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我国水稻的分区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南岭以南。Ⅱ.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Ⅲ.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我国西南部。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Ⅵ.西北干旱区单季稻稻作区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青藏高原以北。我国水稻生产概况稻作区代号≥10℃年降雨量(mm)年太阳辐射总量(kj/cm2)年日照时数(h)年积温(℃)天数Ⅰ华南5800-9300260-3651200-2500377-5021500-2600Ⅱ华中4500-6500210-260800-2000209-4821200-2300Ⅲ西南2900-8000180-260800-1400293-4611200-2600Ⅳ华北4000-5000170-210580-1000461-5652000-3000Ⅴ东北2000-3700110-200350-1100419-6112200-3100Ⅵ西北2000-4250110-250170-210580-1000461-565中国稻作区自然条件我市水稻生产情况
总计两万亩左右两种特点两个品牌水稻的发育特性理论
1.水稻品种的“三性”
(1)感光性:在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内,短日照可使生育期缩短,长日照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水稻感光特点日长<8h:出穗反而延迟;日长<4h:会引起生长停止;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的日长大致都在:11-17h诱导感光性品种形成幼穗的日长一般为:12-14h9-12h:促进出穗最显著,其中迟熟的感光性品种,促进出穗的日长都较短。在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感温性。(3)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仍需经一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转入生殖生长,这个最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短日高温影响。可变(消)营养生长期:在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2)感温性:2.在引种方面的应用
(1)纬度海拔相近,东西方向相互引种:因日长和温度条件相近,易于成功。(2)北种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短,温度提高,品种的生育期缩短,通常减产。(3)南种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长,温度降低,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只要种植制度允许,能安全齐穗,通常增产。(4)高海拔引至低海拔:生育期缩短,与北种南引相似。(5)低海拔引至高海拔:生育期延长,与南种北引相似。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为止。
在水稻生育过程中,包括两个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性质互异的生长发育时期,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一般以稻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一)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1)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至3叶期。(2)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这段时间称返青期。(3)分蘖期:从4叶长出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节为止。返青后分蘖不断发生,到开始拔节时,分蘖数达到高峰。杂交水稻由于稀播,通常在秧田即开始分蘖。
1.营养生长期:(二)水稻的器官建成
1.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
包括稻穗的分化形成和开花结实,分长穗期和结实期。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实际上从稻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结实期:从出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又可分为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2.生殖生长期(2)稻种的萌发能力
休眠状态:大部分籼稻无明显休眠期;部分粳稻如早粳有不太长的休眠期,约为1-4周。结实期间温度低,种谷的休眠期长,反之则短。成熟度:成熟度高,发芽率高。开花后的第7天,胚的分化基本完成,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开花后的14天,发芽率明显提高。至蜡熟期就具备完全的发芽能力。贮藏条件:含水率籼稻<13%、粳稻<14%,贮藏至次年发芽率和发芽势正常;贮藏2-3年,发芽率>50-60%。时间:安全含水率以下,存放在玻璃干燥器中,3年仍有很高的发芽率。3-4℃,含水率8-9%,保存10-15年。(3)稻种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发芽三要素)1)足够的水分吸水量为本身风干重的25%开始萌发,40%正常发芽。2)适宜的温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粳)-12℃(籼),最适生长温度为28-36℃,最高温度为40℃。3)充足的氧气稻种萌发和幼苗生长,还要有充足的氧气。(4)幼苗的生长1)现青发芽的种子播种后,地上部首先长出白色、圆筒状的芽鞘,接着从芽鞘中长出只有叶鞘而无叶片的不完全叶,因其含有叶绿素,所以秧苗呈现绿色,称为现青。2)出叶现青后,依次长出第一、第二、第三……完全叶,当第四完全叶抽出时,第一完全叶腋芽就可能长出分蘖。现青时,种子根已下扎入土。3、分蘖的生长(1)概念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第1次分蘖:从主茎上长出的分蘖。第2次分蘖:从第1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分蘖位:分蘖在母茎上所处的叶位。(2)蘖分特性1)分蘖叶位数:凡分蘖叶位数多的品种,分蘖期长,生育期一般也较长。
