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精选5篇)
1 生态园林景观工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1.1 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能耗
打造节能型的景观工程,首先必须控制电耗,因为电能是景观园林运用的主要能源,而以煤炭为主的电能应用,能耗越高,CO2排放量就越高。电能消耗的同时,气温随之升高,所以,生态园林建设必须首要考虑节能技术,包括低养护成本材料、低碳型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的应用及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1.2 注重自然元素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将自然线条和色彩,如江流形态、建筑层次、植物色彩等与景观工程建设相融合,在入口处打造特色亮点吸引商户和游客。注重景观建设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并以自然景观带为主要视轴,注意色彩配合,呼应沿轴美景,打造随意但又特别的生态景观景致。
1.3 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在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景观内部本身的生态秩序,强调人对自然的感知与认识,即将自然元素融入材料应用中,使人们在宽阔的视野中感知多元意象,建成一个组织与协调共生,同化与异化并存的新陈代谢系统,以迎合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越来越高的艺术化感知需要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功能需求。
2 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
2.1 各种低碳材料的应用
低碳环保材料具有低耗节约的特性,常见的生态景观材料有以下3个特点:可减少、可再利用、可再生。如屋顶排水格中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排水格就更为环保。再如,比起不透水的硬质铺装材料,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植草格、透水砖、陶砖等能透水的材质,就比混凝土更为环保。比起传统的景观材料,在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中选用这些环保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成本也更为低廉。
2.2 节能技术的应用
2.2.1 屋面设计。
倡导绿色建筑。采用PP排水片材和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和渗槽、渗坑等多种方式,将屋面雨水收集到过滤池,雨水收集后用于屋面的景观植物浇灌。此外,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围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墙面种植绿化带,形成绝佳围合感,既降低风力,又可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增加绿化面积。植物绿化的缺点是植物根系发达,容易穿越屋面,破坏防水层,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建成高观赏性、低维护率的屋面景观带。
2.2.2 池塘水体活化。
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1]。活动的水体是保证整个园林生机的必要元素,又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建立池塘水体活化系统,使整个园林的水体流动起来,打造出自然的城市湿地。本系统的原理是池水经过沉淀进入调节池,经泵压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该装置通过微生物净化技术,经脱磷脱氮处理后自流到大水塘。该活化系统解决了死水变污水的难题,既节约了耗能又补充了地下水,保证了生态园林的生机盎然。
2.2.3 植物规划设计。
将植物的生长布局纳入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使用雨水花园与植被设计的建设理念,大量运用本土植物,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观赏性较高,并且与景观相互辉映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和观赏功能。一般垂柳种植在水体周边,而像鸢尾这样的水生植物大量种植在湿地,形成景观与水面的共鸣。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动物的栖息地,创造项目的生物多样性[2]。
2.3 强化园林的生态感知力量
在园林建设中强化生态感知力量,即强调自然风、太阳能、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在整个园林新陈代谢系统中的应用。如利用空气流动制造小气候,在座椅、凉亭、廊架等景观元素中加强对空气的引导,依据季节变化引入有利风向,通过园林要素的恰当布局,设计出合适的景观空间。也可通过园林植物配置调节太阳辐射,如通过茂盛的树冠阻挡并吸收太阳辐射热能,降低温度。加强水在园林设计中的特色应用,塑造水景,调节环境气候,将水的循环利用和造园手法相结合,实现节能用水的“自然化”。
3 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需要景观师处理好精品园林与低碳园林、当前与长远、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性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精心的技术和设计。在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的大背景下,建设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园林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Carol Reed.解读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提升城市水质[M].上海:国际新景观出版社,2008
