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斩草除根”换来好生态 探索互花米草治理的“东营方案”

“斩草除根”换来好生态 探索互花米草治理的“东营方案”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8日讯 (山东台综合广播 崔立霞)互花米草,源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曾因根系发达、具有超强固堤护坡能力被引进中国。曾经是被寄予厚望的益草,如今却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害草!近10年来,互花米草大面积占领沿海、沿河流域,对周边生态构成巨大威胁。在治理互花米草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东营,用生态办法治理生态,通过多项攻关实验,突破技术、设备、单点治理三大难题,探索出互花米草治理的“东营方案”。

(部分水面已经结冰,不远处灰色区域为互花米草草栅子)

早上8点钟,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气温接近冰点,保护区管委会监测中心负责人周立城坐上冲锋舟,赶往距离黄河岸边5公里处的浅滩上,查看互花米草初期治理情况。

(坐船离岸 前往互花米草生长的潮滩)

下船之后,走过泥泞的浅滩,终于到达了被互花米草覆盖的潮滩。经过一轮刈割,地面上仅留下了高十几厘米的草栅子。周立城说,已经进行了初级治理,割掉了互花米草大部分植株,马上要用旋耕机把剩下的根捣烂。

(左一为周立城)

现在提起互花米草的治理,周立城信心满怀。但几年前,刚接触这项任务时,他却愁坏了。

互花米草作为潮间带生物,貌如水稻、郁郁葱葱,最高时可达近2米。草穗如稻穗,一个草穗结籽几百颗,极易在河口、入海口区域繁殖。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曾广泛应用于滩涂固堤护坡。在黄河三角洲,黄河泥沙淤积出的大片潮滩,为互花米草在保护区繁衍提供了条件。

周立城介绍,互花米草靠种子和根状茎繁殖,被戏称为海洋里的绿色沙漠,它所到之处侵占了其他所有植物、动物的生存空间,芦苇、赤碱蓬、贝类、鱼类、虾蟹全部灭绝。海里长,陆上长,咸水长,淡水长,水深点、浅点、旱点、涝点都不影响互花米草生长,互花米草拥有超级生命力。近10年,更是在保护区每年以20%的速度疯狂生长,占地面积一度达到7479公顷。

(互花米草生长的潮滩黏腻难行,需穿上专用雨靴)

每年,环西太平洋迁徙的600多万只候鸟会在保护区停歇补给或安家落户,它们需要的食物数量是惊人的。但数据显示,互花米草所侵占的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了60%,鸟类觅食、栖息环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赵亚杰,长期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进行观测,她介绍,光板地上长的底栖动物是鸟类的食物,比如鸻鹬类的、白鹭的,一旦它都侵占了,鸟类的食物也越来越少。

东营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海域与海岛管理科副科长潘广道坦言,互花米草占据了里面原有的生态位,把原先的生态环境改变了,鸟类栖息地受到影响。

要维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首先得治理互花米草。但互花米草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即使是欧美国家,对这种本土植物也只是采用除草剂进行治理,但代价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世界范围内,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见效快又保护环境的办法。

(吊装冲锋舟,准备入海作业)

困难并没有把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吓倒,东营市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利用遥感技术等,通过小区域实验和模拟分析,终于摸清了治理互花米草的办法。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谢宝华介绍,他们放弃了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化学除草剂,转而使用了最保护生态的“笨办法”。谢宝华和同事们做了5年多的野外实验,尝试了很多种方法,进行了几十种技术探索,最后探索出适宜不同生境互花米草治理的技术体系,即刈割加围淹、刈割加翻耕的物理治理方法。

治理方法有了,可工人进入广袤的潮间带作业,时常被黏土困住脚步,更谈不上与潮汐抢时间。经过多轮实验,他们改造出了适合潮间带作业的机械设备,施工效率比人工提高两倍以上。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庞志成介绍,他们专门改装了机耕船,将割草机与船相结合进行,实现了水陆两栖。

(庞志成介绍互花米草施工情况)

把人和机器都运到潮间带作业,需要先用大船载着挖掘机、机耕船及人力、食物等运到作业现场,作业时,挖掘机需要随时候场,以抢救被互花米草遮挡视线而陷入潮沟的机器。

庞志成说,他们一进现场就是一天,根据潮汐时间调整作业时间,遇到下午1点上潮,就干到1点。后勤保障人员在陆地上做好饭,再坐船把饭运过来,施工人员就在作业间歇吃点饭填饱肚子。

又是坐船,又是驾驶机器,说起来特别潇洒。外人不知道的是,在海上施工难度非常大。遇到潮汐时,他们会把机械拖到在海上临时搭建的安全平台上,以保障机械设备的安全。

最长的一次,庞志成和工友们在海上飘了一个多月。当时遇到大潮,把机械全部冲走了,船靠不了岸,他们只能在海上飘着。等潮水退去,他们就用钢丝绳把机械栓起来,再用水陆两用挖掘机吊到安全平台上进行维修。为了不耽误施工,他们从别的地方调过来机械,一边先干着,一边维修着。

在远离陆地的潮间带作业,不光机器扛不住,人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一年四季,风吹日晒,作业人员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人体极限。庞志成说,冬天很多工人的手脚都长出了冻疮,严重的甚至脱不下袜子,冻疮与袜子粘在了一起,看着让人心疼。

(现场施工人员边开船 边介绍施工的艰难)

对现场的这些施工人员来说,这些困难不算什么。他们最怕的是互花米草易传染。互花米草传染性强,单点治理后,不加注意,也会被附近区域传染,再次陷入“米草危机”。

谢宝华介绍,互花米草的种子比水稻和小麦要小得多,能够远距离扩散,留下了一点种子,第二年就能萌发很多新苗。有再好的技术,投入再好的钱,不能解决传染的问题,最后就只能打水漂。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治理方案,2021年东营打出组合拳,组织受互花米草影响的区县统一行动、连片治理。东营市副市长李俊峰介绍,投资约1亿元先后实施了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4个项目,达到了初步治理效果。

东营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海域与海岛管理科副科长潘广道介绍,去年东营已完成互花米草全区域刈割10179.8公顷、“刈割+围淹”“刈割+翻耕”治理互花米草5010.8公顷,今年剩余零星区域将全部纳入治理范围,持续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到2022年底,东营将基本实现现有米草入侵区清零。

初期治理成效初步显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监测中心负责人周立城又开始忙活第二步计划——翻耕互花米草残余根茎。在此基础上,他还与专家研究制定了在治理后的潮滩上进行海草床修复的一系列措施。治理方案在手,他对保护区内鸟类的诗意栖息充满了希望。

相关知识

探索黄河口互花米草防治“东营路径”
26天互花米草斩草除根!守护厦门湿地生态安全
山东东营:摸清互花米草家底 科学防治“入侵者”
江苏东台全面启动互花米草治理工作
黄河口治“草”记——山东东营持续加强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与生态系统修复
《人民日报》聚焦东营|山东东营持续加强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与生态系统修复—— 黄河口治“草”记(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聚焦东营|山东东营持续加强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与生态系统修复——黄河口治“草”记(一线调研)
江苏盐城专题研究互花米草治理
大河之洲 扬起互花米草防治前行风帆
互花米草是什么草?

网址: “斩草除根”换来好生态 探索互花米草治理的“东营方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229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8万元微型纯电动车型二选一 零跑
下一篇: 互花米草引种后随着其快速繁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