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夏季气温高,花卉叶片的蒸腾作用大,植株失水多,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维持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夏季暴雨频繁,花盆、花地容易积水,造成花卉的根系受害,如果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花卉容易爆发病害。夏季花卉最容易发生的病害有炭疽病、疫病、猝倒病、叶斑病、白粉病、根腐病、黄斑病等病害,以及斜纹夜蛾、地老虎、蚜虫等虫害的危害。这些花卉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如下: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夏季气温高,花卉叶片的蒸腾作用大,植株失水多,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维持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夏季暴雨频繁,花盆、花地容易积水,造成花卉的根系受害,如果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花卉容易爆发病害。夏季花卉最容易发生的病害有炭疽病、疫病、猝倒病、叶斑病、白粉病、根腐病、黄斑病等病害,以及斜纹夜蛾、地老虎、蚜虫等虫害的危害。这些花卉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如下:

 20190411140648617

一、炭疽病

炭疽病也是花卉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因不同植物有所不同。主要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中的真菌引起,主要侵害花卉的茎梗、枝条和叶片。炭疽病的病斑圆形,大小不规则,病斑的周围黄褐色,中间浅灰色,散布有微小的黑点粒状物(分生孢子)。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小斑点,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大小为1至4毫米,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紫褐色或暗绿色,有时边缘有黄晕,最后病斑转为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黏孢子团,发病严重时一个叶片上有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后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时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1、发病条件与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寄主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条件适宜时直接侵入茎梗、枝条和叶片。分生孢子也可从植株的伤口处侵染。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室内花卉放置过密、叶子相互交叉易感病。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6~28℃,分生孢子产生最适温度为28℃~30℃,适宜pH值5~6。夏季高温高湿的的条件容易发生该病。

2、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和枯枝败叶,及时烧毁防止病原扩散;种植密度要适宜,不要过密,并经常保持通风通光。

(2)发病前,喷施保护性药剂,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

(3)发病期间及时喷洒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

二、疫病

疫病是花卉常见的病害,其病原菌属于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科,疫霉属。主要为害植株叶茎部位,叶片染病时往往从叶尖先开始,发病急,传播快。病斑初期显暗绿色水渍状斑,后迅速扩大变褐软腐,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霉状物。幼苗发病时,茎基先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后变褐色软腐死苗。花卉疫病破坏性强,防治难,对花卉生产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必须给予重视。

1、发病条件与规律

病原菌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以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离孢子侵染植株,借雨水溅射传播,从叶片的气孔侵入致病。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尤其是大雨过后的高温天气发病急,传播快。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抗病能力减弱。施肥过量造成伤根或施用含有病原菌、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加重发病。

2、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

同一栽培棚连续种植同一种花卉容易感染疫病,因此,有条件的最好实行轮作栽培,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种植和盆花摆放不宜过密;要及时拔除病株,摘去病枝叶,处理病残体并销毁;雨后要及时排水,采取避雨设施栽培,防止水害;盆花和大棚不宜浇水过多;要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基质消毒

栽培基质要进行消毒处理,选用30%福尔马林水剂消毒时,通常湿土用50倍药液,每立方米喷浇2升,干土用100倍液,每立方米喷浇4升,边喷边翻动基质,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基质,7~10天后再将基质翻动,待福尔马林散尽后即可使用。

(3)药剂防治

发现病害及时喷药保护,大雨过后及时喷药能有效地防治疫病的发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兑水800倍液喷洒叶片。

三、猝倒病

猝倒病俗称“倒苗病”、“霉根”、“小脚瘟”,主要由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猝倒病的病原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病原菌大多从茎基部侵染,感病初期为水渍状,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染病的植株叶片(或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基质。绿霸皇、玛丽安、白雪公主等天南星科花卉最容易感染该病,尤其是幼苗的感染率极高。湿度大时,植株的病残体及周围基质上可产生一层絮状白霉,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