2)对环境条件敏感:在分蘖叶位数相同的品种间,但对温、光、水、肥等条件敏感的品种,当条件不适宜时,分蘖芽处于休眠状态,分蘖发生率低。3)通常分蘖发生率籼稻>粳稻:籼或粳稻不同品种,也有强弱之分。
4)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有效分蘖:一般以每穗实粒数在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蘖。
4、根
根的组成:水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节根由芽鞘节根、不完全叶节
根和完全叶节根(含浮根)组成。种子根1条,芽鞘节根5条,二者均无通气
组织。不完全叶节根和完全叶节根又称不定根。
6影响水稻根活力的因素
◆土壤的通透性
▲白根有劲:新生根的泌氧能力强,能形成较为宽大的根际氧化
区。这种根呈白色,具有强大的吸肥、吸水能力。
▲黄根保命:当稻根衰老,泌氧能力减弱,或土壤通透性差还原性
强时,根际氧化区的范围便越来越小,终至靠近根表面,把还原层
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氧化铁凝胶状薄膜覆盖在根的表面,使根成
黄褐色。这层铁质胶膜对有毒物质的侵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并且可
通过离子交换使根系吸收养料,但吸收能力己大大减弱。
▲黑根生病:如果土壤还原性太强,还原层中便有大量硫化氢,其
就会与附着在根表的氢氧化铁化合成硫化铁,使根成黑色。
▲灰根要命:当土壤中还原性更强而含铁量又较少时,稻根就会被
硫化氢严重毒害,变成浅灰色而腐烂。
15
◆土壤营养Soilnourishment:苗体内的含氮量大于1%,根原基
才能迅速发育成为新根。
◆土壤温度Soiltemperature: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35℃
生长受阻,加速衰老,<15℃生长活动减弱,<10℃则生长停顿。
◆土壤水分Soilwater:土壤含水量低时发根力强、枝根多、根毛
多、根向地下伸展分布广。
◆绿叶面积Greenleafarea:出叶和发根相差3个节位,第四叶伸
出时,正是第一叶节发根的时候,其所需养料,便是由第四叶所供
应,所以,在穗分化期无论主茎或分蘖,都必须保持4片绿叶和较好
的通风透光条件,才能促进根系发育并保持和提高其活力。
(1)茎的功能:茎有支持、输导和贮藏的功能。基部节间伸长1-2cm时称为拔节期(2)茎的结构:稻茎一般中空呈圆筒形,着生叶的部位是节,上下两节之间为节间。稻茎由节和节间两部分组成。分蘖节或根节:稻茎基部的节间不伸长,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习惯上称它为分蘖节或根节。茎秆: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5.茎的生长稻穗6.穗的发育(1)形态结构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小穗梗小穗
幼穗开始分化时,首先在生长锥基部,剑叶顶叶原基的对面分化出环状突起,即为第一苞原基。第一苞即分化穗颈节,其上部就是穗轴,所以第一苞分化期又称穗颈节分化期,是生殖生长的起点。
(2)稻穗的分化发育稻穗分化时期的检查:①第一苞原基分化到花药形成以前,以全穗发育为对象划分发育时期;②自花粉母细胞发育以后,则以小穗为检查对象。1)第一苞分化期1.生长锥2.叶原基3.剑叶原基4.第一苞原基7.抽穗、开花、授粉与结实
(1)抽穗穗上部颖花的花粉和胚囊成熟后的1-2d,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从穗顶露出到全穗抽出约需5d左右,温度高抽出快,温度低抽出慢。(2)开花与授粉开花:1)抽穗后天数与开花过程:在一般情况下,穗顶端的颖花露出剑叶鞘的当天或露出后1-2d即开始开花,全穗开花过程需5-7d,而第3d前后开花最盛。授粉:开花时颖壳张开,花丝迅速伸长,花药开裂,花粉散向同粒颖花的柱头。
2)温度对开花受精的影响:温度影响最大,温度低于23℃或高于35℃,花药开裂就要受到影响。3)一天中水稻开花的时间:主要受当日温度的制约,气温高开花早盛花期在午前;气温低开花迟,盛花期亦推迟,甚至推迟到午后。温度对开花的影响①乳熟期:在开花后3-7d(晚稻为5-9d),其米粒中充满白色淀粉浆乳。随着时间的推移,浆乳由稀变稠,颖壳外表为绿色。
②蜡熟期(黄熟期):胚乳由乳状变硬,但手压仍可变形,颖壳绿色消退,逐步转为黄色,历时7-11天。
③完熟期:穗轴与谷壳全部变为黄色,米质紧硬,这是收获的适宜时期。④枯熟期:颖壳及枝梗大部分枯死,谷粒易脱落,易断穗、折秆,色泽灰暗。(3)灌浆结实
水稻营养与施肥
(一)水稻营养特性(二)水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确定(三)水稻肥料运筹与施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分析,每生产500kg稻谷,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是:N7.5-9.55kg,P2O54.05-5.10kg,K2O9.15-19.1kg。氮:磷:钾=2:1:2-4。实际水稻吸肥量应高于此值,且随品种、气候、土壤和施肥等的不同而有一定变化。水稻吸收硅的数量很大,生产500kg稻谷,吸收87.5-100kg硅,故高产栽培时,应采取稻草还田,施用秸秆堆肥或硅酸肥,以满足水稻对硅的需要。水稻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品种生育期NP2O5K2O吸收量(mg/株)%吸收量(mg/株)%吸收量(mg/株)%桂朝2号苗期9.81.74.61.48.11.7分蘖期316.255.0108.432.7250.150.5幼穗发育期222.938.7105.249.8191.638.7结实成熟期26.44.653.216.145.19.1汕优2号苗期9.81.85.41.611.32.1分蘖期258.649.090.427.5230.543.1幼穗发育期114.127.3168.851.3277.852.0结实成熟期115.121.964.519.614.52.7水稻各生育时期吸肥情况
