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1951-1953年,造园组在清华办学。在短短的两个学年里,造园组教师们积极探索了园艺学和建筑学课程的融合,参考了前苏联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了造园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建设温室基地和暑假实习等实践环节,分两批培养了18位学生,他们部分成为了造园专业的教师。期间,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陈有民和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刘致平、王之英、华宜玉、莫宗江、李宗津是该专业的主要教师,北京市建设局的李嘉乐、徐德权开设了系列讲座。造园组第一班同学在江南实习中,得到了朱有玠、程世抚、余森文等先生的指导(图02)。


  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林学院的造园组(造园专业、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园林专业)的创办过程中,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帮助最大,可谓数十年的“兄弟情谊”。除了上述提及于1950年代提供的师资援助外,在1980年代初期,北京林学院从云南刚迁回到北京之时(图04),除了黄金琦从清华大学基建处调入之外,清华大学继续给予师资方面的帮助,朱畅中、赵炳时、周维权、华宜玉、郭德庵、莫宗江等先生兼职开设了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中国古典园林史、美术等方面的课程或者在毕业设计中指导。至今,清华毕业生依然是北林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主要师资来源;清华继续提供了北林部分教师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造园组和北林风景园林培养的学生也参与了清华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如朱钧珍、刘承娴以及章俊华、朱育帆、胡洁、李树华等。至今,两校学术交流和师生交往依然密切。

  陈俊愉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名花尤其是梅花的研究。他的研究长达60多年,包括资源、演化、品种、分类、育种、栽培等。1998年8月,他被国际园艺学会任命为“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为中国在国际园艺学会里的第一个园艺类植物的“国际登录权威”,推动了梅文化走向世界。在陈俊愉的领导下,除了梅花,北林在菊花、芍药、兰花、百合等传统名花的研究成绩卓然。另一方面,陈俊愉在北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园林植物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是我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奠基人③。以此为基地,北林为全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名学科带头和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该学科曾出版了《植物造景》、《园林种植设计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花卉学》、《盆景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花卉应用与设计》、《园林草坪地被植物》、《花卉营养学》等影响广泛的教材。

  孙筱祥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大地规划理论等方面均做出重要的贡献,学术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可以说,孙筱祥以其艺术素质和科学分析思维的多重综合,倡导中国传统自然美学和环境保护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无论是规划设计实践、理论还是专业教育,他一直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20世纪后半叶我国风景园林界突出的代表和本学科世界级大师,是第一个让欧美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的学者[3] 。他培养了胡洁、王向荣等优秀的风景园林师,也正因为他与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学术联系,俞孔坚等后辈得以深造,成为了优秀的规划设计师和教师。

  孟兆祯是造园组成立以来所培养的最杰出代表。正如朱育帆所言,孟兆祯先生在学术上解码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核心逻辑,创立了一套总括中国传统内质的园林规划设计理法体系;在研究方法论上例释中国园林文化以探究中国园林的底蕴;在教育思想上致力于传承中国园林文化,以授业、解惑、启智、育人为己任[4]。他设计了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等作品,撰写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专著,编写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掇山技术”章。孟兆祯秉承汪菊渊的创业,与孙筱祥共同建设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是该学科博士点的第一位学科带头人④。目前,这一学科方向已经培养和成长了一大批知名教授和专家。在教材建设方面,本学科方向曾出版了《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建筑构造与结构》、《西方园林史》、《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被全国风景园林院系广泛采用。

  在这些大师们的带领下,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成绩显赫,人才辈出。除了1960年前后,极少数几个学校招收过一、二届园林(及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园林化、园林绿化)专业和园林规划专门化之外,至1979年之前,北林是唯一开办园林教育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工作在全国各地风景园林事业各种岗位,为国家和地方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北林在过去数十年中,专业教育领全国之先,也曾为其他学校以进修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教师,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再创辉煌

  近年来,北林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快速。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持续提升。

  当前,北林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国家重点学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为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北林现设有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张启翔教授领衔的“园林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刘燕教授主编的《园林花卉学》、陈有民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张启翔教授主讲的“观赏植物学”课程和刘燕教授主讲的“园林花卉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北林是国内最早参加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的学校,自1988-2011年,共获得了第1名7次、第2名1次、第3名2次、优胜奖(评委会奖)16次,合计奖项中国院校获奖次数的55%;这一成绩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国院校学生在该竞赛中共获第1名9次,北林独占7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学生导师为孟兆祯院士、李雄教授、王向荣教授、梁伊任教授等。此外,白日新教授和刘晓明教授指导的研究生甚至获得了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大奖1次。“百年树人”,这些教育成果是新一代优秀风景园林工作者得以成长的保证。