1、发病条件与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湿度大时,感病部位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6℃,但土温15~20℃时繁殖速度也非常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湿度大、光照不足、栽培过密,植株徒长(尤其幼苗)往往发病较重。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引发该病的发生。

2、防治方法

(1)加强苗床管理

保持栽培棚内通风透气,降低湿度,幼苗和植株喷施98%磷酸二氢钾晶体500~1000倍液,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株并将病株及周围的土壤铲除,喷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撒放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

(2)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用药液2~3升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病情严重时,在灌根的同时,亩用5%噁霉灵水剂50ml+8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80公斤喷施,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四、真菌性叶斑病

真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繁多,因病原菌不同,病斑颜色各异,病斑有黄褐色、红褐色或病斑外部褐色,中间灰白色。叶斑病能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出现在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逐渐扩大后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有些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出现在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褐色、长条形,无水渍状,无异臭味。

1、发病条件与规律

其传播途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的侵染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扩散,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该病菌在10~35℃下生长发育,阴雨天,或肥力不足时发病重。

2、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棚内的通风透光,适当降低空气湿度,此外要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要氮、磷、钾配合使用,尤其要增加磷、钾肥和钙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预防叶斑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月一次。发病的植株可用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五、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坏死病斑的症状,然后病斑迅速扩大,颜色变深,并常用明、暗相间的同心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后期有粘液溢出,并有异臭味。

1、发病条件与规律

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主要通过水滴溅射或叶片间的摩擦传播病原,病原菌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植物体内。病原菌还可通过害虫和风雨传播,使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浇水过多,或连续阴雨天气,湿度大时易流行该病。

2、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及时烧毁,防止扩大,保持棚内通风通光,合理施肥提高花卉的抗病性。

(2)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或连续阴雨天气后,及时喷施药剂防治,防治药剂可亩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乙蒜素1000倍液,混合均匀后喷洒叶片。

六、白粉病

花卉白粉病是花卉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种类繁多,常见的危害花卉的病原菌有二孢白粉菌、单囊白粉菌等7种。白粉病对花卉的栽培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将会给花卉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严重时可侵染叶柄、嫩梢、花梢、花芽、花梗、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病部表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粉斑,染病部位略显褪绿或呈畸形。条件适宜时,粉斑迅速扩大,连接成片,其上布满白色粉状霉。发病严重时,病叶皱缩不平,叶片向背卷曲,嫩梢向下弯曲,花期明显缩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开。

1、发病条件与规律

白粉病的病原菌在越冬期间,其菌丝和分生孢子寄生在花卉的病芽、病枝、病叶或落叶上。温度20℃以上时,病原菌开始生长发育,并产生分生孢子对植株进行传播和侵染。夏季高温高湿时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通常6月~10月发病较重。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下白粉病发生严重。氮肥施用过多,土壤(基质)中缺钙或花盆基质过干等环境因子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2、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棚内的通风透光,适当降低空气湿度,此外要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要氮、磷、钾配合使用,尤其要增加磷、钾肥和钙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周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发病的植株可用30%粉锈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5~7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白粉层变为暗灰色,并干缩消失。防治白粉病的特效药剂还有:醚菌酯、阿米西达等。

七、根腐病

绿巨人、白掌等天南星科花卉和袖珍椰子、国王椰子、散尾葵、老人葵、加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布迪、蒲葵等棕榈科植物,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季节很容易暴发根腐病,并且该病害传染性强、植株死亡率高,是夏季花卉发病致死率最高的病害。

1、发病条件与规律

植物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和镰刀菌。植物感染根腐病时,根部的水分和营养输送不到叶片上,造成地上部分的叶和茎缺水而枯萎。更严重的是根腐病在植株根系之间相互交错,容易相互传染,造成相邻的植株感病。感染镰刀菌的植株其病症特点是根基部纵切面为红色,有红色粘液分泌,根部腐臭。感染疫霉病的特点是发病根的表面密生白色绵状霉,病部腐烂发臭。有时根系及茎干剖开有带脓状的液体渗出。镰刀菌病和疫霉病都是维管束病害,类似香蕉的巴拿马枯萎病,发病植株由于维管束堵塞,导致植株缺水枯黄,严重时整棵植株萎蔫下垂、干枯,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

