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级1级重点保护植物、东北唯一的极小种群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本文通过野外观测、调查、捕捉和室内笼养试验,从种群的基本更新情况、鸟类取食行为以及啮齿类取食行为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了动物取食行为对东北红豆杉种子传播的影响,揭示了动物与东北红豆杉种群之间的互利关系。本文的研究对发现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濒危的原因,和找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天然种群的办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现存的东北红豆杉种群结构不合理,幼苗和成熟的个体较多,但幼树数量很少,母树周围幼苗、幼树更新情况较差,竞争激烈,不易于幼苗生长,这样的种群结构不利于东北红豆杉种群的发展。动物对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鸟类和啮齿类动物最为显著。通过在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对鸟类和啮齿类动物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喂养实验,发现了鸟类与啮齿类动物对东北红豆杉种子存在取食行为,并分析了这种取食行为对种子传播的影响。
鸟类活动与坡向、坡位有关,与海拔、冠幅无关,在阳坡和阴坡上部活动频繁;取食鸟类有3种,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和白腹鸫(T.pallidus)取食方式为整颗吞下假种皮和种子,消化假种皮后,种子完好随粪便排出从而得以传播;普通(Sittaeuropaea)取食方式是啄食种子,种子被破坏,不利于种子的传播。3种鸟类的取食方式与喙长和嘴裂宽有关,与鸟类质量无关。未经取食的东北红豆杉自然掉落在树冠下,假种皮腐烂或被昆虫取食,种子在母树下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很低。
啮齿类活动与海拔、冠幅、郁闭度无关;取食东北红豆杉的啮齿类有4种,花鼠(Tamias sibiricus)的取食方式为地面取食和上树取食,大林姬鼠(Apodemuspeninsulae)、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取食方式为地面取食,4种啮齿类均为东北红豆杉种子的捕食者。取食后残留的种子掉落在母树周围被土壤中昆虫、微生物二次取食,丧失活性。展开▼
相关知识
东北红豆杉简介 东北红豆杉形态特征 东北红豆杉的生长环境
啮齿动物对模拟昆虫侵染种子的取食和扩散
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交配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动态及其繁殖特性研究
动物行为与生态系统稳定性.pptx
营养状况对田蛞蝓取食行为的影响,Deroceras reticulatum (Müller),Animal Behaviour
【中科院之声】大自然的匠心独具:奇特的种子(二)丨凡此种种
红豆杉种子的食用与功效(营养丰富的红豆杉种子及其多种健康作用)
种子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发现啮齿动物为油麻藤提供传粉和种子传播双重服务
网址: 动物取食行为对东北红豆杉种子传播的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96833.html
上一篇: 松桃:红豆杉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
下一篇: 红豆杉属树种种子休眠研究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