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关键词:
营林技术;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应用
引言
林场林木资源主要是由各种林木种类所组成,受植物系统的影响,其林木之间的生态结构也呈现出了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表现,使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完整且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深,营林技术的使用也在日益增多,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减轻了很大压力,但营林技术不能单单选择同一种林木进行种植,如何使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本了以下阐述,从林场林木中病虫害产生的损害、林场林木中病虫害的分类及针对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和重要性,探讨出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更好的应用。
一、林场林木中病虫害产生的损害
现阶段,我国林场林木的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虫害的带来的危害,这都使林木的树苗和生长质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病虫害也降低了林场林木给予保护环境的效果,重程度的病虫害往往会使大面积的森林甚至是树苗都会死亡。近年来,我国的林场林木病虫害越发严重,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林场林木的正常发展。这都导致了我国对林木使用率的下降,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林场林木中病虫害的分类
在现阶段的我国一般林场林木中病虫害都分为以下两类【1】:
(一)林场林木的病害
在一般状况下,林场林木病害包含以下三种病害:
1.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各种病毒性的细菌,寄生在林木的种子中,这种细菌在林木种植后,不单单侵染本体,还具有较大的传染性质,以在林木中传染为主要传播渠道。
2.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林场林木所在的生长环境不适当引发的病害,只是单单是因为周边环境有所变化导致的,没有任何的传染性质。3.哀退病:主要是由林场林木生长周期的不同,使其林场林木之间的生物和植物都出现一些制约,这种哀退病不仅会使林场林木的生长质量会大大降低,也会使林场林木的潜能生长也开始下降,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也会使林场林木死亡。
(二)林场林木的虫害
我国林场林木最大的天敌就是要属于虫害,一般根据吸取林木位置分为:根部虫害、局部虫害、枝干虫害和叶部虫害四种类型。主要都是通过对林木进行侵蚀,依靠吸取林木的养分进行繁衍。虫害的繁殖速度都十分快速,甚至会使林木在短时间内就被虫害吸取至死亡。
三、针对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和重要性
(一)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现阶段的我国一般防治病虫害都采用以下三种方法【2】
1.生物防治法,主要是研制各种生物农药,用来抑制住病虫害的发展,最大化的抵御病虫害对林场林木的正常发展。这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2.化学防治法,主要是研制各种化学杀菌制剂,对林场林木进行适当的喷洒及浇灌,使其全方位的防治病虫害对林场林木的危害。
3.物理防治法,主要是运用虫害喜光这一特点,在林场林木的树枝进行一系列消毒后,安置一些灭充电,使一些虫害得以被消灭。
(二)林场林木病虫害
防治的重要性林木资源在林木从幼苗到长大期间都有有可能受到病虫害的损害。通过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运用技术能够提升林场林木的功能,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将病虫害尽可能减少在生态安全的范围中。
四、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理念
传统的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是以治疗为主防范为辅的理念,要积极的以防范为主的新理念,要采用标本兼治的防治技能。在管理病虫害防治上,病虫害的防治要向着工程治理进行快速转变,积极推动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更加可持续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二)提升营林技术
防治水平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要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理论应用,提升林业林木营林技术防治水平。使其更好的为林场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做出贡献。
(三)架构隔离带,隔断病虫害的传播
在营林技术运用使,架构隔离带,可以抑制林场林木病虫害的自然扩散。绝大多数的林木病虫害都具有一定的迁飞的习惯,非常容易的传播。当病虫害蚕食完树木后就需要转移到附近,只有隔离带可以有效的阻止病虫害的转移。最大限度的减少林场林木的损害。
(四)营造合理的混交林场
森林资源主要扩大需要人工造林,但一般都会采用一种林木的品种种植,但往往营造混交林,更具有林木的生存。这主要由三种原因【3】:
1.营造混交林,这样就使得林木种类众多,生态环境得到提升,一些病虫害失去了可以繁殖的条件,大大的降低病虫害的繁衍。
2.营造混交林,可以使环境条件变化复杂,许多病虫害增加天敌的数量,使得依靠天敌就可以消灭部分病虫害。
3.营造混交林,混交林对抗不良气象因素的能力较强,并且可以在不同林木种类之间,进行更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使其树木生长更为茂盛,自然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各地林业资源受病虫害影响的日益严重,进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林业单位势在必行的工作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相关部门必须把林木病虫害防治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找出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建立完整并且合理的防治体系,使林木生长环境与营林技术相结合,并采用科学的处理营林技术,按照相应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为我国林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艺.做好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9(18):287-291.