  近年来,张启翔、刘燕、戴思兰、成仿云、贾桂霞、王四清、吕英民等教授承担了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张启翔教授主持了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花卉高产及花期调控技术引进”,牵头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园艺作物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张启翔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商品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于2007年和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仿云教授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等;2007-2012年期间,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研发和推广示范引领我国花卉产业的技术进步,获植物新品种权22个,包括芍药属11个、梅花6个、菊花5个,国际登录品种7个,制定花卉标准17项,其中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0项。
  北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水平一流。李雄教授先后主持中华世纪坛等国家重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多次获得首都园林绿化优秀工程奖,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村镇景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王向荣教授和林箐教授主持的项目多次获海外知名奖项,如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专业奖、BALI英国国家景观奖年度奖、IFLA亚太地区年度奖等,还受邀参加了法国肖蒙国际花园节、新加坡花园节、西安国际园艺博览会等世界重要的园林展览,并出版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等影响极广的著作。何昉教授领导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铜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二等奖,IFLA亚太地区年度奖等。李雷教授领衔的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数量众多的中央和国家重要机关以及大学校园等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工程,主编了建设行业技术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刘晓明、朱建宁、周曦、赵鸣、董璁等教授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也很多。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北林现为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LA)秘书处、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高等院校园林专业通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中国插花花艺研究会、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中国花协梅花腊梅分会、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的挂靠单位或主任委员单位,主办《风景园林》学刊。孙筱祥、刘晓明先后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个人理事、中国代表,陈俊愉、孙筱祥、孟兆祯、王向荣先后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陈俊愉、张启翔先后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北林承办了全国首届风景园林教育大会,2010年北林园林学院参与承办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在高校和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4北林特色

  61年来,北林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即综合性。

  北林风景园林善于综合各学科之长,也受益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1951年的造园组本来就是园艺学和建筑学融合的结果,在创办过程中,汪菊渊先生和陈有民先生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又吸收了林学、植物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的知识。至今,园林学院已发展为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园艺学、工商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群。这些学科构建是有意为之的,即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相关学科辅助,既推动了风景园林学的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又使它们优先发展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学科方向,如生态规划、生态旅游、观赏园艺等。另一方面,北京林业大学是一个行业特色鲜明,以林学和生物学研究见长的学校,其完整的生态和环境学科群也提供了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在生态领域稳步发展的肥沃土壤[2]。因此,北林园林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后劲足。

  北林风景园林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教师留学背景、知识体系和专业思想等多方面。造园组创办之时,吴良镛先生和梁思成先生均了解美国的风景园林教育。1957年北林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成立前后,留学法国的李驹先生以及留学丹麦的陈俊愉先生和余树勋等先生加盟。1961年,留学苏联的郦芷若先生归来。他们带来了西方风景园林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初创之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1-1998年之间,孙筱祥教授考察和讲学的足迹遍及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泰国、希腊等,在传播中国传统和现代造园艺术的同时,也带回了国际最新的行业和学科发展理念。其后,园林学院的教师或留学或访学于美国、波兰、德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形成各自鲜明的知识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专业思想。可以说,在北林园林学院,关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的前沿问题,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声音,从来没有一种思想能够主导学科的建设。正是这样的综合性,使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具有不断发展、拓展与创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5结语

  简言之,北林风景园林教育和研究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在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生态、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领域都有深厚的基础与积累,在每一领域都有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和实践成果。正是综合的师资、知识和思想缔造了北林风景园林的辉煌!

  致谢: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得到王向荣老师的指导和审阅,特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注释: ①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大学学术机构组织一般是“学院”(college或school)——“系”(department)——“组”(division)。如需要独立发展某学科或开展相应的专业的教育,“组”常从“系”分离,但接受“系”的领导。如果该“组”发展较好,师资队伍达到一定规模,则独立为“系”。因此,“造园组”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初始建制。

②1964年1月,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更名为园林系园林专业。1965年7月停办,撤销系建制,将教师并入林业系,成立园林教研组,1974年恢复园林系园林专业。1988年3月分设为风景园林系风景园林专业和园林系园林专业,1992年12月16日两系合并成立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于1999-2006年间曾以“城市规划”名称招生,2007年恢复。

③1981年园林植物硕士点设立,1986年园林植物博士点设立,2002年和2007年二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被审批为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2003年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2012年,以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为共建单位的北京市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④1981年园林规划设计硕士点设立,1993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点设立,2006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被审批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1年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建立;2007年获批准建立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参考文献:[1]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J].中国园林,2005,21(9):1-8,(10):73-78.
[2]林广思,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体系[J].风景园林,2006,(5):10-15.
[3]王绍增,林广思,刘志升.孤寂耕耘 默默奉献——孙筱祥教授对"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设计学科”的巨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园林,2007,23(12):27-40.
[4]朱育帆.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记孟兆祯院士风景园林学术成就座谈会[J].中国园林,2010,26(5):47-49.

  作者简介:

  林广思/1977年生/男/广东人/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1)

相关知识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盛世清北】2022清华风景园林学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经验分享
观兰花赏盆景 西南大学举行风景园林学科办学40周年成果展
清华344风景园林基础考研真题(上)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赴福建农林大学调研交流
浙大建筑设计院林建海被评为杭州市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师
【园林考研】2023西南大学风景园林考研院校解析
风景园林学
2023 IFLA亚太地区风景园林杰出人物奖名单,8位优秀设计师登榜
景观 风景园林招聘

网址: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44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以下哪一种花卉花蕾中含有丰富的维
下一篇: 花茶保健功效及其生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