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林学会《关于开展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的通知》(中林会学字〔2019〕39号)要求,我校荣俊冬老师主持完成的成果 “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拟申报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现将该项目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具体附后),公示期为2019年7月18日~20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在公示期内以信函或传真方式对公示内容提出书面异议。异议材料须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其真实性由提出异议的单位与个人负责。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研院(83789230)
附件:“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7/18
附件:
一、项目名称: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推荐奖种: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三、提名推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四、项目简介:
本研究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雷公藤、短葶山麦冬GAP关键技术研究》、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中药材GAP示范基地的建设》等科研项目的资助下,以福建道地中药材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导向,重点研究短葶山麦冬优良品种选育与快繁、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环境质量监测等实施中药材GAP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创新成果有:
1、对福建南安、洛江、永春等县市55个种源区内的短葶山麦冬调查取样,以生长性状、单位面积产量、药用成分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选择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4个优良种源(品种)。研究建立ISS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对福建省内短葶山麦冬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2、开展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从启动培养、增殖、壮苗生根、炼苗与移栽等进行研究,建立最优再生体系,增殖系数最高可达6.09;最佳生根培养基组合使生根率达67.45%;筛选最佳炼苗基质,移栽成活率最高为93.3%。研究了短葶山麦冬种苗分株繁殖关键技术和种子催芽育苗关键技术。
3、开展高产优质短葶山麦冬丰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采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试验设计,以短葶山麦冬生长性状、块根的多糖及皂苷C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出不同发育时期(分蘖期、花期、块根生长期、块根膨大期)的最佳氮磷钾追肥比例及施肥量,实现精准施肥。
明确短葶山麦冬适宜种植时间及密度,结合块根产量、多糖及皂苷C含量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移栽时间。以生长、产量和多糖及皂苷C的积累为评价指标,明确不同时期最佳灌溉水量。
研究了短葶山麦冬在低温胁迫中的钙信号转导机理、逆境胁迫下短葶山麦冬生理生化响应、经营技术与环境因素对短葶山麦冬药材质量的影响。
4、研究了短亭山麦冬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规律及虫害症状、危害习性等,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提出整套病虫害防治策略。
5、以产量和多糖及皂苷C含量随着时间变化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采收期和最佳烘干方式。
6、综合评价产地生态环境,分析栽培地理气候的道地性,对基地土壤、灌溉水、大气和药材中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进行测定,结果符合中药材GAP认证要求。
五、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六、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主要完成人
单位
主要贡献
1
荣俊冬
福建农林大学
各项试验实施、成果总结及推广。
2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
各项试验实施、成果总结及推广。
3
陈礼光
福建农林大学
短葶山麦冬丰产栽培、采收加工、环境监测
4
何天友
福建农林大学
短葶山麦冬不同种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优良品种选择
5
陈凌艳
福建农林大学
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苗组培快繁技术
6
梁光红
福建农林大学
短葶山麦冬病虫害防治
7
黄宇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短葶山麦冬优良品种选育与快繁、丰产栽培技术
8
袁玉虹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短葶山麦冬繁育技术、施肥技术。
9
张迎辉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短葶山麦冬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10
叶菁
福建农林大学
短葶山麦冬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11
程习梅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
短葶山麦冬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施肥与营养诊断
七、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袁玉虹,何天友,程习梅,胡小龙,荣俊冬,郑郁善*.不同处理对短葶山麦冬种子萌发的影响[J].福建林业,2013(6):46-48.
[2]陈凌艳,董雯,荣俊冬,郑郁善*.短葶山麦冬花蕾离体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3):220-224.
[3]王珍添,袁玉虹,何天友,陈凌艳,荣俊冬,郑郁善*.浸种方式对短葶山麦冬种子萌发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8(4):237-240.
八、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无
九、推广应用情况:
以本项目为基础,指导泉州东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短葶山麦冬GAP现场认证。项目成果在泉州、莆田等地大面积辐射推广应用,提高了中药材短葶山麦冬的产量与质量,增加了药农收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