中小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的时候,应该对自然地貌进行充分的了利用,在建设园林城市的同时,也对城市特色和文化进行展示。综上所述,中小城市建设有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时,依托外围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系统的结构布局,以山水、道路为轴线建设生态廊道,以公园、广场、游园为结点建设城市生态系统。中小城市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建设城市生态绿色环境,在园林规划中要重点把握“绿”、“蓝”两种基本色调,这是城市园林系统的关键。绿就是绿色网络,形成以自然地貌为依托的结合点;蓝就是蓝色水系,以城市的自然水系为基础,组成蓝色体系。园林规划设计要对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背景研究,从基质着手,跨区域实现生态环境的联动性。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布局,使得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想郊区发展。以山水、道路为轴线的生态廊道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生态网络,绿廊的规划建设应该河道、山势为主廊道,顺应风向。
生物信息系统在城市园林建设前建立,对本土植物资源要加强保护,发展园林的生态多样性要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上述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立城市园林生物信息系统。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a,从本地物种资源的调查入手,建立本地物种资源档案,对本地物种资源进行分类、分析、评估;b.对本地树种、外来树种、野生树种进行调查,建立城市园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的基础就是建立建立城市园林生物信息系统。
②加强本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适应本地环境长期留存的本地植物反映了本地植被的历史,也是植物就地保护的内容之一。在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建设中,对本地植物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而且在生态学上对本地植物资源进行了保护。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培育优良品种。一些城市地处中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应该将这种资源优势应用到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中,加大力度对野生物种的驯化,充分利用物种优势。
③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配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生态过程多样性。虽然城市的气候条件与当地的气候有些不同,但是仍然具有地域特色。在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结构特点,遵循‘生态位”原则,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组成接近自然的群落结构。所以对本土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群结构、种间关系等规律进行探索,不仅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可以为城市园林建设服务,使城市园林生态展现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④发展立体园林城市。群落稳定性直接受到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物种越丰富,种群结构就越复杂,群落就越稳定。调差显示,现如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配置都相对简单,所以,要增加园林建设的.物种丰富度和景观层次。在建设用地紧张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立体绿化。未来城市绿化途径之一的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可以将城市园林建设扩展到三维方向。
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 “低碳、生态、环保”的词汇无疑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 时时刻刻在各式媒体中频繁出现。2009年12月, 世界气象组织在哥本哈根公布报告:最近10年从1850年有准确气象记录以来是全球最热的10年。2009年已成为历史排名第5的最热年份。大气中CO2含量升至390×10-6, 离理想值350×10-6已越来越远。“低碳、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身作为一名创造环境的景观设计师, 更应责无旁贷的在设计中的各个阶段, 与各专业设计师的通力合作, 将先进的、已知的、成熟的环保技术运用到所参与的设计中。
案例项目位于浙江宁波市和义大道沿江段, 是宁波市“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核心项目, 规划中的和义大道总体定位为低碳、生态的集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休闲商业、人文历史、滨江景观于一体的高档国际滨江商务休闲区。地块拥有天然优美的沿江景观面, 而且还是元代和义门瓮城遗址所在和郑和下西洋的水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 因此地块本身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同时也对设计提出了在保证生态、低碳、自然造景的同时必须传承历史文化的要求。
2 总体方案设计分析
2.1 建筑设计概念
采用自然、生态的流线形体, 向江面层层递进, 尽量打开商业入口形成吸引人们进入的广场, 并连接东北侧沿江绿带形成主要视轴, 建筑在形体上呼应沿江美景。沿江加入小尺度的独立形体建筑, 在连续的沿江景观面上形成别致商业空间。
2.2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拥有绝好的观江视线, 因此建议散落的独立单体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一层高度, 并充分利用屋顶及建筑外形配合生态水景景观, 使观江景面最大化, 形成水江一体的景观效果。
利用建筑沿江面层层递进的设计, 将沿江绿化带引入建筑并延续至每个建筑屋顶, 使建筑与绿化带自然融为一体。
利用建筑天然弧面结合景观溪流水景设计, 将屋面排水功能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 并巧妙的与各种景观功能相结合, 创造低碳、生态、环保且有趣的滨水商业氛围。
3 景观生态技术的运用
3.1 大雨收集过滤池