水稻的吸肥量有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多的趋势。在稻株体内各部位的分配量也随施入量的不同而不同。若吸入量多,分配不合理,产量也不一定高。水稻除了主要元素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锰、硼、锌、钥、铜等,也应注意供应,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需要。2.水稻吸肥规律
我国当前化肥利用率大致是:氮肥30%-60%,磷肥10%-25%,钾肥40%-70%。
2.施肥时期的确定(1)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促蘖肥效果最好,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再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促花的作用。
(二)水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确定1.水稻的施肥量
(2)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
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期”。钾肥效果优于氮肥。
(3)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水稻在灌浆结实期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养分,这时施“粒肥”有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的作用。
1.底肥“一道清”施肥法
施肥方法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范围黏土、重壤土等保肥力强的稻田。
(三)水稻肥料运筹与施用
2.“前促”施肥法施肥方法①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增穗。②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返青后全部施用。适用范围①生育期短的品种;②施肥水平不高或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慢的稻田;③尤其是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更为适用.
3.“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施肥方法:①注重肥料的早期施用。②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③在施足底肥基础上,前期早攻分蘖肥,促进分蘖确保多穗;④中期晒田控氮,抑制无效分蘖,争取壮秆大穗;⑤后期酌情施穗肥,以达多穗多粒增加粒重的目的。适用范围:①南方一季中稻区;②施肥水平较高、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4.“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施肥方法:①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施肥量,使水稻稳健生长,主要依靠栽培的基本苗成穗,本田期不要求过多分蘖。②中期重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③后期适当补施粒肥,增加结实率和粒重。适用范围:生长期较长的品种、肥料不足和土壤保肥力较差田块。四、稻田水分管理(一)水稻基本需水(二)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三)稻田灌溉与节水要点
1.水稻的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二大主要形式。2.水稻的生态需水水稻的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1)水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水分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3)水分对杂草病虫发生的影响(一)水稻基本需水1.稻田需水量(二)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稻田需水量又称稻田耗水量,常用mm表示。稻田需水量=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稻田渗漏量腾发量=叶面蒸腾+棵间蒸发
2.灌溉定额
单位面积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灌溉定额=整田用水量十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有效降水量整田用水量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种类、整田前土壤含水量以及耕作有关。南方稻区灌溉定额一季中稻为300-420mm,双季稻为600-860mm。北方稻区灌溉定额一般在400-1500mm之间。
(1)返青期:因根系植伤,吸水力弱。灌水深度:晴天5-10cm,阴雨天3-4cm。(2)分蘖期
生产上多采用排水晒田的方法来抑制无效分蘖。(三)稻田灌溉与节水要点1.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及灌溉(3)幼穗发育期稻穗发育过程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临界期。加之晒田复水后稻田渗漏量有所增大,一般此时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0%-40%。此期一般宜采用水层灌溉,淹水深度不宜超过l0cm,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4)抽穗开花期抽穗开花期植株对稻田缺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受旱时,重则出穗、开花困难,轻则影响花粉和柱头的活力,空批率增加。一般要求有水层灌溉。在中稻出穗开花期常遇高温危害的地区,稻田保持水层,可明显减轻高温的影响。(5)灌浆结实期后期断水过早,会影响稻株的吸收和运输,秕粒增加。特别是杂交稻更不能断水过早。此期最适的水分是间隙灌水,使稻田处于渍水与落水相交替的状态。(三)稻田灌溉与节水要点1.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及灌溉浅水栽秧深水返青薄水分蘖适时晒田足水养胎有水抽穗湿润灌浆适时断水2.晒田的作用及技术晒田又名烤田或搁田,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中的一项独特的措施。(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2)晒田技术
