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重点是强调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利用水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吸收,最终修复污染的水环境[1]。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源和作用过程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治理工程中需要多方位的配合,协作,才能将生态修复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发挥其多方位的作用。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
水生态系统是需要完整的具备水生物群落,水生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才能发挥其降解,吸收,转化水中污染物的作用。而水生态修复技术不经需要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而且还需要结合栽培植物,微生物的方法来控制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的优点。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还需要控制源头污染,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水生态系统的作用,进而实现河道水体的修复。以下重点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
2.1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采用人工筛选微生物的方式来获取特定功能微生物菌种,通过人工对其生长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其对特有污染物的降解。目前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在进行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增氧,不仅能够加快对污染物的降解,而且能够保证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微生物其控制的条件不同,治理的河道环境也不同。而且在具体处理过程中,还应当依据河道的具体环境,污染面积,水流情况等进行各项因素的综合考虑。
2.2修建生态岸坡
生态岸坡是水力工程中常用的一项技术,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深入,生态岸坡的形式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作用转变为安全,生态的形式。生态岸坡也不断吸收环保技术的理念,在具体的设计,施工中,更加强调了恢复原有自然规律,保证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因此,在岸坡植物的选择,边坡的形式,以及岸坡修建使用的材料上均在贴合实际,贴合自然,为水生植物,动物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进而保证河道水环境的恢复。
2.3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其中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生物,物理各方面的作用进行相互结合,进而达到水体净化的作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需要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域,其中植物,微生物固着载体由土壤和人工填料共同组成,同时填料中还留有缝隙,为水流动提供了空间。人工湿地能够保持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够对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此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还能够美化环境,提高环境的观赏性。
2.4人工浮岛技术人
工浮岛是由人工设计的一种能够提供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的一种设施。人工浮岛将植物,微生物固定浮岛材料中,通过植物根部来吸收水中污染物,进而使污染物脱离水体。人工浮岛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便于维修,近年来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而且人工浮岛具有保护河岸,消除水波,改善景观等功能。人工浮岛技术是利用自然净化功能新型的处理设施,选择植物,微生物种类更加灵活,更加贴切实际,对水中有机物,氨氮等的吸收降解更具有实操性。
3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3.1优选植物种类
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水体,选择具体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尤其是在植物种类的选取,更能体现出该技术的优越性。不同的植物其生长环境不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比例不同,因此其吸收,降解污染物的种类和能力也不同。在植物选取的时候既要保证其能够良好的生长,又能实现水体净化的功能。水生态修复方案设计时,选取的植物不单单只是一种,而是多种植物需要相互配合,既保证了水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又能增添景观效应。成都白马湖采用高耐污的水植物为初期物种,进行水质净化,然后在增添沉水植物,等到人工湖生态系统稳定后,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能达到60%的覆盖率,而且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形成了优美的水下景观。在徐州小沿河水源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中,水生植物采取了湿生—挺水—沉水植物滨岸带,沉水植物主要选取了伊乐藻,刺苦草,龙须眼子菜,水毛茛,轮叶黑藻,狐尾藻在河道两侧较低的区域。挺水植物选取了再力花,水葱,茭草和黑三棱在河道两侧比沉水植物更高的一级区域。而湿身植物选取了千屈菜,西伯利亚鸢尾,黄菖蒲等在河道两个最高的区域。植物层次分明,实现了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作用,也体现出植物改善环境的作用。
3.2河流形态的多样性
及生物群落多样性
不同的河流具有自身不同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需要长时间的维护和修复才能达到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在修复期间需要遵循原有河流的自然生态。在自然状态下,河流会呈现出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保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能够避免河床和河岸土质的硬化。既要在河流的横线上保证蜿蜒性,在横向上还需要保证河槽和护堤的复合断面形态。要充分利用河流原有的石头,天然水生植物,岸边树木等保证河道形态的多样性。
河流形态有着多样性,其水环境也需要保证生态多样性。水环境中有着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损坏,也破坏了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净化功能。对于破坏的水生态环境,需要重新构建水生植物-微生物-藻类-水生动物的相互关系。首先把种植水生植物,创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再进行投放鱼类,虾类,河蚌等动物,使其逐渐恢复原有水环境生态系统,进而达到水体净化的作用。
3.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水生态修复技术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对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原有地形和环境的不同,一些人工湿地完全是经过人工改造的,一些是利用原有地形进行布置而形成的。人工湿地将小岛,石头,植物等人工景观进行组合,构建出了非常优美的景观,在进行水体净化的过程中也达到了美化环境的效果。清潩河水体修复采用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由三级潜流湿地组成,分别是一级水平潜流湿地,二级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湿地植物充分考虑了植物品种的耐污性,净化效果,抗逆性及观赏性,并通过植物品种间的搭配,使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呈现独特优美湿地景观。水生动物的放养充分考虑水生动物物种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水生动物包括鱼类,底栖动物,虾类及滤食性浮游动物放养种类及数量。通过植物,动物的科学搭配,也为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实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不仅实现了良好生态效益,而且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结语
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治理河道水体污染,首先能够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还能够促进水生态系统逐渐的恢复,同时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在不断的水体修复过程中提高了水体自身的降解功能,保证了水环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
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推送文章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
“样板河道”建设为水生态修复“锦上添花”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精选
十二种常见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河南嵩县:修复水生态,打造“聚宝盆”
城市生态修复专业交流论坛
新技术赋能生态治理
花卉植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docx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实验技术
网址: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146.html
上一篇: 湖北来凤: 科技助力凤头姜 贫困 |
下一篇: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实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