下大雨时, 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 流到两侧雨水口, 再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 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因此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 使雨水先汇集其中, 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 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应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 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 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1]。
由于建筑沿江面至滨江驳岸地形自然形成坡度, 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将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 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 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 雨水和从此处汇入池内, 达到过滤沉淀的设计目的, 在池内设计比土壤标高高出5cm的雨水口, 当下大雨时, 雨水下渗达饱和后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图1) 。
3.2 雨水收集花园
基地南面为沿江绿化带, 设计概念是将其打造成为主题性的商业滨江后花园。其中绿地部分主要为雨水自然下渗为主, 用绿地涵养水源, 减少绿化灌溉。因此, 尽量采用下凹式绿地或通过绿地自然坡度将屋面雨水及绿地雨水导入景观水系或引入进行雨水利用的设施。
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 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的绿地内也设计了一定数量的雨水口, 雨水口高于绿地5cm, 只要超越设计标准的雨水才能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绿地可进行细致的地形设计, 通过减缓地面坡度, 增加起伏形成洼地或景观水系等方式来增强渗水能力。为配合这一设计, 洼地、水系部分设计了一些禾本科植物, 并与周边已建沿江景观带相呼应相联系。
使用雨水花园与植被的设计成本并不会很高, 只是利用土方设计调整高程, 种植一些植物, 以便雨水经过滤后渗入地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区。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动物的栖息地, 创造项目的生物多样性[2] (图2) 。
3.3 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 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 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 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 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 破坏防水层, 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 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3.3.1 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 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 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 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 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3.3.2 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 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 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 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 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 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 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 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 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 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 低维护, 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 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 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 蛭石10%~40%, 砂土10%~20%。
3.3.3 阻根层的运用
关于阻根层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时铺设, 还是在绿化施工时铺设, 甚至是否有必要铺设, 意见有所分歧。特别是对浅土壤的屋顶绿化, 植物根部的 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长, 有人认为可以不铺设阻根层。但是, 对有些现有建筑物的防水层是否有损伤或老化, 情况并不清楚。阻根层所应该起的作用是不让植物根部直接接触防水层。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些建筑物上进行绿化, 应该在进行绿化施工时铺设阻根层, 而且根层的接缝处也不要让植物的根部进入防水层。
3.3.4 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 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 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 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 还要考虑人的载重, 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 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3.3.5 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 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 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 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3.3.6 屋顶雨水收集
