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对高校通识教育的探讨始于20世纪末,通识教育以其自身对于价值教育、“全人”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强调,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国高校均初步建立了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对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概念,厘清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效果,探索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
大学;通识教育;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自提出以来,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因其在人才培养中对“广博的知识”、“人的本质需要”、“全面发展”等主题的强调,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学中推行专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识教育”才被引入大学教育中来。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逐渐转变为现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然而,时至今日,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仍有一部分人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以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中的期刊杂志、学位论文为基础,对近二十年来关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的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希望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概念、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实践形式及其优缺点,从而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些许启示。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东方抑或是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早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一词语提出的具体时间现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从欧美社会中演进而来的,一般认为最初是那些提倡“文雅教育”的文雅高贵人士,认为含有“形而下”工作职业内涵的教育不能与其以高贵文雅为尚的教育形式相提并论,故采用“General”(普普通通,一般人接受的)教育以示区别。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被普遍推崇的育人方式,从内容上说,它“除了包含古典语文、人文学科、艺术数理等文雅教育的学科之外,还包含许多工作职业、实用技术的科目,亦即人文、社会、自然科目均有,心灵培养和生活实用兼容”[1]。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1829年在《北美评论》撰文捍卫耶鲁报告,文中用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为共同学科辩护,提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2]。这被普遍认为是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学者李曼丽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丛慧卉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中指出,通识教育的内涵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把通识教育看成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大学的整体的办学思想或观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性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的理解。另外一层就是把通识教育看作是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狭义的理解[4]。台湾学者黄坤锦认为,美国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系指大学生主修的专门教育之外,学校所实施的一切课程或教学。具体而言,通常包含基本能力的英语写作、数理统计、一种外国语文以及涵盖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的各种课程和科目,大致为40学分(学期制)或占总毕业学分的35%左右。台湾地区的大学目前一般所谓的“通识教育”,依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2年修订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表”及实行要点,系指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当中,除去国文6学分、外文6学分、中国历史4学分等领域类别之外的“通识课程”8学分而言[5]。《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将通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6],最终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的“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认为,“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7]。到目前为止,有关通识教育的内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正如学者王生洪所指出的,通识教育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8],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下,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因地而变。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就现阶段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而言,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尊重学生兴趣特点、以培养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从狭义上讲,它就是各高校中公共必修科目学分当中,除去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军事理论等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的“通识课程”。
相关知识
数理科学和化学期刊范例8篇
植物学论文范例8篇
园艺设计范例8篇
生物技术培训范例8篇
细胞生物技术范例8篇
园艺实训总结范例8篇
花艺教学范例8篇
植物抗旱性方面的sci期刊有哪些
生物科技研究范例8篇
创意花艺设计范例8篇
网址: 数理科学和化学期刊范例8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4313.html
上一篇: 4万m?沉浸式互动体验,隐藏在魔 |
下一篇: 以园艺疗法项目为导向的可持续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