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来
蒟蒻为魔芋的别名,然而,蒟蒻薯属的植物与天南星科的魔芋会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蒟蒻薯属的模式种是裂叶蒟蒻薯(Tacca leontopetaloides),在林下这种植物非常容易与天南星科的魔芋(Amorphophallus campanulatus)相混,虽然可根据其叶柄有肋、中空等特点与魔芋(坚硬、光滑、有斑点)区分开,但由于该种分布广泛,当地描述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异名。因此,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这是给Tacca取名的人Rumphius造成的错误,但至今仍在使用该名字。
分类史的来龙去脉
蒟蒻薯属(Tacca),是1775年由J. R. Forster和J. G. A. Forster建立的,而Tacca这一名称是根据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上的土著居民对该属植物的名称Taka命名的。1829年由Dumortier第一次将其提升到科的水平,当时只有模式属Tacca一属。1881年,Hance根据水田七果实开裂的性状,建立了该科植物的第二个属裂果薯属(Schizocapsa),并沿用至今。1928年,Limpricht等人也对本科植物进行了研究,也认为本科应分两个属,一是浆果的蒟蒻薯属,另一是蒴果的裂果薯属。但1972年Drenth在系统研究蒟蒻薯科时,认为裂果薯属并不存在,并把裂果薯属归并于蒟蒻薯属。
尽管过去认为蒟蒻薯科和薯蓣科相近的亲缘关系是基于形态特征的相似,但在Dahlgren等的著作中,蒟蒻薯科还是放在含义较宽的薯蓣目(包括Smilacales和Paridales)内(仍旧在薯蓣科后),这一位置为后来的分子序列分析所支持。很显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蒟蒻薯科和薯蓣科是有直接关系的。Caddick等根据18SnrDNA, rbcL, atpB等序列和形态学的特征对薯蓣目(Dioscoreales)及薯蓣科(Dioscoreaceae)系统演化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Tacca与薯蓣科中的小属Stenomeris和Tricopus可能是姐妹群,很可能应该把Tacca放在薯蓣科内。也就是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一种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以被子植物为对象的现代分类法)就将蒟蒻薯属合并到薯蓣科中。
形态特征
蒟蒻薯属(Tacca J. R. Forster et J. G. A. Forster):多年生草本,有块状根茎;叶常分裂或全缘;花辐射对称,两性,排成伞形花序,生在长的花葶上,总苞有多枚苞片,排成2列;小苞片较狭,常为线形;果为浆果或3瓣裂的蒴果;种子多数,肾形、卵形至椭圆形,有条纹,胚乳丰富,胚小。
中国分布
我国有蒟蒻薯属植物5种,其中,老虎须(T. chantrieri)的分布最广,由中南半岛经马来半岛、新加坡、泰国,一直分布至我国滇、桂、粤、琼,为沟谷热带雨林170~1300米间林下阴湿处的标帜种,其根苦,有毒,药用,但去苦味素Taccalin后可食;扇苞蒟蒻薯(T. subflabellata)为云南河口120-160米沟谷雨林特有,它与老虎须很相似,但其内轮总苞片形状不同,颜色也差异很大;丝须蒟蒻薯(T. integrifolia)从巴基斯坦、印度东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广布,我国仅见于藏东南(墨脱,800-850米原始林下),滇南也有记录。裂叶蒟蒻薯(T. leonpetaloides)是起源于海岸的植物,果实可漂流多个月,其叶分裂,似魔芋(蒟蒻),块根近球形,我国台湾有栽培,云南蒙自也有标本记录(Hancock,今已不见),在马达加斯加以东到东太平洋岛上常常食用,并大量栽培出售,后来发现有毒才停止食用,现在似乎已在我国绝灭;最后一种是水田七(T. plantaginea),它产于泰国、老挝、越南至我国滇、黔、桂、粤、琼、湘南、赣南的南亚热带北缘,200~600米的水边、沼泽,现多生长在稻田边,事实上,它更喜欢雨林边缘更潮湿而阳光充足的环境。
相关知识
蒟蒻是什么植物
精选一组极珍稀的花卉图片;荷包牡丹等
盘点全球稀缺10种花,见过其中4种以上,我就“膝盖跪下”叫大神
花卉图鉴|极其少见的15种珍稀奇异花卉
百合科目的花草有几种
多肉植物有哪些种类 多肉植物分类科属大全
海南周刊|细拾雨林花趣
花卉图鉴
魔幻神奇之花——魔芋花
科学网—魔幻的神奇:魔芋花
网址: 解读“蒟蒻薯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36167.html
上一篇: 魔芋的用法 |
下一篇: 魔芋属(棕榈亚纲天南星科下的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