屋顶雨水收集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 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宜利用非传统水源, 达到标准一般项时,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 达到优选项时,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3类: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3种水源中, 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途 (用量) 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本项目的屋面雨水收集后将用于屋面的景观植物浇灌用 (图3) 。
3.4 LED绿色光源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力能源紧缺的威胁在全球日益蔓延, 而“绿色照明”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项目尽可能多的采用可持续的太阳能或LED光源照明, 光源的主体颜色为暖黄色调, 给人们带来温馨和安全感。
3.5 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巧妙的景观设计能加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认识能力, 能进一步地让人们体会到环境中的不同问题。运用设计传达自然世界的状态, 也是一种放宽人们视野的办法 (例如:使用同种形态但不同材料的景观小品让人感知不同材料的质感、温度;或者在渗水材料的路面上印上飘落树叶的形态让人感知季节变化的印记等) , 让人们认识到那些难以觉察到但很有意义的多元功能的元素。此次设计在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小品雕塑上添加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据, 以达到教育及生态知识普及的作用。
3.6 生态景观材料
生态景观材料分为以下3个特质:re-duce, re-use, re-cycle (可减少, 可再利用, 可再生) 。只要满足上述可视为生态材料。如屋顶排水格分PVC和HDPE2种, 价格相差不大, 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排水格就更环保些;硬质铺装能透水的材质当然也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环保, 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 (crash rock) 、生态砂、植草格、透水砖、陶土砖;钢比混凝土相对环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环保, 因为竹是速生植物, 3~4年即可成材, 而木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透水沥青不会比沥青更贵, 只是配比的不同而且是公开的;塑胶实际是透水材料且内部能有组织排水, 所以下面的基础最好选用透水混凝土, 如果因为造价问题不能选用, 那只有在混凝土上每50cm见方设置排水口穿过混凝土以防止因为排水找坡不到位塑胶长期泡水而严重简短寿命。
4 结语
如何将一个项目设计成为既美观又生态景观项目, 需要景观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生态技术和精心设计。比如绿色屋面, 在建筑设计初期与建筑设计师沟通, 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 可以设计成参与性或纯观赏性的空中花园;接着是增加更多的可透水地面:场地设计中, 将雨水合理管理, 不是让它迅速排往市政管道, 而是将雨水引导到绿化中, 并将雨水井布置在其中, 这样很多井盖就自动隐形了;硬质地面中可以运用更多经济而美观的透水地面;如果场地允许, 可以尽量使用一些新能源, 氢能、风力、潮汐、太阳能、甚至包括拾能等;灯光设计中在满足设计照度要求的情况下, 在重点位置点缀光源, 避免光污染;总之, 设计能使人们对生态技术更为关注, 以至强化人们的生态感知意识, 让人们发现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在一个新的生态变革中, 也是景观设计师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Carol Reed.解读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提升城市水质[M].上海:国际新景观出版社, 2008.
1.1 施工单位与设计人员之间缺乏沟通
施工单位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以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充分领悟设计图纸的意图, 并将设计图纸中的内涵通过施工结果体现出来, 而在生态风景园林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 彼此之间缺乏沟通,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难把握设计师的真正意图, 同时施工人员本身不具备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 无法通过设计图纸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 致使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质量降低, 设计内涵也无法通过施工结果得以体现。
1.2 各施工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 交叉作业的情况较为普遍, 各部门之间的施工进程不一, 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则生态风景园林在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衔接性就会变得较为混乱, 影响施工的效率、工期和质量。
1.3 施工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及领悟能力参差不齐, 在施工的过程中, 不能尽快的掌握施工技术, 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 将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1]。
1.4 施工后期的养护工作存在问题
在生态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施工的质量, 将设计理念通过施工体现出来, 同时还要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 保证生态风景园林的整体美观, 在生态风景园林中, 植物的绿化工程占了较大的施工比例, 大部分植物是通过后期移植到生态风景园林中的, 为了保证这些植物可以健康生长, 就应做好后期的保护工作, 而部分生态园林建设者和施工者, 并不注重植物后期的养护工作, 致使植物移植后因营养不良而无法健康生长, 影响其整体美观性, 降低生态风景园林的实际作用。
