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田观察超级杂交水稻。(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两系杂交水稻”秧苗培育。(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刘尚文 摄
本报记者 周月桂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15年前,一粒“种子”从省农科院孕育,我国第一家由农业科研单位牵头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面世;如今,隆平高科已成长为中国种业的一棵参天大树,正努力打造中国的“种业航母”。
孕育于科研院所
成立隆平高科
敲开资本市场大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处长沙马坡岭的湖南省农科院正处在科研体制改革的阵痛中,断奶后的农业科研人员面对复杂的市场,显得格外“笨拙”。
为了生存,平静的实验室被改换门庭,成了挂毯厂、和服厂、电器商场……然而,这些丢掉本业的尝试,都以惨痛的失败告终。
而原本不起眼的蔬菜所,将自己研究的辣椒种子产业化,在全国推广湘研辣椒1500多万亩,年平均获利在2000万元以上。
蔬菜所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灿烂前景。
1997年,在蔬菜所的影响下,省农科院其他科研所也纷纷开辟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省农科院当年开发创收达4000多万元,跻身全国农科院所科研开发前列。
“一个成果就是一条财路”,这一理念在省农科院逐渐深入人心。
尝到科研成果转化甜头,省农科院决策层意识到,科研型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必须借助资本市场。一个大胆的构想出笼——组建上市公司,将杂交水稻这一领先世界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让袁隆平为首的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更好地造福世人。
然而,从令人心动的构想演绎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并不容易。当时上市有指标控制,加上湖南已有一家种业上市公司。省农科院选择了一条“进京赶考”之路,即“双高论证”,争取上市指标。这是被高科技企业看作“国考”的极其严格的上市之路。
所谓“双高论证”,即由中国证监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两大权威部门,对申请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展开双重审核。首先由科技部对申报单位的主业、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含量、市场化程度的严格审查;然后,再由中科院组织23名院士组成的评审团,与其进行面对面现场提问、现场答辩。
1998年冬天,省农科院顺利通过这两关,拿到上市的“通行证”。
1999年6月30日,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冠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
2000年5月30日,“隆平高科”股票公开发行,并于同年12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市场引导科研,按市场规律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完全市场化的隆平高科,成为全国农科系统改革的一面旗帜。
成长于种业市场
告别母体,开始自主研发探索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 我国种业迎来了第一次市场化的改革大潮,隆平高科规模得到飞速发展。
到2004年前后,其杂交水稻的市场份额,已由最初的不足1%,激增至30%以上,销售收入大幅提高。其后,完成股改的隆平高科,告别省农科院,开始了自主研发探索。
据董事会秘书陈志新介绍,2009年以前,我国种业市场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品种,原有品种库存量高,市场供应远大于需求。绝大部分的种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脱离母体的隆平高科,也面临着困境。
构建自主研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品种,成为了隆平高科寻求发展与突破的必然选择。
公司根据自身目标市场及作物种类,建立了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等7家传统育种技术研发主体。同时,加大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2013年筹建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动生物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杂交水稻常规育种。
目前,隆平高科已初步建成以市场与产业为导向,覆盖生物技术(包括分子辅助技术)、传统育种技术及测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三级平台研发体系,拥有11个区域育种站、4500亩实验基地,覆盖全国各主要生态区域的200多个生态测试点。
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种业是隆平高科的主业。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业为核心,隆平高科聚焦种业,2012年种业收入达到13.96亿元,同比增长23.71%;净利润达2.82亿元,同比增长21.92%。
陈志新介绍,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2008年以来,隆平高科科研投入年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12年,其种业研发投入占到了种业销售收入的6.5%。公司还投资1亿元,设立了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
一粒种子一旦破壳发芽,便具有了一往无前生长的力量。现在,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杂交辣椒种子推广面积全国第一,杂交棉花种子推广面积国内第三,杂交玉米种子产业正快速迈入全国前列。
[NextPage]
业界观察 隆平高科,成长动力强劲
财富证券投资顾问 章峰
隆平高科近日发布业绩预增公告。2013年,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亿元至2.22亿元,预计同比增长0%至30%。据测算,2013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13亿元至1.64亿元,同比增幅达73.8%至152.3%。公司称,通过品种优化、提升产品毛利率等措施,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均有所提升。
目前种业两极分化明显。全国农技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玉米种子库存将再创历史新高,水稻种子同样不容乐观,种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也是品种和研发能力的分化。隆平高科在行业产能过剩中能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其优良的品种和出色的研发能力;同时国家对套牌种子加大打击力度,有利于隆平高科产品优势充分发挥和产业链价值深度挖掘。
近年来,隆平高科科研投入持续增加,2011至2012年研发支出分别为7761万元和8834万元,2013年上半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4%,全年研发费用有望超过1亿元,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公司将育种的各个环节进行分类,包括种质资源收集、亲本选育、配组、品种测试、审定等十几个环节,选育全过程向工厂化育种体系转变。工厂化育种在提高育种效率的同时,保护了种质资源,保证了团队的稳定性。2013年公司完成的水稻配组和玉米配组数量较大,远远领先于其他科研单位。
随着新一代品种,如水稻种子C两优608、深两优5184等,玉米种子隆平208、211等逐步进入成熟期,广两优2010、除两优1128外的其它1128系列、深08S系列和1813系列等进入快速增长期。中长期内公司的成长动力依然充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