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时代

<h5>海南有着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相比大陆其他区域,具有发展冬季瓜菜产业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豇豆是海南省主要冬种瓜菜之一,海南优越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各季节豇豆生长(尤其是海南南部),但同时也使得豇豆各种病虫害发生猖獗,导致豇豆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农产品质量受到威胁。介绍了海南豇豆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并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h5> <h5>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冬春气候温暖、光温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反季节瓜菜,为我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豇豆是喜温蔬菜,耐热性强,特别适合海南种植,近年来,海南省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33万公顷,其中豇豆种植面积达到1.33万公顷,是海南省反季节瓜菜中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经济效益较高的冬种瓜菜之一。海南省豇豆主要为露地栽培,因独特的气候条件,豇豆病虫害发生尤为猖獗,病害多以真菌性病害为主,如苗期根腐病,成株期锈病、煤霉病和炭疽病等,虫害以斑潜蝇和蓟马为害严重。因斑潜蝇和蓟马繁殖速度较快,若防治不及时或不合理容易大面积暴发,且种植户较为分散,统防统治工作较难开展,农户分散防治“漏治一点,为害一片”的现象时有发生。</h5><h5>使用防虫网覆盖栽培对斑潜蝇等害虫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且可增加豇豆产量,减少蓟马等害虫为害,为豇豆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但防虫网覆盖栽培成本较高,且农户安全生产意识相对薄弱,设施豇豆栽培推广仍重重困难,给豇豆安全生产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针对海南省豇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详细介绍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海南省豇豆的安全生产提供借鉴。</h5> 一、豇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1豇豆根腐病 ①发生与为害土壤潮湿、雨后积水、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此外,酸性土壤、偏施氮肥、肥料不足、使用未充分腐熟或带菌有机肥、带菌种子、线虫取食后造成的伤口均利于该病的发生。海南豇豆栽培季节遭遇阴雨天气影响,该病普遍发生,成为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且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不大。主要表现为处于苗期植株受害后根系腐烂或坏死,易拔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 ②防治方法增施有机肥、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可大大减轻豇豆根腐病的发生。该病为土传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在发病后用药效果较差。可用30%精甲•嘧菌酯悬浮剂(或爱美收)、36%春雷•喹啉铜悬浮剂(或细杀得)750倍液与54.5%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复配药剂,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株灌50~150g,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 1.2豇豆病毒病 ①发生与为害田间发病后主要通过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在高温少雨季节,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严重,容易发生。该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表现为明显花叶或花叶畸形,发病初期新叶上显现轻型斑驳和花叶,后发展为全株,上位叶呈花叶、皱缩、疱斑,并生褪绿脉带,扭曲畸形,严重时植株矮缩,叶片变小或丛生。<br> ②防治方法注意防治蚜虫,通过覆盖防虫网、银灰色地膜,悬挂诱虫灯、黄板,可以降低蚜虫对豇豆为害。一般当苗期虫口密度达到2头/株,现蕾前期达10头/株,现蕾开花期达20头/株时,可使用18%吡虫•噻嗪酮悬浮剂(界失落)10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液剂、20%啶虫脒可溶液剂或6%联苯啶虫脒微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防治病毒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20%盐酸吗啉胍WP600~800倍液或0.01%芸苔素内酯AS1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 1.3豇豆锈病 ①发生与为害豇豆生长中后期较苗期更易感病。前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田间郁闭,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密度过大等发病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成熟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严重时病叶黄褐色、干枯早落,植株早衰;染病叶片初期背面产生黄色小斑点,渐变为褐色,近圆形,隆起呈小脓包状,后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并可形成1~3圈次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近圆形斑枯。<br> 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4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保秀叶)3000倍液、50%醚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氨基寡糖素配合少量的常规化学药剂能更好地控制豇豆锈病的发生,有效地提高豇豆产量。<br> 1.4豇豆轮纹病 ①发生与为害天气高温高湿,种植密度大,通风条件差及连作低洼地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茎及豆荚,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显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远不及豇豆煤霉病浓密、明显;茎<br>部初生浓褐色不规则条斑,后绕茎扩展,致茎枯死;豆荚发病时病斑紫褐色,具轮纹。设施栽培中,高温高湿等环境条件下,该病普遍发生。<br> ②防治方法适时疏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喷施4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保秀叶)3000倍液3000倍液、50%醚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430克/升代森锰锌SC600~800、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 1.5豇豆炭疽病 ①发生与为害多雨、雾大、种植过密、土壤黏重、发病重;温度17℃,相对湿度饱和利于发病;气温高于27℃,相对湿度低,少发病;低于13℃,病情停止发展。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茎蔓和豆荚都可被害,初为圆形褐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br>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褐色;豆荚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稠物;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br> ②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播前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进行消毒处理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发病初期使用4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保秀叶)3000倍液、430克/升代森锰锌悬浮剂(护嘉)600~800倍液、45%咪鲜胺微乳剂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DG1000倍液或32.5%苯甲嘧菌酯SC1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1.6豇豆煤霉病 ①发生与为害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发病重,嫩叶较成熟叶抗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蔓和豆荚,病害自下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在叶两面生紫褐色或赤色小点,后扩大呈圆形至多角形紫褐色或褐色病斑;在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或黑色霉层,尤其以叶背较多;病害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干枯脱落,蔓上仅留顶部嫩叶,病株结荚减少。 ②防治方法及时去除老病叶,豇豆收获完毕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避免种植过密,以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使用4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保秀叶)3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洒1次,连喷2~3次。 1.7豇豆生理性黄叶 ①发生与为害该病主要是由寒害、大水灌溉、极端温湿条件造成的生理性病害。2013年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三亚市崖州区、天涯区等豇豆主产区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病害发生面积达50%以上,主要表现为处于幼苗期或开花期的豇豆植株新叶皱缩黄化,其与病毒病的区别主要是黄绿斑驳不明显,且叶片皱缩,受叶脉限制。 ②防治方法使用芸苔素内酯或氨基寡糖素等生长调节剂或增抗剂,结合喷施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性杀真菌的药剂防治。 二、豇豆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2.1蓟马 ①发生与为害成虫和若虫锉吸豇豆嫩叶、嫩梢、豆荚等汁液,嫩叶、嫩梢受害,组织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豆荚受害后,荚面变畸形,僵硬形成干疤,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同时该虫还是重要的传毒媒介。 ②防治方法田间悬挂蓝板,每667m2挂板21块(板与板之间距离3.9m×8.0m),下端距畦面1m,方向朝南。另外,设施栽培中使用绿色防虫网覆盖栽培,可极大地减少田间蓟马的虫口密度。蓟马田间防治药剂可轮换使用9.1%甲维盐微乳剂(九一时代)1000倍液,960g/L乙基多杀霉素SC1000~2000倍液、1500~3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200~1500倍液或3.2%阿维菌素乳油1200~1500倍液喷雾,以免蓟马产生抗药性。<font color="#ed2308">可在8:00开花时喷药,重点喷花、嫩梢,5~7天喷1次,连喷2~3</font>次,效果显著。<br> 2.2斑潜蝇 ①发生与为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幼虫取食叶片的薄壁组织,在叶片表皮组织下蛀成蛇形弯曲不规则的白色隧道,成地图状;常使被害叶片表面呈成片白色斑块,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造成叶片早衰干枯,受害株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②防治方法在斑潜蝇发生初期,结合田间监测,设置黄板诱杀斑潜蝇成虫;发生高峰期黄板诱杀不经济,除在斑潜蝇发生为害高峰期按防治指标施药外(每100片叶幼虫数达到200头时),其余时间应尽量少施药,起到保护和利用天敌(寄生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豇豆复合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寄生蜂。防治药剂可选用31%阿维灭蝇胺SC(潜施宝)5%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5%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等,幼虫高峰期5~7天喷施1次,连续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设施栽培中覆盖防虫网能够起到隔离成虫的效果。 2.3豆荚螟 ①发生与为害幼虫蛀食豆荚为主,也可为害叶片和花蕾。叶片受害常表现为卷叶、落花、落荚;幼虫蛀食豆荚内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导致豆荚腐烂,受害豆荚味苦,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br> ②防治方法田间悬挂杀虫灯、使用性诱剂或覆盖防虫网等可有效降低虫源数量;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及摘除被害的卷叶和果荚并进行集中处理。可选用14%阿维虫螨腈SC(北极风)1000倍液、5.7%甲维盐ME(双防小菜)1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5000倍液或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液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4蚜虫 ①发生与为害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作物嫩叶、嫩茎、花和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同时,豆蚜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②防治方法同1.2②蚜虫防治。 三、 豇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热带地区豇豆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培育<br>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生产者应根据当地生产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开展不同气候区豇豆品比试验,筛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对筛选的品种小面积示范种植后再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孙娟等从110份豇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份高抗蚜虫豇豆种质;张衍荣等从28份豇豆品种中鉴定出3份抗病材料,均可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利用接种法鉴定了131个长豇豆品种对煤霉病的抗性,筛选出一批较好的材料,可供育种或生产上应用;选出了椰丰一号,其产量高、耐热性好,可作为三亚市夏季耐热品种栽培,参试的正源豇豆和农家乐373油白豆角2个品种表现产量高、耐热性和抗病性强,也适合三亚地区设施栽培。还筛选出的粤红5号、全能王长豆角、华赣宝冠3个豇豆品种较耐低温,适合在海南豇豆主产区特别是琼中、琼北地区种植。筛选出的华赣宝冠、全能王长豆角、改良红金马3个豇豆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产量高、综合性状较好,适合海南冬种。<br> 3.2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在病虫孳生、繁殖、扩散的高峰期,可通过提早或者延后播种,错开豇豆生产时期,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为害的目的;选用无病豇豆种子,播前用55℃温水浸种35min左右,可灭杀种子表面的病原物;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整枝、疏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利用防虫网隔离,创造有利于豇豆生长的微环境,有效地隔离蓟马、蚜虫、斑潜蝇的发生;使用膜下滴灌、肥水一体化等设施栽培,改变豇豆生长微环境,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可起到节水节肥的作用;利用“三诱技术”,即色板、杀虫灯和性诱剂的集成,并做到保护和利用天敌,可有效预防害虫的大面积暴发;开展豇豆主要害虫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的筛选、害虫的发生规律及抗药性监测等,以提高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水平,提升豇豆品质与安全性。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绿色防控的效果远高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表明,绿色防控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一般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br> 3.3豇豆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学防治法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但使用不当可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污染环境。因此,生产上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并轮换使用,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且使用时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均匀、周到喷施。

相关知识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年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2024年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农产品质量安全 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花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园林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年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无公害花芸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剖析课件
湖南省主要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热带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网址: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04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小麦冬季病虫害有哪些?小麦冬季病
下一篇: 农药化学论文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