1.5 植物运输过程中的问题
生态风景园林所采用的植物, 基本是从外界运输过来的, 在运输的过程中, 其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 很有可能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 影响其移植后的生长, 同时在运输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生植物丢失的现象, 加大施工成本。
2 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措施
2.1 妥善选择植物
由于生态风景园林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绿色植物, 而园林当中的植物多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 因此在设计时要对所选择的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细致地分析, 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移植, 以免植物移植后因无法适应园林环境造成营养不良或无法生长, 导致生态园林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选择植物时, 应做好充分地调研, 保证植物移植后的存活率和健康, 在移植之后, 应对植物灌输营养液, 及时补充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 以保证生态风景园林的整体美观和其建设的实际意义[2]。
2.2 健全施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体制, 是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的基本条件,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 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对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的监管, 对施工的原料、施工所选择的机器设备、园林所需要的植物等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以保证生态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同时还应将各施工部门的权利责任进行划分, 以免在发生施工问题时, 出现相互推脱的情况, 影响工程进度, 延误工期。
2.3 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园林的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尽量选择学习能力较强、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高的施工人员组建施工团队, 以保证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质量和整体施工进度。
2.4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并对设计图纸的内涵进行充分分析和理解, 在施工时, 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 尽量保证设计内涵可以通过施工结果表达出来。
2.5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对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工序进行合理安排, 可以使整个工程更加顺利地进行, 在进行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时, 应首先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绿植进行移植, 并对土壤进行细致地分析;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 应加强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 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培养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最后应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进而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3]。
2.6 做好后期养护工作
在建设完生态风景园林之后, 应加强植物的养护工作, 这是因为, 在生态风景园林中, 大部分的植物都是通过后期运输移植过来的, 而这些植物在移植后现有的生长环境可能无法满足其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 因此在移植后, 应加强植物的养护工作, 定期对植物进行除草、除害、输营养液, 以保证移植后的植物可以健康生长, 提升其存活率。
2.7 注重土壤问题
土壤是植物生存的一个关键条件, 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应首先对园林内的土壤进行检测, 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 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进行移植, 在进行移植之前, 还应对土壤进行施肥和消毒处理, 以保证生态风景园林中的土壤所含有的养分符合植物生长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土坡位置, 更应加强其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以使土壤中营养成分分布均匀, 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求, 以保证所移植后的植物可以健康生长, 加强生态风景园林的美观性, 使其建设的意义得以充分发挥。
2.8 加强植物的运输管理
生态风景园林中的植物一般是通过后期移植而来的, 那么在植物的运输过程当中, 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 对植物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同时, 在运输的过程当中, 很有可能会发生植物丢失的情况, 因此在植物运输的过程中, 应加强运输管理, 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植物丢失的情况, 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运输时的保养工作, 以免植物经过长期运输后因营养不良而无法存活。
