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01 08:44来源:宜昌市农业农村局
图为:高强展示微润管
图为:望开柱查看灌溉情况。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汪彤 通讯员余雪楠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我省秭归县较早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这项技术是如何节能增效的?近日记者一探究竟。
漫灌变微润
深秋的秭归,已有几分凉意。10月21日,记者来到秭归县茅坪镇九里村的天翼柑橘种植合作社。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7月下旬以来,我省西北多县市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但记者眼前这片130亩的橘园,枝繁叶茂,正值膨大期的脐橙,饱满光鲜,似乎并未受到旱情太大影响。
合作社理事长高强笑呵呵地介绍,再过一个月橘园就能丰产。
这片橘园建在一个山坡上,一眼望去,除了满山遍野的果树,就是大小不一、排列错落有致的水池。最高处是一个容积为1250立方米的主蓄水池,还有15口容积为20立方米的田间水池(配肥池),以及若干过滤池和减压池等。大池和小池之间、小池和果树之间都由粗细不同的水管连通。记者看到,每棵果树根部土壤,都明显有湿润的圆圈。高强说,这是由于埋在果树根部周围的微润管渗水造成的。渗水微润代替了传统的漫灌。
在一个小水池旁,高强小心翼翼地提起一根白色管子介绍说,这就是微润管,由双层结构制成,内层是高分子半透膜,外层是保护性透水材料。高分子半透膜有两个功能,一是感应土壤、空气的湿度和养分状况,二是在势能驱动下将管中的水向外渗透。半透膜上有10万个孔径以纳米为单位的微小孔,肉眼根本看不见。雨天,土壤湿度高,管子出来的水就很少;晴天,土壤湿度不足,管子就自动渗水。
整套灌溉管网利用山地高差形成的水势梯度,采用自压水流灌溉。在需要施肥的季节,无需外加动力,只需将水溶性肥料溶解到配肥池里,通过微润管,肥料就能跟随水流到果树根部。
秭归县农技推广中心把这套灌溉管网起名为“雨洪集蓄+微润灌溉”系统。这里也是秭归县从2011年开始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试验示范点。该示范项目得到了省耕地质量和肥料总站、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技术指导。
省肥又增产
茅坪镇属于典型的砂型土壤,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起初,高强安装这套系统是为了节水,事实上,他收获的远远不止如此。
秭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向琳介绍,脐橙是需水量较大的经济作物,灌溉的保证率决定其产量与品质。只有灌溉实时到位,才能使脐橙果径大小一致,含糖量增加,果皮圆润光滑,色泽鲜艳,增产增收。否则,果径大小不一,果实小,果皮粗糙,甚至表皮开裂,失去经济价值。
农技员帮助高强把水肥一体化系统安装好的第二年,效果就显现出来。
据介绍,借助微润灌溉系统,以缓慢渗透的方式向土壤供水、供肥,使作物根系24小时不停地吸水吸肥,达到土壤水肥平衡,满足生长周期内所需的养分。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施用不同的肥料。
高强说,以前喷灌,一亩果园一年耗水约400立方米,如今微灌,用水仅70立方米,节水80%。3000多棵脐橙,以前一年要用16吨复合肥,肥钱达2.88万元,外加2万元施肥人工费。现在水肥一体化,只需600公斤水溶性肥料,肥钱只有1.5万元,并且一个人管理足矣,省肥不说,产量还翻番,精品果特别多。
该项目试验数据显示,采用水肥一体化,比传统浇水、施肥,节水80%,节肥70%,增产90%以上,每亩可增加纯收入5000元左右。
推广近万亩
高强的成功示范在全县引起不小轰动,不少合作社纷纷前来学习。
在茅坪镇建东村秭杰生态农业基地的草莓大棚里,正值苗期的草莓植株十分娇嫩。记者看到,这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管线不是铺设在地下,而是铺架在地面和空中,每条土垄中间都有一根黑色的塑料管。基地负责人望开柱介绍,这塑料管都扎有一排细细的针孔,便于把水肥滴润到植株上。大棚顶部还有两根喷灌管,负责喷洒叶面肥。棚外设阀门控制,需要用水或用肥的时候,拧开阀门即可。
这套系统是望开柱委托他儿子望浩然设计的。望浩然28岁,毕业于三峡大学园林工程专业。望浩然说,基地水源条件差,节水就是增效。同时,草莓在不同时期用肥的量和种类都不同。人工挖沟施肥,无法保证效果。水肥通过管线微灌,水分和肥料都不容易流失,这种精细化的水肥管理效果是人工粗放型根本无法实现的。去年冬天,基地的草莓首次收获,由于口感好、看相佳,卖出35元一斤。仅一个大棚,纯利润就在1.5万元左右。
据统计,截至目前,秭归县已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近万亩,主要是应用在果园、蔬菜园。
水肥一体化为何受到专业大户欢迎?向琳介绍,秭归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低悬殊大,喀斯特地貌特征地区较多,立地条件差,蓄储水能力较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同时,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骨干水源工程支撑,十年九旱。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造福全县果农。