(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促进生长中心从蘖向穗的顺序转移,对培育大穗十分有利。调整植株长相,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无效分蘖死亡,使叶和节间变短,秆壁变厚,植株抗倒力增强。高产栽培中,当全田总苗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常采取排水晒田措施,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
(2)晒田技术
晒田常根据气候、土壤、施肥和秧苗长势不同而掌握不同的晒田时期与晒田程度。晒田时期:一般多在水稻对水分不甚敏感的时期进行,以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晒田程度:要视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晒、重晒,以人立不陷脚,叶片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田中稍紧皮,叶色略退淡即可。晒田不宜过头或不足,要灵活掌握。
(一)主要生育时期生理障碍的诊断与防治1.中毒发僵主要症状1.插后落黄不转青;2.老叶先枯死,叶尖干枯,稻丛簇立;3.根深褐色,有黑根和畸形根,白根甚少,软绵无弹性。发病原因1.未腐熟有机肥用量过多,或绿肥翻耕太迟;2.土壤通透性差;3.有机肥分解时,产生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使秧苗生长停止。防治措施1.适时翻耕绿肥,不用未腐熟的有机肥;2.提高翻耕质量,干耕湿沤,配施石灰、石膏,加速分解3.降低地下水位;4.耘田、晒田,增温增氧,消除毒害。2.泡土发僵主要症状1.土壤浮烂,插后秧苗下沉;2.秧苗簇立,返青慢,分蘖迟,形成僵苗;3.叶片发黄,地下拔节,根位上移;4.不发新根,老根变成黄褐色,黑根增多。发病原因1.烂糊田、冷水田、深脚田,土壤通气性差,还原性强,插秧后秧苗深陷,根系生长不良。2.新改水田,表土浮松,栽后秧苗随泥下沉。防治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或开沟引出冷泉水。2.冬耕晒垡,增施磷钾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3.新改水田提早耙耖,土壤沉实后再插秧,或施石膏,加速土粒下沉。3.缺磷发僵主要症状1.生长慢,迟不分蘖,呈簇状。2.叶片直立,叶色暗绿带紫灰色,叶片短,叶鞘长,严重时量纵状卷缩。3.根细长,黄色,少弹性,或根系发黑。发病原因1.土壤有效磷低。2.低温或冷水田,根系吸磷能力弱。3.土壤还原性物质抑制磷素吸收。4.绿肥分解中,磷被生理固定。防治措施1.增施磷肥。2.排水耘田、搁田,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还原性物质使根系增加吸磷量。3.施用石灰、石膏等间接肥料4.缺钾发僵主要症状1.株型矮小,分蘖少。2.叶片有不定形的赤褐色斑点,称为赤枯病,远看似火炼焦。3.根系老化腐朽,后变黑腐烂。4.病株易拔起。5.重病田常和胡麻叶斑病并发。发病原因1.土壤有效钾含量低。2.重氮轻钾,氮钾比例失调,钾氮比越低,病越重。3.中毒发僵和冷害发僵根系生长差,减少钾素吸收,常与之伴随并发。防治措施1.增施早施钾肥。2.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砂田掺泥,泥田掺砂,改良土壤理化性状。3.浅水勤灌,提高地温,增加氧气。4.发病立即排水,增施磷钾肥,中耕,搁田。5.缺锌发僵主要症状1.基叶尖干枯,随后下部叶出现褐色锈斑块。2.出叶慢,心中卷曲、失绿白化,老叶叶脉发脆易折断。3.稻株变矮,迟不分蘖。4.根细短,如与中毒发僵并发,变黑褐色。发病原因1.有效锌含量低。2.土壤pH值偏高,锌的溶解度降低。3.尿素水解增加碳酸根浓度,抑制秧苗对锌的吸收。4.大量施用石灰,锌被碳酸钙颗粒表面固定。防治措施1.增施锌肥。2.缺锌的土壤,氮肥施用氯化铵、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3.磷肥和锌肥配合施用,改善磷、锌平衡,提高对磷、锌的吸收利用。6.冷害发僵
主要症状1.秧苗细长软弱,淡绿带黄,簇立不发。2.叶尖干枯,严重时有不规则斑点,并从叶尖向基部沿边缘枯焦。3.稻根褐色,新根少。4.昼夜温差大时,出现节节白或节节黄。发病原因1.插秧太早,或插秧后遇低温寒潮(日均温<15℃)出现寒冷型发僵。2.丘陵山区冷水田、山荫田的土温和水温低,肥料分解慢,容易引起冷害型发僵。防治措施1.培育壮秧,日均温在15℃以上栽秧。2.返青后浅灌勤搁,增温增氧,促使发根分蘖。3.山垄田开环山沟,冷水田开避水沟,排除泉水冷水,降低地下水位。水稻杂草防除技术(一)直播水稻杂草发生基本情况我区直播稻田主要杂草种类:大约21科、41种,其中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鲤肠、丁香蓼、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15种。不同类型的直播稻田杂草发生情况有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杂草种子的数量及土壤水分、温度等因素。稗草千金子马唐异形莎草鸭舌草萤蔺水莎草陌上菜稻田化学除草策略一封:指播后苗前的土壤封闭处理。这是水稻直播除草最为关键一步。只有抓好第一步,压低杂草基数,才能掌握直播稻防除杂草的主动权。这时应该选择杀草谱宽、土壤封闭效果好的除草剂来控制第一个出草高峰的发生(如丙.苄;丁.恶:丁.异.苄等混剂)二杀:指在水稻3-5叶期,对第1次防除(土壤封闭处理)后仍残存的杂草,同时兼顾防除第二个出草高峰的控制措施。这时应该选择既有茎叶处理效果,又有土壤处理封闭作用的除草剂。如果第一次封闭防除效果好,第二次也可继续选用土壤封闭除草剂,对第二次出草高峰进行封杀(如稻杰、二氯.苄;乙.苄)三补:指在“一封”、“二杀”后田间仍有一些恶性杂草(如千金子等)发生,这时可以采取“挑治”、“补治”的措施来“扫残”。但这时的杂草的草龄往往较大,高效又安全的除草剂的选择压力较大,选择范围也较窄。(如千金、氰氟草酯.精恶唑、禾草灵)水稻常用除草剂简介40%丙.