3 结束语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 生态风景园林可以提高城市给人的整体感受, 使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可以更加的亲近自然, 因此在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 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并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来组建施工团队, 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效果, 将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意义更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连芳.探究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J].低碳世界, 2014, (1) :15-16.
[2]王永明, 庞明杰.浅谈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 2015, (7) :270.
近些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的工业发展也在快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以及工业污染的加剧, 不仅使城市的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 同时还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风景园林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贡献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其能够改善环境。它关键是靠植被以及景观等多项要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为群众带来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愉快的活动平台。另处, 优美的风景和生态要素还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开展投资活动, 且能促进所在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2 生态风景园林概述
2.1 生态风景园林
生态风景园林是把生态思想融入到设计的理念之中, 将人以及自然当成是一个综合的生态体系, 并非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 设计的最终目的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
2.2 现代景观设计与生态风景园林的结合
对于景观设计知识来讲, 它是将生态思想当成是关键点。不过也就是因为生态价值的存在, 此时景观设计领域出现了不一样的思想。一种思想是关注对生态步骤的协调。另一种思想是关注对艺术的体现。生态风景园林观念把设计师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风景园林和生态决定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3 目前我国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现状
(1) 在风景园林施工中, 施工单位应该与设计单位进行密切的沟通, 施工单位应该深刻领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将其设计内涵充分的展现出来, 达到一个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施工中, 施工单位却缺乏与设计师的沟通, 在施工中, 无法将设计师的真正意图表现出来, 缺乏生态园林的意念, 对于造景处理和施工材料没有合理的安排, 致使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标准不高。
(2) 在园林施工中, 参建的单位众多, 会出现工种交叉作业, 由此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 沟通好每个环节的进程, 保证工程的施工效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 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 致使出现工序混乱, 衔接不当的情况出现, 不仅影响到工程的工期, 对于工程质量也会有所影响。假如工序安排模糊, 会影响到项目的快慢, 严重的还无法开展工作, 因此, 在活动以前一定要认真地安排工序, 做好组织设计工作。
4 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
4.1 设计与施工相协调
风景园林的施工放样人员必须要先了解作品的内在, 才能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意图。必须加强施工放样技术, 以确保施工放样的准确性。例如在堆叠假山石, 叠石筑假山的理论原则, 把握好假山的意境, 指导施工队施工。中国古典园林假山讲求“三远”, 以达到幽深意境。伴随着文人造园活动的空前高涨, 这些理论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深远的宋代画家郭熙的“三远”说认为: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 谓之高远 (图1)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图2) ;自近山而望远山, 渭之平远 (图3) 。高远, 山体高大主峰突出, 山峰主次分明, 人的视点较低而且离山顶较远时能明显感受到高远的意境。施工方按图施工的假山在气态神韵上往往略显矫揉造作, 在意境营造上缺少韵味, 经常是形粗糙而神不似。设计人员在现场可以根据“三远”的理念对假山做不断的调整, 直到做出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4.2 植物群落的营造技术
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 模拟自然群落模式, 实施群落的生态设计。例如华南地区城市地处南亚热带常绿季风阔叶林带, 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常绿树种为主。对植物群落进行科学的生态设计, 可以从鼎湖山自然群落类型中得到借鉴。以阔叶常绿林景观为主, 并创造一些雨林景观, 更充分地体现出热带风光。充分运用热带亚热带常见的茎花植物、木质大藤本、棕桐科及竹类植物、蕨类植物和板根状植物, 营造附生植物景观和大榕树独木成林的景观, 组成多层次的人工群落。
4.3 草坪建造的施工技术