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务
1.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影响植物的美观与实用价值,还会威胁植物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线材病自1982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局部地区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1.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
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是,充分认识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熟悉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及诊治,充分发挥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其运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时加强研究目前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的病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园林植物生长健壮、优质、高产。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2.1按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划分
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苗期病虫害,一类是成年期病虫害。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发此病的虫类主要有各种鸟类、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2按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的部位划分
依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划分为:叶、花、果病虫害、茎病虫害、根病虫害。叶、花、果的病虫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茎杆病虫害主要有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根部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鼠、兔等。
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园林植物检疫
3.1.1科学划分病虫害植物。根据相关规定,一切能够引发局部病虫害危险的植物都应该视为病虫害植物。
3.1.2疫区的划分范围。通常情况下,一个已经发生疫病的地区就应该划分为疫区。需隔离、消灭疫区内的病虫害,防止其外出传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虫害的对外传播。早在1996年,我国林业部门就已经更新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处理方法,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消毒、隔离、消灭病虫害。
3.2园林技术
首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不同的园林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种的合理选取可从根本上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是既简单又经济的一种方法。其次是创建无病虫杂草种苗基地。不少病虫杂草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传播侵染的。因此,建立无病虫杂草留种区或留种田,是杜绝种苗传播病虫杂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选择园林树种和密度。依据当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条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条件确定合适的树种和适当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园林,避免单一树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适时播种、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还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比如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一些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安全,并且经济环保。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敌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3.4化学防治
虽然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在不断开展,相关技术也得到一定推广,使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整体水平不够高、防治方法不科学、病虫害发生不规律等多方面问题,使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手段无法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实际情况出现脱节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1.2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在实践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民众的病虫害防治意识也不够强,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受环境较差、待遇较低、技术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存在很多困难,大大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给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带来巨大阻碍。
1.3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对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推广手段不够先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是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不注重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帮助解决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问题。同时,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大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2、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预防对策
2.1注重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不断创新管理体系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注重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注重考核制度的合理构建,真正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进而真正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充分展示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和先进技术的功能,确保相关措施得到真正落实,最终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2.2注重病虫害防治的监测,加强服务体系创新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防治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应用等,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病虫害防治的检测,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病虫害防治能力,最终让相关工作人员在不断学习先进防治技术的同时,快速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服务体系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等,不断增强民众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管理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相关措施,以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真正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2.3注重经费的科学分配,不断提高防治效果
在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各种经费,才能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防治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各部门的协调性,是解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保障。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必须注重物理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合理利用,不断推广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解决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2.4加大防治技术研发力度,注重防治监督
在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病虫害检测、预测、检疫等多方面的工作,有效增强单位和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预警体系等,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动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减少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同时,不断增强城市园林绿化中各种植物自身的病虫害防御能力,真正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效果。另外,合理、科学地使用农药,严禁过度使用和不合理配比等情况出现,深入推广现代高科技技术,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11-01