苄可湿粉应用技术作物水直播稻田防除对象稗草、千金子、节节菜、牛毛毡、鸭舌草、矮慈菇、眼子菜、陌上菜、泽泻、异型莎草等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用药时间播种后2-4天(稗草萌芽至立针期施药最佳)商品用量(克/亩)60-80克注意事项1.秧板必须平整,稻谷必须催芽后播种。如果盲谷播种,待秧苗露白时立即施药。2.喷雾处理,喷雾要匀。每亩药量兑水30-45公斤。3.用药后田面要保持湿润,做到沟中有水,秧板不要有积水。42%丁.恶乳油应用技术适用作物旱直播稻田、旱秧田防除对象稗草、千金子、马唐、鲤肠、陌上菜、瓜皮草、眼子菜、异型莎草和碎米莎草等杂草用药时间播种盖籽浇水,落干后用药用药量和用药方法100-120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喷雾注意事项1.要严格盖籽,盖土厚度0.5-0.6厘米2.土壤喷雾处理,喷雾要匀。禁止用弥雾机喷雾。3.苗床只能浇水,不能灌水或滞水用药。4.用药后土表要保持湿润,但不能有积水。5.旱秧田喷药,用药后1小时再盖膜。膜内温度33度以上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50%苄.丁.异丙可湿粉剂应用技术适用作物旱直播(旱播水管)、水直播稻田防除对象稗草、千金子、鲤肠、陌上菜、瓜皮草、眼子菜、异型莎草和碎米莎草等用药时间水稻播种后--稻苗立针商品用量(克/亩)60-80克(水直播)80-100克(旱播水管)用药方法旱直播:播种盖籽,然后上跑马水,落干后即可用药。每亩80-100克。水直播:播种后待种子沉降,秧板积皮无积水时(大概播种后3天左右)用药。每亩60-80克。方法:兑水30-40公斤/亩喷雾。注意事项1.无论旱直播秧田或旱直播稻田,如田面有积水,严禁施药,否则会产生药害。2.药后至秧苗3叶期,保持秧板湿润是确保除草效果的关键。要开好排水沟(兼作人行道),如果干旱可在沟中灌水,灌至平田面,秧板面绝对不能有积水。秧苗三叶期,结合施肥,再建立水层3.未能防除的杂草马唐,在建立水层后会逐渐死亡,对水稻不会造成危害。4.喷雾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32%二氯.苄可湿粉应用技术作物水直播稻田、秧田防除对象稗草、三棱草、眼子菜、节节菜、鸭舌草、矮慈菇、狼把草、四叶萍、萤蔺(水葱)、异型莎草等一年生和部分多年生杂草用药时间秧苗3叶期后施药商品用量(克/亩)35-45克(秧田),40-50克(直播田)注意事项1.秧苗3叶期前施药,易产生药害2.施药前排干田水,每亩用药量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用药后1天灌水3-5厘米,保水5天左右。3.稗草4叶以上要适当增加用药量4.施药时要防止漂移到阔叶作物上。2.5%五氟磺草胺油悬乳剂应用技术作物水直播稻田、秧田防除对象稗草、三棱草、眼子菜、节节菜、鸭舌草、矮慈菇、、萤蔺(水葱)、异型莎草等一年生和部分多年生杂草用药时间水稻出苗后稗草2-3叶期商品用量(毫升/亩)50-60注意事项1.须采取二次稀释法,力求喷雾均匀。2.茎叶喷雾雾滴要细,喷雾要均匀。喷药前田间需先排水后喷药。喷药后24小时进水,需要保水5-6天。3.对千金子无效。如果田中有千金子,可桶混千金10%乳油,喷雾防治。10%精恶禾.氰氟乳油应用技术适用作物水稻田防除对象千金子、双穗雀稗、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用药适期水稻叶龄5叶以上千金子叶龄3-4叶5-6叶7-8叶用药量(毫升/亩)15-2025-3040-45用药方法在水稻5张叶片以上用药。禾本科杂草3-5叶期用药最佳。可根据不同的杂草叶龄选择相应的用药量,兑水20-30公斤/亩均匀喷雾。喷药前先排干水,然后再用药,以便使药液充分接触杂草,保证药效。注意事项要根据水稻叶龄用药。水稻5叶前用药易产生药害。2.施药前要排干水再用药,药后24小时再复水,保水层5-7天有利提高防除效果。3.喷雾要细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禁止用弥雾机喷雾施药。4.勿随意增加用药量,以免产生药害。5.未经试验,不得随薏与杀虫剂混用。水稻常见病虫害虫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病害真菌病害: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细菌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基腐病;病毒病:条纹叶枯病、矮缩病。
水稻虫害防治二化螟纵卷叶螟稻苞虫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等作物。水稻分蘖期受害可造成枯鞘、枯心苗,穗期受害可造成虫伤株、枯孕穗、白穗等,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时减产50%以上。一、形态特征成虫: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褐色,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雌蛾体长12~15毫米,胸部和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腹部纺锤形,背有灰白色鳞毛,末端不生丛毛。雄蛾稍小,体长10~12毫米,胸部和前翅颜色比雌蛾稍淡,呈灰黄褐色;前翅中央有1个灰黑色斑点,下面还有3个灰黑色斑点;腹部瘦小,圆筒形。卵卵块为扁平椭圆形,几十粒至几百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表面覆盖透明的胶质物。卵初产时呈乳白色,至孵化时呈黑褐色幼虫分5龄和预蛹,初孵化时为淡褐色,头为淡黄色,二龄以上幼虫在腹部背面有5条棕色纵线,老熟幼虫呈淡褐色。蛹呈圆筒形,尾端臀棘扁平,有1对刺毛,背面有1对角质小突起,后足与翅芽相齐,初化蛹时,体由乳白色到米黄色,腹部背面尚存5条明显纵纹,以后随着蛹色逐渐变淡,5条纵纹也逐渐隐没。二、为害状二化螟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侧群集为害,造成枯鞘,二龄以后分散转株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白穗。三、防治技术防治枯心病: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站的病虫情报,在卵块孵化始盛期进行调查,当查到丛枯鞘率超过10%时,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虫伤株: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站的病虫情报,在卵盛孵期对齐穗前的稻田用药一次。如果二化螟发生量大,5~7天后再用药一次。