一体化设备好用,节本增效明显,但前期投入较大。据了解,微灌系统一次投入,可使用5年以上,每亩建设成本2000元左右。当前农民建水池可享受“小农水”补贴,但铺设管线等其他设施均没有补贴。高强的标准版微灌系统共花费44万元,其中有30万靠银行贷款,享受“小农水”补贴11万元。望开柱的简易版微灌系统,也花费了12.7万元,享受“小农水”补贴2万元。他们均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大补贴力度。
链接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灌溉施肥系统的供水供肥过程和植物的吸水吸肥过程在时间同步,是一种最适合植物生长的灌溉方式。这个系统将水和肥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的土壤中,达到“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耦合效果。
水肥一体化有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普遍增产约5%-40%,粮食作物5%-10%,经济作物8%-40%;二是省肥省水省工,每亩省肥(纯养分)1-8公斤;三是节本增收,粮食作物亩30-340元 , 经 济 作 物 亩500-1500元;四是湿度降低,病害发生少,用药量降低。水肥一体化,还可衍生为水药(农药)一体化。
破解水肥失调之痛
汪彤
我省旱地与水田面积大致相当,既要面对资源性缺水,又要面对季节性缺水。以2014年为例,旱情最高峰时有45个县市区共785.2万亩农田受旱,其中重旱156.1万亩。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全省当年农业灌溉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52.4%,达152.96亿立方米。因为大多是大水漫灌,水利用率不到50%。
大水漫灌浪费的不仅是水,还有肥料。肥料中大部分养分随水下渗、流失,只有小部分被作物根部吸收。全省化肥常年用量360万吨左右,利用率不到30%。而试验数据显示,使用水肥一体化,化肥利用率可达60%以上,这无疑对农业节本增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改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意义重大。省耕地质量和肥料总站资料显示,由于水肥失调,导致部分高产田不再高产。
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这项此前主要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干旱地区运用的技术措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2014年6月开始,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就联合部分水溶肥生产企业,在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等10多个省区开展水溶肥的示范推广工作。对象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扩展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应用面积已发展到7000多万亩。今年4月,农业部印发《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省耕地质量和肥料总站副站长何迅介绍,我省目前有耕地面积5130万亩,大概有60多万亩具备管道设施,具有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潜力。武汉、宜昌、孝感、十堰、恩施、襄阳等地已经在推广水肥一体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水果、茶叶、设施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上,总面积超10万亩。何迅建议,尽快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鼓励农民建成灌溉施肥系统。
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项技术将润泽更多荆楚良田,助力农业大省成功转型。
(转自湖北日报2016年10月30日6版三农观察版)
相关知识
水肥一体化
长春全力推进水肥一体化
节水水肥一体化设备在农田应用效果如何?
水肥一体化技术简介
农业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
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概述
啥是水肥一体化
节本增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什么是水肥一体化
棉花水肥一体化技术
网址: 在秭归看水肥一体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0013.html
上一篇: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玉米水肥 |
下一篇: 水肥一体化——农业技术服务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