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森林的种植以及防护是至关重要的。想要森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发挥,切实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好处,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保证森林资源不会得到破坏,我国林业可以合理健康的进行发展。
1.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近些年,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我国林业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随着这些状况的不断发生,我国林业以及其相关部门对于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完善力度逐渐加强,这样的发展现状,使我国的相关技术体系发展迅速,开始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接轨。但是,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标准还没有得到重视,国家和行业标准各有两项,没有有效地将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作为世界上病虫害发生几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地,因为相关部门起步较晚,所以我们的技术研究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不断吸取各国优秀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展。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防治技术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保证病虫危害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以及解决。对于防治技术来说,不同地区和不同病虫危害所需要的防治技术是不同的,想要合理的对于技术进行使用,就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再进行技术的选择。
2.1 合理营林造林
对于森林病虫害来说,合理的营林造林是最基础且有效的手段,它适用于任何地区任何环境。在森林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森林进行采伐、造林,这样可以保证森林中生态系统得到稳定,增加森林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以说是从根源上面对病虫害进行了预防。通过合理造林营林,我们会发现不仅病虫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森林实用价值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2.2 合理进行农药使用
我国在早期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中,对于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却难以进行合理的控制,导致了虽然病虫害得到有效地抑制,但是当地的生态系统得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现阶段,在森林病虫害预防的技术体系中,对于农药的使用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这样有效地控制了化学产品的滥用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农药的使用中,需要对于使用比例进行合理的测定,保证农药的使用过程中,既能解决病虫的危害,还能对森林进行保护,对于剧毒性农药的使用,需要及时的进行制止。
2.3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分析多年来病虫危害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绝对是最大的原因之一。由于外来入侵生物在我国地区没有天敌,导致了其大肆繁衍,对于我国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对森林植物产生威胁。举例来说,美国白蛾仅仅对于我国内蒙古、河北一带的危害就极其严重,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想要彻底使外来生物入侵得到控制甚至解决,就需要从入侵的原因上面进行处理,相关部门需要与海关等方面进行沟通联系,保证进出我国的动物得到基本的监测和控制,对于入侵源头进行彻查,只有这样的协同调查,才能从根本上面解决现有阶段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以及财产。
2.4 加强病虫害预报工作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预报工作是一个基础的工作,只有准确及时的进行病虫害的预报,才能保证相关人员及时的对危害进行处理解决。各个部门需要把森林监测放在预防的关键性位置上面,保证全面及时的反应森林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准确的数据使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根治、定点清除。
3.现有病虫害防治体系漏洞
虽然说近几年我国花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上面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大量的,但是因为该方面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以,从现有病虫害防治体系上面来看,其体系漏洞还有很多需要进行弥补。
3.1 现有资金不足
现有的防止体系中,对于资金的消耗是巨大的,任何设备以及技术的引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对于该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能弥补现有防治体系中资金的大量空缺,想要对病虫害防治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持续性供应,这样才能保证其技术与世界水平进行接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大大提升。
3.2 相关制度不完善
正是因为我国对于森林防治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都不是很完善,无论是对于森林防治中农药、化学产品的使用,还是对于管理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都没有相关的标准,这样的现状,使森林防治的发展止步不前,难以取得更大的进展。在病虫防治中,重点难以突出,防治的根源难以分清,导致了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于病虫危害现状。
3.3 森林病虫害预防没有得到普及
现有群众甚至工作人员,还没有认清病虫的极大危害,对于该项技术手段认识不足,导致了发展停滞。想要合理的进行发展和推广,就需要保证对于防治工作的优点进行科普,保证人人都能从心里对于这件事进行认识和了解,明白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普及。
4.总结
通过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技术得到了阶段性胜利,病虫危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从根本上面来说,危害的源头还没有得到处理和控制,技术还没有得到高度的完善。想要合理的进行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和相关高端技术的改进都是必须的。而从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说,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了之后森林发展的状况以及生态系统的完善,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对于森林病虫的危害,需要从心底里充分地进行认识,了解它的危害性,保证从心理上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支持,才能使该项工作的发展顺利的进行。总而言之,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的完善过程还很长,需要各个部门各个专业人员共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2.5 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依法防治
结合森林工程、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工程,特别是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在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过程中,强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动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实现“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体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3.2 加强监测预报,推行综合治理
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①县级森防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要尽量减少调运种苗的数量,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③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④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3.3 注重检疫御灾,严格控制源头
