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质”地有“生” ——乌鲁木齐中心南疆盐渍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规模初具释放生态“红利”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质”地有“生” ——乌鲁木齐中心南疆盐渍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规模初具释放生态“红利”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我们这个‘皇硒菜’,可以生吃、凉拌、炒鸡蛋、包饺子,非常亚克西……”仲夏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棉农阿迪力•哈合提夫妇正操着浓郁的“疆普”,在自家盐碱地头利用短视屏直播带货。虽然直播技巧略显生疏,但他们手中的“碱地珍品”却引来不少网友围观。“除了发往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疆内的大城市外,北广深江浙沪也常有订单。”棉农阿迪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棉农口中的“皇硒菜”学名盐地碱蓬,幼苗可做菜,种子可榨油,营养丰富,口感适宜,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最早将“皇硒菜”大规模引进该团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而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良修复该团的盐渍化土壤。2019年,乌鲁木齐中心“南疆地区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进驻该团,率先在塔里木盆地实施盐渍土改良应用示范工程。2020年,项目组以高盐碱水灌溉盐碱地,成功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等16种盐生植物。2021年初,乌鲁木齐中心与三十三团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惠农联商、助民资政、科研攻关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汇聚修复治理保护合力,共谋共建共享生态红利,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惠农——将盐碱地修复利用,量产创收

三十三团地处天山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河下游长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淡水资源稀缺,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里三代军垦人以种棉、香梨为生,默默保护着这条塔里木河“绿色长廊”。

2020年,乌鲁木齐中心盐渍化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以任务为牵引,实施“盐土咸灌”,成功在盐碱地上种出盐生植物。实验发现,这些植物对盐碱土壤起到积极的修复作用,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度,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而且成本低、来源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种植盐生植物不占用现有耕地,节约农业灌溉淡水,还能防风固沙,同时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可观,能为当地群众直接创收,这让南疆塔里木盆地深处又燃起了复垦复绿的希望。

盐碱地竟能出“宝贝”?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2021年,三十三团政府加大对项目组的支持力度,无偿提供500亩盐碱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乌鲁木齐中心共同建设“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项目组扩大盐生植物种植规模,从新疆盐生植物数据库中优选了32个物种进行种植,进一步筛选出耐盐碱、聚盐分、生长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提高生态修复产品的多样性。

当地百姓看到了“宝贝”,主动要求尝试种植盐地碱蓬。项目组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并手把手教技术,服务到田间地头。三月种、四月出、五月长、六月摘、七月采、八月收。盐地碱蓬周期短、见效快,并且种植周期与棉花、香梨等不冲突,不仅增加了当地可利用耕地,还提高了棉农、果农们额外创收的积极性。今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专程来到500亩示范园区参观调研,并邀请项目组将这一技术带到1200多公里外的南疆喀什莎车县,乌鲁木齐中心派出技术骨干,实地指导种植盐地碱蓬20亩,莎车县百姓自发扩大种植规模,看到了量产增收的新路径。

联商——将“皇硒菜”推向餐桌,带进直播

研究发现,盐地碱蓬的茎叶和种籽营养成分完整齐全,除富含脂肪、蛋白质外,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也很丰富,尤其是硒含量比一般食物高出10倍左右。此外,盐地碱蓬成熟收割后,可做青贮饲料,深加工可以提取植物盐,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如何把它带出沙漠、走向市场,真正实现种、采、加工产业链闭合,最大限度发挥盐碱植物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当地政府和百姓最关注的。

政府有需要,群众有热情,项目组就义无反顾。为了更好地让当地百姓通过种植盐碱植物创收,项目组积极与三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接协调,通过政府牵线,顺利与当地农业合作社达成协议。5月中旬以来,项目组从500亩示范园区内精选10亩盐地碱蓬,每日采摘新鲜茎叶,经过简单包装后交给农业合作社,由他们负责向当地免费推广。餐厅、旅馆、蔬菜店,社区、连队、居民楼,甚至国道边的服务区,只要有需求的地方,项目组就把新鲜的盐地碱蓬免费让百姓品尝,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提升知名度。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盐地碱蓬就积攒了不少口碑,甚至名声远扬,传到了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大城市。

群众的好口碑,就是工作的动力。看到了盐地碱蓬的前景,三十三团“绿水青山农业合作社”主动邀请乌鲁木齐中心以技术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注册“皇硒菜商标,强化三十三团原产地专利保护,努力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使其成为新疆兵团农产品中的佼佼者。

项目负责人蒋磊介绍,“当前正值盐地碱蓬生长中期,茎叶嫩绿,与适合大面积采摘,平均下来亩产可达300公斤,净利润2000元”。现在,每天都能看到项目组人员和合作社社员忙碌在示范园区内,经过人工采摘、包装检疫、冷藏运输,不到12小时,“皇硒菜”就能出现在大城市的餐桌上。此外,项目组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当地百姓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网络直销,日销量达可上百公斤。

