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林草产业,聚焦生态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生态文化产业进行时》。首先来关注一下本周的林草资讯。
一、《“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林草事业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林草事业发展的12个主要目标,其中有2项约束性指标,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10项预期性指标,包括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18%,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等。
《规划纲要》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三区四带”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的12项重点任务。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保护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物种资源。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加强荒漠生态保护,推进荒漠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做优做强林草产业,巩固生态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强林草资源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综合监测,开展成效评估。共建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早期火情处理,提升保障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深化林草改革开放,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健全国有林场经营机制,理顺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实施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
《规划纲要》从6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林草支撑体系,包括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法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网络感知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要建立以“双重”规划为基础,以林草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林草专项规划为支撑,由国家与地方规划共同组成的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实施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林长制考核。
二、贵州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林下经济是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途径。
截至2020年,全省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2203万亩,产值超400亿元,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
《意见》同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引领、提质升级;改革创新、释放活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基本原则,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提高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市场化、高效化水平。
预计到2025年,实现“双千一百”的目标,即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新增1000万亩(总规模达3200万亩以上),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林下经济类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
到2030年,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更加健全,产品供给、特色品牌、质量安全、竞争能力全面提升,良种选育、装备研发、科技人才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创建一批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三、内蒙古多部门合力构筑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公布《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
《屏障规划》明确了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草原植被建设与保护、防沙治沙、河湖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等九项重点任务。总体建设思路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内蒙古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总体布局。
《屏障规划》指出,在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山区,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呼伦贝尔等国家公园建设,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加强黄河、嫩江、西辽河等流域林草植被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下游生态安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现水生态平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天然林保育、公益林管护、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将持续加强“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退牧还草、草原质量提升等工程,科学开展退化草原改良,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持续推进沙地、沙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高沙地植被盖度,控制沙漠扩展。
据介绍,内蒙古将从现在起用5年时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4300万亩,种草任务650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2650万亩。到2025年,内蒙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持续增加;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本周的《每周林草资讯》就到这里,接下来请跟随我们栏目组的镜头一起走进河南汝阳县,看看当地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河南汝阳:“生态立县” 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汝阳县是河南省林业重点县之一,也是洛阳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汝阳县围绕立足南部生态涵养区一个中心,统筹生态、经济、景观效益三个方面,以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荒山困难地造林、特色经济林、农田林网建设、镇村和工矿企业绿化、城郊森林公园群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实现林木覆盖率70%以上。
近年来,汝阳县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和“河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多策并举 筑牢生态屏障
汝阳县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战略首选,2000年以来先后启动退耕还林、日元贷款造林、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中央财政补贴农户造林、生态省建设造林、森林河南绿化工程,逐步构建起林业生态体系的主体框架。
近年来,汝阳县认立足洛阳都市圈、生态海洋区重要支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了全域绿化、全境汝阳的建设目标,确立了林业发展1367工作思路,林业改革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年均造林面积占6万亩以上,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汝阳。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4.3%,廊道绿化率96.5%,荒山绿化率90.1%,完成村庄绿化185个。
汝阳的困难地造林工作全省知名,省级林业现场会多次在汝阳召开,已成为汝阳林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汝阳县已累计完成困难地造林10余万亩,在实施过程中,汝阳林业人探索总结出了困难地造林用地建水池,挖大穴,栽壮苗,浇透水,整穴盘,地表覆盖”的成功经验,2000年又引入了困难地“鱼鳞板”造林,可在下雨时截留地表径流,有效阻挡水肥流失,保山保肥,节约了造林成本,极大的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2020年得益于“鱼鳞板”的推广应用,全县的困难地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
为了改变南部山区冬季缺少绿色,让汝阳大地四季绿色尽染,汝阳县今年开始实施南部山区增绿工程。县林业局根据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植苗、点播、飞播造林三种造林模式一起上。沿线坡耕地、宜林荒山适宜用机械、人工挖穴的进行植苗造林,机械上不去,就以人工挖穴植苗或点播种子,机械和人都无法触及的地方选择在雨季用直升飞机飞播造林。
2020年我县完成困难地植苗造林5650亩,每亩平均种植苗木110株,栽植侧柏、五角枫、山毛桃等苗木63万余株;完成橡子直播造林12000亩,点种橡子247吨;飞播造林在省市原计划20000亩的基础上,县财政又拿出资金增加飞播30000亩,共飞播造林50000亩,飞播了侧柏、油松、臭椿、五角枫、黄连木、连翘等种子近20吨。
打造生态“绿村、绿廊”
在实施全境绿化行动中,汝阳县确立了3年完成全县216个行政村的“绿村”任务,在2019年完成“绿村”115个的基础上,今年又实施70个。绿化前先规划,做到“增绿”与“添彩”并举,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最终形成“村外森林化、村内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景观效果。近年来,汝阳县在建设“绿村”的同时,按照“一路一景、一段一景、一片一景”的原则,倾力打造“绿廊工程”。
铁路、高速、省道、县乡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分别以100米、50米、30米绿化林带,已完成廊道绿化356.2公里。廊道绿化率达到96%以上,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为提升主要廊道绿化、美化、彩化效果,在宁洛、二广高速等主要通道两侧,加植雪松、红叶李、百日红等59000株,已形成百米林带观光带。
林下特色种植业拓宽致富路
汝阳县积极引导、扶持当地企业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小店镇打造的千亩猕猴桃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报酬、入股得分红三种方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林下特色种植业基地呈多点分布,刘店镇二郎村千亩桑蚕种养殖基地、十八盘乡刘坡村千亩连翘种植基地、付店镇猕猴桃基地、三屯镇沿汝河的花生种植、王坪乡柳树村野葡萄基地等已成当地支柱产业。据统计,汝阳今年共完成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21110亩,栽植花椒、猕猴桃、连翘、桑树等320.4万株,“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绿业”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深入推进全域绿化
2020年,汝阳县出台了《汝阳县2020年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规划国土绿化总任务12.23万亩,实际完成16.24万亩,其中廊道绿化4174亩,城郊森林公园群5875亩,农田林网832亩,特色经济林建设21110亩,村庄绿化70个折合2600亩,荒山困难地造林15650亩,国储林项目10100亩,矿区生态修复200亩,飞播造林5万亩,苗木花卉6659亩,中幼林抚育4.7万亩。
两年来在县财政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支持林业发展。汝阳县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投入”的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国土绿化投入机制;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集体和个人等采取合作、承包等方式参与国土绿化,拓宽筹资渠道。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发挥政策性贷款在林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资国土绿化。鼓励林果、林苗、林药、林菌一体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经济效益。
相关知识
生态文化产业进行时(第四期)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时
绿化养护进行时 ,不负春光展新颜
【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时】合水县老城镇:推进绿树花廊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
延吉:创城进行时 文明新风来
种花进行时 东区这朵400多亩的“花朵”渐渐“绽放”
【“三夏”进行时】 碳氢生态技术开启农业生产新篇章
我市繁荣文化产业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综述
以创新开路,兴文化产业
兴文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春风夜放花千树
网址: 生态文化产业进行时(第四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1906.html
上一篇: 聚焦大理建州60周年网络媒体首站 |
下一篇: 人民日报关注吉林:建生态强省 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