①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②积极探索警检结合、路检结合等执法模式;③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和综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禁带疫植物进入我县;④加强产地检疫,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3.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森林产出的木材及林产品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优化和整合资源,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各级各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笔者根据多年经验,分析了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目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同时,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都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认为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在治理理念上,还多为“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没有认识到预防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的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因此经常复发。
1.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最近几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是造林多是纯种林,混交林的数量较少,进一步扩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最近几年季节干旱和冬季气温较高,害虫越冬的数量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危险性和威胁性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害虫种类的持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较高的难度。同时,在造林过程中,林地和耕地接壤,使得农业害虫进入森林系统中,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造成顽固性的虫害持续发生,农药药效持续降低。此外,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的天敌数量减少,这是造成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1.3顽固难治,爆发现象常有发生
杨尺蠖、杨扇舟蛾和青杨天牛是病虫害防治中很难根除的病灶,频繁出现并且易形成规模化的破坏和杀伤力,而且资金的投入不够造成监测系统不发达,防治工作很被动,没办法在病虫害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将其扼杀和控制,很多顽固的病虫害一旦爆发造成无法遏制的破坏。还有国际性检疫害虫红脂大小蠢。
1.4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工作推进难度大
监测预报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虫情发生的规律并进行预报和防治的指导。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畅,在我国管理部门有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大家都有自己职责,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这些部门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过程工作效率低下。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造成了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经费短缺,具体表现在基层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与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作,造成了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较差。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素质较差的同时,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
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整个森林管理体系中,始终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将预防工作放在病虫害防治的首位。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实施好国家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大胆的改革,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重点突出,整体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并逐渐建立符合当地林业实际情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切实提高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减少因为病虫害对国家资源和林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
2.2加强组织领导力
从生态环境维护的角度看,实现森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国际意义,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森林病虫害与火灾等灾害相比破坏力极强,并且防治工作更加艰巨且富有挑战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3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2.4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根据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管理制明晰,国家、集体和机构甚至个人多方面、多渠道的开拓资金的投入力度,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其次,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时间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前预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尽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根据受益方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病虫害防治经费。
2.5积极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要健全管理体制,明确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日常的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交流信息。同时,对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在预防和治理上,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做到对危险性病虫害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好林业工作,健全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了森林病虫害疫情,可以及时调动相关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6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5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其产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也有了一定的增加,水稻病虫害给水稻产量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水稻病虫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水稻种植户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1 水稻病虫害的常见类型
1.1 稻飞虱
在水稻种植中,稻飞虱是首要的害虫,这种害虫会吸取稻丛基部的汁液,稻飞虱还会通过唾液分泌有毒物质,养分的流失以及有毒物质的侵入,会导致整株水稻变黑,最后死亡,会导致水稻减产或者绝收情况的出现,危害非常严重。
1.2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这种病害会危害到水稻的每一个部位,并且在水稻生长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会给水稻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1]。
1.3 水稻螟虫
在贵州省的三都地区,水稻螟虫是最主要的一种水稻病虫害,水稻螟虫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幼虫,其初孵幼虫会导致水稻出现枯鞘情况的出现,二龄之后的幼虫会导致枯心苗、白穗以及死孕穗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水稻憋粒、空穗以及空粒的概率增加。水稻若是遭受过螟虫危害,很容易倒伏,对于这种病害一定要重视农药使用,避免出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1.4 水稻纹枯病
在水稻的抽穗期以及孕穗期若是天气温度比较高并且降水较少,那么很容易出现真菌感染的情况,从而出现水稻纹枯病,初期表现是水稻边缘和叶尖出现黄绿色斑点,沿着叶脉发展成为黄褐色或者苍白色的长条斑,若是严重最后会成为灰白色,整株水稻都会枯死。水稻患纹枯病很容易倒伏、减产。
2 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相关措施
2.1 认识到水稻病虫害预防的重要性,并做好相关工作
想要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切实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将病虫害控制住,这样能够降低其给水稻带来的危害,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2]。
2.2 治理水稻病虫害的措施
水稻病虫害种类不同、时期不同,治理措施也会有一定区别。对于一些病虫害可以通过物理的办法来进行治理,这样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减少农药的危害。比如水稻螟虫可以通过杀虫灯的设置来治理。在病虫害治理中,药物治理是最常见的手段,但是药物很容易存在残留,影响食用者的生命安全。
2.2.1 防治稻飞虱的措施
防治稻飞虱的措施比较多,可以通过氯虫苯甲酢胺来进行治疗;可以选择毒死乳油和甲氰聚酯来进行防治。此外,还有几种常见手段,但是这些手段都是化学方法,在防治过程中必须注意比例,控制好药物的使用剂量[3]。
2.2.2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措施
