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霉病
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最为严重。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还会导致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含毒素,可使人畜中毒。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小麦扬花期少浇水,避免引发病害。 药剂处理,在齐穗期至盛花期,使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2. 白粉病症状:主要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初,叶面出现 1 - 2mm 白色霉点,后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措施:
药剂选择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嘧菌酯、醚菌酯等。 宜早不宜晚,发病初期用药效果较好。 3. 锈病症状: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3 种,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条锈病表现为 “条锈成行”,叶锈病为 “叶锈乱”,秆锈病为 “秆锈成个大红斑”。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发病初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等药剂。 大发生时,对发病严重及周边麦田施药防治。 4. 叶枯病症状: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者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防治措施:
控制灌水,雨后及时排水,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关键时期。 种子处理,用福美双或三唑酮・多菌灵双进行拌种。 发病时选用百菌清 + 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异菌脲等杀菌剂。 5. 纹枯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防治措施: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
6. 黑穗病
症状:主要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粉)病。散黑穗病发病初穗外有灰色薄膜,里边充满黑粉;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病粒短粗,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破裂散出有鱼腥味的气体;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
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工作。 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选择三唑醇、烯唑醇等药剂。 7. 根腐病症状: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还会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麦田不能连作,与亚麻、马铃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轮作换茬。 药剂浸种,用退菌特浸种 24 - 36 小时。 喷药防治,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至乳熟初期喷洒丙环唑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二)虫害防治 1. 蚜虫危害:为害盛期,江淮北部和黄淮南部为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黄淮北部和华北为 5 月上中旬,西北麦区为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 500 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 800 头,益害比低于 1:150 时,需进行防治。蚜虫会吸食小麦汁液,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
当苗期蚜量达到重点挑治标准时,穗期百穗蚜量达 800 头且益害比低于 1:150 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2. 麦蜘蛛危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返青拔节期,当平均 33 厘米行长螨量达 200 头时,会吸食小麦汁液,造成小麦生长受阻。
防治措施: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3. 吸浆虫
危害:总体偏轻发生,成虫羽化盛期为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会吸食小麦汁液,导致小麦减产。
防治措施:重点抓好小麦穗期成虫防治,一般发生区当每 10 复网次有成虫 25 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 2 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间隔 3 天再施 1 次药。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纯干货分享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方案
花卉常见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二)
《常见病虫害识别》课件.pptx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花卉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全方位保护小麦作物健康)
干货,多肉植物常见病虫害的预防方案
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小麦病虫害怎么办?小麦早期病虫害防治方法
网址: 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以及防治方法(纯干货分享,建议收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60899.html
上一篇: 【农技】小麦黄花叶病也称花叶病毒 |
下一篇: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