科研一一瞄准卤虫培育,助力鱼虾养殖业

“皇硒菜”的成功,让乌鲁木齐中心更加坚定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生态、助力经济的信心。年初以来,项目组一边种好盐生植物的同时,还把目光瞄准了盐生卤虫一一丰年虫。卤虫属于节肢动物,是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受到水产养殖业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乌鲁木齐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荒漠藻类培养及卤水养殖在南疆生态脆弱区应用示范”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利用半年时间,在500亩示范园区的每条人工排碱沟共计约150平方米的空间里养殖卤虫及藻类。为了能让卤虫顺利在三十三团的盐碱水中安家,项目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负责该实验的项目组成员崔丽洋,每天要在8平方米的人工养殖实验池观察守望10个小时以上,从他案头堆叠的厚厚的实验记录表,就能看出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据他介绍,卤虫卵为其休眠卵,需经过外界刺激后才会活化,再孵化成无节幼虫,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子是盐度和温度。项目组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咸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当地盐碱水卤虫养殖新方法。

“4月11日,取自配海盐水与当地盐碱水各50升,控制水温20摄氏度。24小时后,自配海盐水孵化率为90%,但活性较低,通常在水底缓慢游动;受矿化度影响,72小时后,当地盐碱水孵化率为90%,活性较高,多在水面游动。”崔丽洋的实验日记本上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

幼虫孵化后,项目组要每日监测矿化度及水温变化,上下幅度不超过0.5%,每日投喂项目组培植的成熟小球藻2-3次。一周后,幼虫生长至2-3毫米,出现第一次蜕皮现象,持续时长5-12小时不等。20天后,生长至0.5-0.8毫米,开始第一次交配产卵……这些细微的观察,让项目组获得了该地区盐碱水成功养殖卤虫的宝贵经验资料。

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卤虫的休眠卵、无节幼体以及成虫,可直接投放到鱼、虾、蟹幼体的培养池中,作为开口饵料。“根据实验效果来看,预期卤虫养殖每亩可产成虫10T5千克,干虫卵2-3千克,经济价值可达8000-10000元,不仅实现当地农排碱水的开发利用,也能助力当地渔业养殖产业增收增产。”崔丽洋自豪地说。

据悉,乌鲁木齐中心将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合作,力争在年底前筛选出适宜塔里木河下游盐碱地改良应用的成熟藻类1种,建立盐渍化藻类修复示范田1处,培养塔里木河下游原生盐渍化藻类2种,建立卤虫养殖示范样地1处,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塔里木河下游卤虫养殖技术手册。

资政——打造科普基地,丰富乡村旅游业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年初,乌鲁木齐中心与三十三团政府签约时,双方就“走生态之路,兴乡村旅游,助乡村振兴”达成一致意见。

3月初,项目组一出队到达三十三团,该团就派出相关部门,与项目组对接规划生态旅游事宜。经过双方多次实地踏勘、征求意见、交流讨论,最终确定了以500亩“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为依托,建立“沙漠农业科普基地”进而共同推进申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目标。为了积极响应政府规划,项目组第一时间将2年来的地质调查数据无偿贡献出来。3月下旬,项目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结合土地利用,将编制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功能分区图无偿提供给三十三团政府,为政府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4月初,项目组结合立项以来对塔里木灌区中部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包气带岩性结构以及盐渍化的发育程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的诱发因素及主控因子,从而为三十三团建立了典型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害预警模型。5月初,项目组采用层次分析一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模型,编制了三十三团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为政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基本摸清了三十三团自然资源家底,并通过盐生植物筛选,建立了集植物多样性科普和生态修复体验的盐生植物园和观测基地。”项目组负责人蒋磊说。

据悉,三十三团现有葫芦岛、清水湾、阿拉峡海子等旅游景区及千年胡杨、军垦记忆红色等旅游景点。“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乌鲁木齐中心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积极打造国家级乌鲁克沙漠公园,大力发展沙漠经济、盐碱经济,让广大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修复治理带来的红利。”三十三团政委杨淼森介绍说。仲夏时节,置身南疆腹地的三十三团,站在高处眺望,远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袤荒凉、全景是塔里木河蜿蜒抚慰的绿洲,中景是棉田油绿与碱地苍白的撞色,近景是一垄垄“皇硒菜”遍布在沙漠盐碱地的田园嫩绿,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不辉映着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知识

攻关 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新疆盐碱地治理状况调查
浙江三门综合施策,推动生态化养殖、治理及修复
【开局十四五看内蒙古】兴安盟:绿色本底释放生态红利 各族群众共织团结之花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河南嵩县:修复水生态,打造“聚宝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疮疤开出“生态之花” ——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平区分局全力推进 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
厚植大美襄阳生态底色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又见长江“腰肢”舞翩跹 长江流域湖北段生态修复见闻
久别重逢的生态之美
数载“点绿成金” 今朝“生态富民”

网址: “质”地有“生” ——乌鲁木齐中心南疆盐渍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规模初具释放生态“红利”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2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矿山修复技术魅力几何?
下一篇: 广州荔湾湖投入食藻虫进行水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