对于这种病虫害,需要注意发病前期防治以及田间管理。在发病的初期便需要连续的用药。防治药物可以选择每667m2使用125g20%的叶青双可湿性粉剂、300g的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mL的12%施稻灵悬浮剂或者是40g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兑75kg的水来喷雾防治,尽量控制早期的病变。
2.2.3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对于稻瘟病应该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证农药喷洒以及施肥的合理性,在喷洒药物时,选择有下面几种:250g25%的多菌灵加250g的硫胶悬剂、100g的70%甲基托布津、100g的富士一号。
2.2.4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措施
在进行纹枯病防治时,可以选择5%的井冈霉素水剂或者是20%的粉剂兑水喷洒或者泼浇,或者是将其制成毒土,并撒到水稻的基部,也可以选择2%的农抗120水剂喷雾、25%的粉锈宁粉剂等[4]。在病害流行的时候,可以多次用药。
2.3 提高农民的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和技术
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识,比如进行病虫害的宣传、给农民提供相关的书籍。此外,还需要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新技术的开发,选择优质水稻种子,不断提高水稻种子的病虫害抵御能力,水稻产量也会有一定提高。
3 结 语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生产质量和产量会直接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重要影响。所以必须认识到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农业技术人员需要提高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意识,不断的研究新的技术,更好的控制水稻病虫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引言】:
在林业管理过程中,虫害的防治是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只有对林业范围的树木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够让林业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为此本文针对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解说,简单的介绍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详细的阐述了相应的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林业虫害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1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
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较多,为了更好地有效的加强对其防治,应对其形成的根源进行分析:一是现代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木资源旺盛的需求,导致大量天然林被砍伐的同时又大量种植人工林,使得天然林数量正在逐渐锐减,而人工林数量则在迅速增加。二是人工林自身在虫害防御能力上较差,经常出现被虫害侵害的情况,使得林业资源饱受虫害的困扰。三是在加大人工林种植面积的同时,并没有针对性的强化林业管理,林种的单一性引发的环境虫害的徒长,导致林业虫害较为猖獗。四是在人工林营林过程中不按照要求使用农药,导致林业周边的有益生物被大量杀死,进而导致虫害防治受到影响。五是虫害自身的繁殖速度较快,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进而使得虫害防治经常出现反弹的情况。
2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应用到林业管理中,但是从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发挥。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不足。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防治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相关的防治技术手段不能得到全面应用;二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缺少专业的工作经验。目前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不能熟练掌握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大大降低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三是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但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还限制了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发挥。
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3.1基础防治
在林业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进入林区新树苗进行基础的虫害防治,这样就能够在根源对树苗进行管理,而且还需要在新树苗进行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监督,查看该区域是否存在虫害的潜在危险,并对栽培的区域进行土壤检测,若是土壤中存在虫害危险或是存在虫害滋生环境,就需要对该地区进行大范围的除菌和消毒,确保栽培的环境和质量。再者,针对虫害基础防治也要注意在新树苗的挑选上,应该注重树苗的枝叶以及根部,还有就在树苗栽种之后,需对周边进行杂草的清洗,若是发现虫害就应该进行彻底的清除。
3.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者其他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效地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比如在林间引进一些天敌昆虫,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病虫害,维持林间的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引进益鸟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可以在森林中建立鸟巢,吸引和引进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防治病虫害的益鸟,从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还有一种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有害病虫的防治可以很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合适的营林方式或者进行抗虫品种的培育等。
3.3化学防治
所谓的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区范围内的树木进行虫害的预防,这些预防的化学药品多数都是天然物质和生物药品,不会对林区内部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利用涂抹的方式对感染的树木进行处理,并且对涂抹的位置进行包扎,这样就能够保证药物的发挥。其中化学防治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挑战,因为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工作的环境也非常的恶劣,所以,化学防治虫害一般都是针对林区的珍贵品种进行的。再者,就是针对林区进行化学喷雾,将预防虫害的药物喷洒在植物的表面,这样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长时间喷射同一种药物,导致很多树木对其有了抗药性,所以防御的效果一般。
3.4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即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纯天然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光、电及声波等物理现象,达到消灭虫害的目的。比如对已感染过虫害的林木采用高温杀毒的方式,消灭害虫及病菌,以避免害虫的扩散与传播。物理防治可确保虫害根除或消失,相对其他防治措施,副作用较小且不会对物种及生态平衡产生破坏,应在防治与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和推广。
3.5做好林业检查
林业部门应当落实自身的监督职能,首先仔细检查当地木材加工厂中木材的情况,并通过建立检测台账的方式来对林业产地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为了防止病虫害通过外部渠道入侵林业中,导致病虫害的爆发,还要仔细检查加工完成的木制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先进的防治技术,并提高林木的检验水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并隔离和控制检查出来的病虫害,防止疫情传播到我国林业中。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林业防虫害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切实注重问题与教训的总结,并切实注重林业虫害监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创新虫害防治技术,并对现有的林业虫害防治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虫害防治成效提升和优化,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
相关知识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大全11篇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大全11篇
财务档案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大全11篇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花生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绿化养护工作计划大全11篇
绿化苗木考察报告大全11篇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防治
网址: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大全11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0317.html
上一篇: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ppt |
下一篇: 盆栽泥土有虫子怎么办?4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