可选用的药剂①每亩用20%三唑磷乳油100~120毫升;②每亩选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③每亩用18%杀虫双水剂250~300毫升;④每亩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35克;⑤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10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加水45~50千克喷雾。四、注意事项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已经对杀虫双、杀虫单和三唑磷产生抗药性的地区,要注意选用其它有效药剂。杀虫双、杀虫单对家蚕高毒,锐劲特对蜜蜂、虾、蟹高毒,注意使用安全。防治二化螟时,田间保水3~5厘米3~5天,以保证防治效果。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引起水稻减产,一般可造成损失10%~20%,严重的可超过50%。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为1厘米,体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一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褐色宽带。卵:卵一般单产与叶片背面,粒小。幼虫:一般稻跳间出现大量蛾子约1周后便可见幼虫,刚孵化出的幼虫很小,肉眼不易看见。低龄幼虫体淡黄绿色,高龄幼虫体深绿色至橘红色。
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初淡黄色,渐边黄褐色,后转红棕色,外常包有白色薄茧。二、为害状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为害,以幼虫啃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低龄幼虫常在新展出的嫩叶尖(上部)结成小虫苞或称束叶苞(叶苞下端可见丝状相连),苞中90%以上有活虫。幼虫食叶留下表皮,远见白色。因此,当发生量大时,为害后可见白叶满田。一头幼虫一生可食叶5~10片。幼虫通常有5个龄期,1~3龄幼虫食叶量仅为10%,高龄幼虫取食量大。三、防治技术防治策略: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三片功能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同时注重选用抗(耐)虫品种、肥水管理和保护天敌。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足、追肥稳、后期不贪青)的方法,调控水稻生长。
2、生物防治
稻纵卷叶螟天敌有绒茧蜂、蜘蛛、青蛙、蜻蜓、隐翅虫等。尽量减少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水稻分蘖期,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尽量选用Bt复配剂或其它生物制剂,以保护天敌。3、化学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防治指标为百丛卵量超过150粒或分蘖期25丛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进行防治。如少于15个新虫苞则暂时不需要防治,但需要每隔1天调查一次,以观测其发生情况。
防治药剂可每亩用①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克;②18%杀虫双水剂300毫升;③40%毒死蜱乳油60~70毫升;④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加水50千克喷雾。四、注意事项(1)防治适期一定掌握在新出稻叶片出现新虫苞时,这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最好时期。如果稻纵卷叶螟成虫量大(25丛可见5~10只蛾子),防治适期就要提前到始见蛾后1周(大约是卵开始孵化期)。
(2)杀虫双、杀虫单对家蚕高毒,锐劲特对蜜蜂、虾、蟹高毒,注意使用安全。
(3)防治稻纵卷叶螟时,田间保水3~5厘米3~5天,以保证防治效果。稻飞虱稻飞虱土名火蜢子、厌虫等,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种类很多,但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中、晚稻都能受其为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迅速,造成严重灾害。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损失40%~60%,甚至绝收。一、形态特征成虫: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暗褐色或淡褐色。短翅型成虫翅长不超过腹部,雌虫体肥大。
卵:褐飞虱将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长约0.6~1毫米,常数粒至一二十粒排列成串。
若虫:若虫分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二、为害状主要为害期在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
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倒,叶片青枯;并加重纹枯病、菌核病发生。褐飞虱还能传播某些病毒病。三、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
(1)推广坑、耐虫高产优质品种。
(2)健身栽培: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实行科学的水浆管理,防止禾苗贪青徒长。
(3)保护利用天敌: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自然天敌,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早稻蜘蛛与飞虱数量之比为1∶4~5,单季稻、晚稻蜘蛛与飞虱数量之比为1∶8~9,百丛有飞虱1000~1500头以内时,控制效果较好,一般可不防治。2、化学防治
科学用药:稻田前期尽量少用杀虫剂,特别是三唑磷等杀虫剂。以保护穗期为重点,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做到天敌等自然因子能控制的不用药防治,天敌不能控制为害时用药防治。坚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使用吡虫啉、噻嗪酮类农药防治飞虱。
