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梅花迎春来
在古代木雕花板中品味梅花高雅气息
“傲骨化冰雪,清香透精神。”梅,独天下而春。作为报春使者,是喜庆祥和、生机勃发的象征。梅花以其高洁、淡泊名利、顽强的精神品质著称于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梅的精神思想被歌颂、赞扬,融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气息。因此,从古至今一直被国人视为高洁、正气、谦虚、坚强等品性的象征。
古人喜梅、爱梅、崇梅,对梅花赋予了各种高尚美好的精神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赞誉、崇爱、宣扬,把梅花的文化精髓讴歌成为厚重的艺术佳作。这些艺术包括:诗词歌赋、绘画作品、雕塑工艺、剪纸艺术、印染丝织、陶瓷装饰等等。木雕花板便是中一个重要代表,她是历代宫廷和民间建筑、家具艺术的精华,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了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也彰显出华夏民族不畏强悍侵袭的民族高尚品格。
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实用器物时,自民间征得一批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木雕花板构件,其中就有多幅清代木雕以“梅花·赏梅 ”为主题的花板构件。这些木雕花板以梅花为主题,或以高士赏梅、雅士赞梅、学士舞梅等等内容,进行艺术设计、加工、创作,所刻画出的每一幅木雕花板,以质朴典雅流畅的艺术手法勾画出梅花傲骨、不畏严寒的拼搏进取精神。其意法构思奇巧,画面电影饱满,充满生机。画面通体以长方形构图,内框以“亞字纹”“变形亞字纹”开光、或以“回形纹”“变形回字纹”等等不同几何纹饰开光。独特的“亞”字纹构图,刻画出梅花画面既庄重典雅,又不失灵动飘逸的生机状态。庄重的“回字纹”架构,更加凸显梅花清香怡人,幽香永不到头留乾坤的高雅追求和奉献品行。
这些木雕花板图案中的梅花所刻画的生长环境,或以乱石之中盎然挺立,或以杂草之间葳蕤挺拔,或以荆棘之丛崭露头角,在“寒”和“苦”的艰难困苦生长的环境中,淬炼品性,古人习惯用极寒之地象征环境和条件的艰苦。在寒冷艰苦之地的梅花能够开花、散发迷人的芳香,经历严寒的梅花还能结出果实,就像人们经历冲破磨难之后走向成功,因就有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最高赞誉。图案整体施以朱红色漆饰,或施以金漆罩面,红黄色彩搭配和谐,彰显出热烈喜庆欢乐之气。整体画面布局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结构和谐,画面以实写意,以意传神刻画出梅花以及赏梅人的精神面貌和高雅情趣。
画图中的人物形象,或以凝神瞩目梅花,或以拂袖舞动吮吸梅花清香,或以翩翩舞姿随风闻香而动等等,不计严寒袭身,不顾雅姿礼仪,忘记忧愁烦恼,尽情在梅树旁,梅林间寄情山水,抒发心灵。画图中的梅花树木枝干中无不透露出疏、瘦、古的特点。其中梅花的枝干的“瘦”,让人感觉沧桑、刚劲、雄浑和坚毅,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瘦弱但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梅树的老树干苍劲老辣,其历尽沧桑的质感和遒劲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梅花的花朵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一朵梅花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机,一种昂扬向上的追求,散漫清新香气的廉洁品质。
我国梅文化起源早,发展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在西南、长江中游一带就发现过梅的遗迹。古代的梅子也是人们食用的果实之一。《书经》记载梅子为生活调味品,战国到秦汉之期的《礼记》也有记载说古时梅子因为味道酸涩被古人用作调味料,这也是食醋的最早原型。西汉时期,梅的医学价值被记录,并且流传开来。汉赋中有梅的身影,西汉末年著名诗人扬雄曾作《蜀都赋》来歌颂梅花和木兰。在鼎盛时期的唐朝,梅花被赋予的精神特质也就浮出水面,随之越来越多的文人骚客喜爱咏梅。从宋朝开始,梅文化发展的状态已经趋于鼎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首部梅花的专著《梅谱》。明清之际,梅文化被弘扬广大,艺术作品不胜枚举。近现代更是佳作纷呈,繁荣昌盛。
《诗经》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诗中将梅比作美人。梅有四德,因其清雅淡泊的品质被称为“君子”,又因其严寒难耐的生长环境被赞颂,与松柏、竹共称为“岁寒三友”。梅与、竹、菊、兰合称谓“四君子”。古人认为君子品性清高、德才兼备,多行正义之事,古人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考验的便是君子的内在品性。再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历来君子奉行的最高理想。梅生于严寒之时,生长于乱石之间,并且散发浓烈的香气。梅的生长时节与百花争艳的时节冲突,所以梅花有“不争”的气质,时常被文人称颂。正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也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把梅花清雅高洁、不追随世态、不争不抢、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赞颂。
古代文人皆以咏梅为乐,梅花的艺术价值也在此体现。元代诗人马致远描写的雪梅盛景曲《寿阳曲·江天暮雪》云:“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该词句所描绘梅花的壮景多次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丰富了古代诗词文化,还使得梅文化推行极致。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把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描绘如身临其境。诗人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梅文化艺术存在形式不仅限于诗词绘画中,这些众多的木雕花板也正是梅花精神的突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该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这些有关梅花主题的木雕花板,咫尺之间,就叙述一个故事,反映一段历史,歌颂一种品质,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厚重博远的人文品性。
相关知识
新田:梅花盛开迎春来
宋代折枝花鸟画的构图程式
“折枝花”—花鸟画不变的千年传统
发现春之美|梅花冰雪迎春 游人踏香来
【张东华专栏】折枝花卉画与儒家文化
从宋代折枝花鸟画中学习构图程式
迎春梅花明丽美诗八首:独高梅蕊报年芳,素蕊迎春满故枝
折枝花卉的审美特质
纹饰说 | 在文物中绚烂盛开的梅花
迎春花开迎春来
网址: 折枝梅花迎春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36641.html
上一篇: 浙江宣传丨寻梅正是好时候 |
下一篇: 梅花封面设计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