兰、五针松、三色堇、金鱼草、石竹、翠菊、郁金香、部分观赏竹等等。
(3)不耐寒花卉
包括春播一年生草花以及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常绿宿根和木本花卉,不能忍受0℃以下的温度,部分甚至不能忍受5℃左右或更高的温度。其它种类及在其它地区冬季则必须进入温室或大棚。大部分仙人掌类与多肉植物、观叶植物都属于不耐寒花卉。
2、根据低温对花卉的冻害程度分
花卉受低温的危害根据低温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冻害的寒害(冷害)两种:
(1)冻害
是指冰点(0℃)及其以下低温对花卉造成的伤害。冻害的监界温度因花卉种类和低温经历时间长短而异。不同花卉存在的明显结构上和适应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抗冻能力不同。不耐寒花卉受冻害易死亡。由于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的速度不同,有细胞外结冰和细胞内结冰两种不同的结冰方式。
细胞外结冰
当温度逐渐下降到冰点以下,首先在细胞壁附近的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细胞间隙水浓度下降,并向水浓度较高的细胞内吸水,使细胞间隙的冰晶不断增大,细胞内水分不断流向外面,最终使原生质发生严重脱水,造成蛋白质变性和原生质不可逆的凝胶化。原生质脱水变性是胞间结冰伤害的基本原因。其次是胞间结冰,增大的冰晶体对细胞的机械压力使细胞变形。再就是,当温度骤然回升,冰晶融化时,细胞壁容易吸水恢复原状,但原生质吸水复原较慢,因此有可能被撕裂损伤。细胞间结冰一般越冬花卉都能忍受,当温度慢慢回升至角冻后仍可照常生长。
细胞内结冰
当温度骤然下降到 0℃以下,或霜冻突然降监,在胞间结冰的同时,细胞的质膜、细胞质、液泡的水分也结成冰,这叫做细胞内结冰。细胞内结冰直接伤害原生质,破坏原生质的精细结构,导致致死性伤害。不要明白的是:超低温液氮保存花卉材料如花粉、茎尖组织的情况与此不同,将这些材料迅速投入液氮(-196℃),组织内水分来不及结冰就被玻璃化,当将材料从液氮中取出迅速解冻,能保持原有的生命力。
秋季出现第一次霜冻称作初(早)霜;次年春季,出现最后一次霜冻称终(晚)霜。从初霜日起到次年的终霜日止的天数,称作霜期,其余天数则称为无霜期。我国各地无霜期的天数相差很大。春季正值萌芽,秋季往往正值成熟,因此初、终对花卉为害最大。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一般很少出现冻害。
(2)寒害(冷害)
是指0℃以上低温对花卉的伤害。原产热带亚热带的不耐寒花卉下降到0~10℃范围(因种类等而不同)就会被迫休眠及受害乃至死亡。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栽培这些花卉在冬季容易发生寒害,达到生命冷死点温度就死亡。
寒害的根本原因普遍认为是细胞膜系统受损,因而导致代谢混乱,如光合作用下九或停止,气孔导度减小,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叶片物质运输受阻、合成能力下降等等。外观上可能产生叶片出现伤斑、叶色变为深红或暗黄、嫩枝和叶片出现萎蔫、干枯掉落等等现象,时间长了或达到生命的冷死点温度植株就死亡。
同是不耐寒花卉,不同种类品种的抗寒力不同,小苗比成株更易受害,温度突然下降比较缓慢下降以及低温持续时间长比时间短对植株伤害更大。如观叶中的网纹草、喜荫花等,约8℃的气温则会受到严重伤害。
花卉的耐寒能力虽然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但是时花卉可通过其它一引起途径来提高其适应性和抵抗力,例如通过低温驯化、利用化学物质处理以及采取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如低温来临之前多施些K肥、减少浇水等。
3、高温对花卉的危害及其耐寒力
超过花卉生长的最高温度会对花卉造成伤害。其生理变化主要有:呼吸作用大大增强,使植株出现“饥饿”状态,有机物的合成不及消耗;高温下蒸腾失水加快,水分平衡受破坏,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阻;植株被迫休眠;体温上升,蛋白质变性,代谢功能紊乱等等。在植株外观上可能出现灼烧状坏死斑点或斑块(灼环)乃至落叶,出现雄性不育现象以及花序、子房、花朵和果实脱落等等,时间一长或到达生命的热死点温度植株就死亡。高温使花序、子房、花朵和果实脱落等等,时间开长或到达生命的热死点温度植株就死亡。高温使花卉的茎(干)、叶、果等受到伤害,通常称为灼伤,灼伤的伤口又容易遭受到病害的侵袭。
耐(抗)热力是指花卉忍耐最高温度的能力。不同花卉由于原产地不同,耐热力也不同。一般高等植物能忍受45℃左右的高温,有的仙人掌类可忍耐60℃的高温,所以在自然的高温下能直接热死花卉的现象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花卉的耐热力与耐寒力是相关的,耐寒力弱的花卉耐热力都比较强,耐寒力强的耐热力都比较差。在各类花卉中,耐热力最强的是水生花卉,其次是仙人掌类和春播一年生草花,还有能在夏季连续开花的扶桑、夹竹桃、紫薇等,以及大部分原产热带的观叶植物;耐热力差的有秋播一年生草花、一些起在产热带亚热带的高山花卉如倒挂金钟等。
分析花卉的耐热力时,需要注意花卉原产地的局部气候条件,不能生搬硬套。当我们研究某种花卉的原产地时就会发现,赤道附近虽属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但此地夏季的光照时间比温带和亚热带要短,其又是属于海洋性气候,因此当地的夏季最高气温常低于其它地区。热带雨林中却很少见。因此一部分热带地区原产的花卉,也往往经受不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酷热,不能正常生长开花,或被迫休眠,管理不善甚至导致死亡,因而需要采取降温防暑措施。
相关知识
影响花卉生长要素之温度
光照对花卉的影响
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切花百合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花卉有什么影响?
光照对花朵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花卉生长与温度
光照对花卉有何影响?了解了这些,植株旺盛,花开艳丽
光照对花有什么影响?了解这几点,让花儿长得又快又好
影响花卉生长的六大因素之空气湿度
网址: 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355.html
上一篇: 有“4种花”相当耐热,气温30多 |
下一篇: 蝴蝶兰杂交品种为什么怕寒喜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