防治指标:稻期常规稻百丛1000~1500头,杂交稻百丛1500~2000头。
防治适期:抓准在低龄(一、二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
防治药剂与方法: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用50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四、注意事项因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水稻病害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水稻苗期病害(水稻烂秧)不良环境造成:烂种、烂芽、漂秧、黑根等水育秧秧田:绵腐病(绵霉属)旱育秧秧田:立枯病(腐霉属、镰孢属、丝核菌属)低温阴雨、光照不足。2~3叶期胚乳养分将近耗尽,自养异养交替阶段抗逆性弱。防治1、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田质量秧田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秧。整田力求精细,面平、沟深、排灌畅通,上糊下松通气好。2、加强肥水管理播种至出苗期间以通气供氧为主,保持秧田畦面湿润,以利扎根出苗。2~3叶期,秧苗抗寒力最低,以保温防冻为主,浅水勤灌。3叶期后寸水护苗。连续阴雨要及时排水,保持薄水。3、化学防治(1)苗床消毒
旱育秧田:土壤杀菌剂有敌磺钠(敌克松)、恶霉灵、甲霜灵、适乐时等。每平方米用7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2克兑水3公斤,喷洒于浇透水但未播种的床土上,或每平方米用1~2毫升移栽灵加水3公斤效果显著。(2)秧苗期喷药防治播前和发病始期每平方米秧板喷施30%恶霉灵水剂800~1000倍液3公斤,或7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200~600倍液1~2公斤。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农民也称它为“稻热病”、“禾发瘟”、“火烧病”、“吊颈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一、症状稻瘟病是由病原真菌侵染水稻而引起的病害,它在田间表现的症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
苗瘟:在水稻幼苗期发生,一般指三叶期以前,病原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株叶片上(包括秧苗和移栽到大田的水稻叶片),开始时,叶上只能看到像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很快就扩大,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主要有褐点斑、白斑型、慢性型、急性型病斑。田间急性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大发生的预兆。
稻瘟:稻瘟病发生早时形成穗颈瘟,穗颈边褐,全穗变白,与螟虫为害相似。发生迟则形成枝梗、谷粒瘟。
此外,发生在水稻茎节上的稻瘟病称节瘟,发生在叶枕上的称叶枕瘟。谷粒瘟枝梗瘟二、防治技术防治策略:坚持种植优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适时喷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品种选用: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处理稻草:要在水稻播种前集中处理散落在稻田和堆放在户外的稻草,不用病稻草捆秧。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磷、钾肥合理搭配,追施氮素化肥时,要适时适量,防止过多、偏迟,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硅肥。
科学管水: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2、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可用10%二硫氢基甲烷(浸种灵)乳油5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处理稻种,早稻浸48小时,中、晚稻浸24~36小时,直接催芽或播种。
打送嫁药:在移栽前2~3天,喷施一次送嫁药,每亩用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30千克喷施;或将秧苗叶片浸于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中1分钟,堆闷30分钟后移栽。
苗、叶瘟防治:已出现病叶或发病中心稻田每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60千克喷雾。
穗瘟预防:在破口到齐穗事,对已发生过叶瘟的稻田、感病品种种植区、老病区应在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药剂与防治叶瘟的相同。三、注意事项1、稻瘟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即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2、施药时要对足水量,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每亩不能少于50千克水,机动弥雾机不少于15千克,均匀喷雾。纹枯病稻纹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较为普遍,早、中、晚稻上均有发生为害。农民也称“花脚秆”。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一、症状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低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大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缘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的菌核。二、防治技术防治策略:在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适时施药防治。
