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主要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萎病。
1.小麦条锈病
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于表皮下。
⑵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②药剂拌种:用99% 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 2116 浸拌种型 25 克(1袋),对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凉干后播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 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 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水加入25 克天达 2116 粮食专用型可明湿提高防病效果,喷药时添加天达有机硅6000倍,省水、省药、下雨无需再重喷。 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2.小麦叶锈病
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菌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的,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防治办法同条锈病。
3.小麦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的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 。
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4.小麦白粉病
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⑵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侵染源;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 或病情指数达5%-8% 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 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对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兼治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 拌种,控制秋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 2116 效果会更好,喷药时添加天达有机硅 6000倍,省水省药,下雨无需再重喷。
5.小麦纹枯病
症状: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
⑵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 井岗霉素水剂150-200 克加天达2116 粮食专用型50克,对水45-60千克喷雾,或对水300-450 千克泼浇,或对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20%-30%(一般在3 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 15 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喷药时添加天达有机硅 6000倍,省水省药,下雨无需再重喷。
6.小麦赤霉病
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在齐穗扬花期用50% 多菌灵、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 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 1-2次。 用多福合剂(含 25% 多菌灵、15% 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 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 2116 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用抗逆能力和产量,喷药时添加天达有机硅 6000 倍,省水省药,下雨无需再重喷。
7.小麦全蚀病
症状: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 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籽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 ,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旱播、冬春低温也与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防治办法: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 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 克,对水 2-3 千克喷拌麦种50 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 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对水50_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_800 倍粮食专用型天达 2116 ,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9% 的天达恶霉灵2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一袋(25克)600倍液对水15公斤喷施,喷药时添加天达有机硅 6000倍,省水、省药,下雨无需再重喷。
8、小麦黄矮病
症状: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黄色,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黄色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②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 ③加强水、 肥等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④治蚜(虫)防病(参照麦蚜的防治)。
相关知识
小麦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的分子诊断
小麦的细菌性病害
最全小麦病害诊断与防治手册(附图)
君子兰的主要病害诊断与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花卉苗期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措施
浅谈花卉苗期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对策
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小麦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网址: 小麦主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60908.html
上一篇: 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 |
下一篇: 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