(1) 选择优良的草种是建造优质草坪最根本的条件。一般用于园林绿地的草坪植物, 根据对温度的不同要求, 可分为冷型草坪和暖型草坪两大类。冷型草坪即北方草坪, 如甸旬剪股疑、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等, 其特点是耐寒性强, 叶色嫩绿。暖型草坪如结缕草、狗牙根、马尼拉等, 其特点是甸甸性强, 夏季色碧绿。 (2) 需要建造优质草坪, 首先要土地平整, 为便于排水, 防止积水, 建造较大面积的草坪, 一般要求中心区域比周围稍高些, 形成良好的自然排水度, 排水度控制在3~5度, 直到草坪边缘。同时在地下应开挖宽度为30~50cm的暗排水渠, 暗渠间距一般为20m, 使地下形成良好的排水网络。然后做好浇水抗旱、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后期工作。
4.4 灌木种植的施工技术
常绿乔灌木的移栽种植与落叶乔灌木差不多, 但要注意以“深穴浅栽”为宜。在开挖种植穴时, 须将挖掘出的泥土 (地表30cm处的浅层土、地表30cm以下深层土) 分别放置在穴边, 以备土球入穴后, 边覆土边夯实。种植穴的穴径一定要比土球直径大20~30cm, 便于操作;穴的深度则应略浅于土球的厚度。如种植较大规格的常绿树木, 树穴底部的垫土厚度也不同, 一般底土垫20~30cm。挖穴时要注意穴底的平整, 穴的上下口径要一般大, 切忌成锅底状。土球入穴时可在土球下部先垫入少量土, 使树体直立稳定, 然后剪开包装材料, 注意一定要将不易腐烂的材料全部取出, 以免包装物在腐烂过程中发热, 影响树木的生长。树木定位放妥后, 即可覆土, 将挖穴时挖出的表土, 边填入边捣实, 至所覆土略低于地面时, 即停止覆土。随后浇水, 待土球沉降至与地面持平时, 在树穴周围作个小围垄, 使其形成一个灌水堰。第二天再往堰内浇水, 直至浇透为止。然后将土耙平, 并使其成为馒头形。
4.5 大树移植的施工技术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裸根移植适用于移植容易成活的落叶乔木。时间选择落叶后到萌芽前的休眠期。一般在距树干50~60cm的半径外开沟挖掘。遇到粗根要用手锯锯断。在基颈部位留一定量的“护心土”, 将腐烂根、裂根剪除削平。然后取稀泥浆加入杀菌剂、生根液均匀混合后涂、粘根部, 再用薄膜或草绳包好待运。要求随起、随运、随栽植。 (2) 土球移植依据土壤质地、粘性, 以及大树移植成活难易程度确定土球直径, 一般为树胸径的4~6倍。挖掘时以主干为中心, 大于土球3~5cm画圆圈, 顺着圆圈往下挖, 沟宽60~80cm。细根用利刀切断, 粗根用手锯切断, 忌用铁锹、钢棒等硬性工具, 以防土球松散。挖到土球1/2深度时逐渐往主根内收缩;挖到土球的2/3深度时, 在下部修成小平底, 使整个土球呈倒圆台体状。土球的胸围圈是承受重量的压力点, 采用“扎胸箍”法可保护土球不散开、脱落。即边绕边扎草绳8~10圈, 使绳与土球充分接触或使草绳略嵌入土球。然后将草绳的一端系在树干, 另一端从土球上往下重复绕过土球底部, 草绳间隔8~10cm形成交叉扎缠。最后用拴在土球上的草绳交叉捆紧土球底部。
4.6 苗木选择的质量标准
由于没有明确的苗木质量等级标准的约束, 苗木经销商为减少运输量, 往往将树冠、根系都相应缩小, 造成恢复生长缓慢, 后期的养护管理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故需要合理的苗木选择评价标准: (1) 落叶类苗木质量要求生长健壮, 树形骨架良好, 没有病虫害或机械损伤。根系大小适中, 不劈不裂, 落叶苗木可裸根挖掘, 根系直径为苗木地径的10~15倍。珍贵及早春开花类苗木需带土球, 所带土球应与苗木规格相适应。 (2) 常绿类苗木, 质量要求树型丰满, 叶色鲜亮, 针叶类顶芽明显, 阔叶类冠丛繁茂, 没有病虫害或机械损伤, 苗木所带土球与规格相适应。
4.7 苗木养护管理技术
(1) 苗木的修剪。风景园林工程对绿化植物的景观效果有比较高的要求, 对园林绿化苗木进行修剪时, 要在确保园林苗木成活率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苗木的树形。比如元宝枫, 它就需要重剪, 其余的苗木植物均可以适当的疏枝, 并且在修剪后有比较大的剪口时, 要在剪口处涂抹多功能的树木保护剂, 避免树木病虫害和流胶发生。同时要及时地摘除苗木植物的花、果, 减少苗木养分的消耗。 (2) 苗木的遮阴每年的6月上旬后就会持续高温, 这时就需要对玉兰和银杏进行遮阴处理, 通常的做法就是用钢管搭设片字架, 在井字架上覆盖适当的遮阴网, 并且遮阴度要控制在50~70%, 确保苗木的叶片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时苗木还应与遮阴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便于空气地流通, 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玉兰和银杏叶片的打蔫现象, 促进玉兰和银杏良好的生长。
5 总结
风景园林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它借助于景观环境、绿地构造、园林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优美的游览、休息和活动平台, 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优美的风景园林工程不但是一个持续的使用过程, 还能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的分析, 虽然在施工技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但是都可以从问题的源头找到解决的方案, 当然解决方案并不是完美的, 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完善。
摘要:风景园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充实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不断进行, 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的显露出来, 所以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当中, 要不断的对施工的手段和技术予以加强, 从而达到行业规范所要求的标准。文中针对我国风景园林施工状态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5) .
[2]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4 (9) .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5篇(全文)
浅谈低碳时代下的屋顶花园设计
学校低碳环保活动总结(5篇)
花境《碳索青城》 绿色低碳理念打造园林新景观
园林生态学 (2)
园林生态学(全套381张课件).pptx
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推动低碳社区建设?
基于“源—汇”景观调控理论的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途径——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水源区保护规划为例
学校低碳环保活动总结8篇
风景园林空间营造9篇(全文)
网址: 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5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594.html
上一篇: 新时代的造园大师——专访绿建生态 |
下一篇: 第十五场园冶讲坛(桂林理工站)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