1、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栽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肥水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控制群体,基肥足、追肥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2、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与指标:早稻及籼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和抽穗期病丛率达30%~40%时,中、晚稻分蘖到拔节期病丛率达20%和拔节期到孕穗期病丛率达10%~15%时进行防治,发病严重时,5~7天后再用药一次。
防治药剂与方法:每667米2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或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30~50克,或12.5%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水剂200毫升,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苞杆菌水剂250毫升,对水20千克机动弥雾或50千克手动喷雾。三、注意事项要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天气条件和肥水管理等因素分析合理安排总体防治时间。施药时要对足水量,均匀喷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稻曲病稻曲病俗称丰收果、青粉病、谷花病,是水稻穗期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粳稻化、大穗及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发生呈加重趋势。稻曲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严重影响品质。一、症状病菌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入,灌浆后显症,为害穗部谷粒。初见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病谷比健谷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二、防治技术防治策略:坚持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基础,适期喷药预防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
(3)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2、化学防治
对感病品种田块、特别是长势嫩绿且气象预报孕穗扬花期阴雨日多,在孕穗后期即距水稻破口期5~7天为防治的关键时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35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2.5%纹曲宁水剂300~350毫升,或10%真林悬浮剂120~150克,加水20千克机动弥雾或加水50~60千克手动喷雾。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一、症状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宜感病。早期发病株先在心叶(苗期)或下一叶(分蘖期)基部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感病品种心叶死亡呈枯心。苗期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病穗畸形或不实。水稻条纹叶枯病二、防治技术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手段。
1、农业防治
一是推广坑、耐病品种;二是适当推迟插栽期;三是推广小苗抛栽、机插秧等轻型栽培措施;四是避免偏施氮肥。2、化学防治
重点抓好三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防治适期:秧田和本田初期是灰飞虱传毒为害的主要时期,秧田成虫防治应掌握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迅速开展防治;对若虫防治,应掌握在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农药选择:坚持速效药剂与长效药剂相结合,尤其是秧田成虫防治,使用异丙威、敌敌畏等速效性较好的药剂与吡虫啉、锐劲特等长效药剂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要注意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灰飞虱对吡虫啉、锐劲特等药剂产生
相关知识
花卉栽培技术完整版全套ppt课件教程.ppt
花卉栽培技术完整版教程全套ppt课件最全.ppt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全套课件(完整版).ppt
园林病虫害防治完整版电子课件.ppt
插花与花艺设计全书课件完整版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电子讲义.ppt
花卉装饰技术配套教程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ppt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全套PPT课件.ppt
花生常见病虫害诊断和防治课件.ppt
啤酒花高产栽培技术
《百合花》PPT课件3
网址: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全套课件(完整版).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9238.html
上一篇: 果树催花用什么农药 |
下一篇: 下列农药中常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