(1)植物根腐病的防治是以防为主,在苗圃种植之前要先在田里洒上生石灰,然后用钩机进行深翻,土壤深翻后才会疏松透气。种植地要排水通畅,一定不能积水,因为棕榈科植物的功能根是肉质根,不怕流水怕死水,如果种植地积水,或水位高、排水不畅,容易被镰刀菌、疫霉菌感染,造成烂根。发现根腐病病株时,首先将病株的叶片修剪掉百分之六十左右,然后,将病株根部的土刨松,用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根腐病的作用。

(2)药剂防治

防治植物根腐病的药剂可选用5%噁霉灵水剂600倍液灌根2次,每次灌根时间相隔5~7天。

 八、叶片黄斑病

叶片黄斑病是龙血树科植物夏季高温季节常见的病害,尤其是直板也门铁、柳纹铁和金心也门铁植物常常在7~8月份突发性出现大面积叶片黄斑病。

1、发病条件与规律

该病发生初期在叶缘处出现不规则排列的黄白色斑点,斑点的直径约1~2mm。将叶片透过阳光观测时,可见到黄斑的旁边有大量水渍状小点(直径约1~2mm)向叶片中脉一侧蔓延,几天内这些水渍状小点转变成黄色斑点。

据经几年来的观测实验推测,发生在龙血树科植物叶片的黄斑病可能是植株出现生理性病害在先,然后被病原菌感染。经检测,凡是出现黄斑病的植株,其栽培介质的盐度偏高,酸碱度偏低,并且换盆后的栽培时间长,根系已布满介质表层。在夏季高温季节花盆的表面温度普遍高于30℃,植株根系直接与花盆接触容易被灼伤,造成根系吸水功能降低,而高温又使叶片的蒸腾作用加大,失水量增加,在叶片水分严重亏缺情况下造成叶片的叶缘局部细胞坏死,因此出现黄白色斑点。发生黄斑病的叶片如果及时喷药防治病原菌感染,病斑部位通常不会枯萎,也不会复绿,但是病斑显眼不雅,降低观赏价值。

2、防治方法

及时换盆,避免根系密集接触花盆,同时适当遮阴能有效地防止黄斑病的发生。一旦发现植株叶片出现黄斑病,立即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克+80%乙蒜素粉剂50克,兑水60公斤喷施,连续喷洒2次,以防病原菌感染,每次喷药时间相隔5~7天。对发病严重的植株最好是换大一号的花盆,并且适当遮阴可防止病害加重。此外,根施磷钙肥和叶片喷施硼锰锌钙叶面肥有利于黄斑病的防治。

九、斜纹夜蛾、地老虎

斜纹夜蛾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又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斜纹夜蛾是杂食性害虫,其寄主广泛,幼虫食叶片、花蕾及果实,也可蛀入生长点,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

地老虎也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又名地蚕。其幼虫常栖息在植株的心叶、叶背,夜间活动取食,把花卉咬成许多小孔或缺刻,或咬断整株幼苗,连茎带叶拖入穴中,造成严重缺苗。

1、发生特点

斜纹夜蛾在南方可终年繁殖,多在6-10月大发生。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老熟幼虫在1~3厘米表土内做土室化蛹。

地老虎一年可发生5代危害,通常以老熟的幼虫在基质或土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土缝、杂草丛或其他隐藏处,夜出活动、取食、交尾、产卵,晚上7-10时活动最旺盛。有强烈趋化性和趋光性。雌蛾产卵在土块、地面缝隙、枯草、须根及幼苗叶片反面等处。幼虫有6龄,以春季第一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2、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可用40%毒死蜱乳油兑水800倍喷洒或20万单位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兑水1000倍喷杀。

(2)诱杀地老虎成虫,诱杀剂配方是红糖:醋:酒:敌百虫:水=1:2:0.4:0.1:10,将配制好的诱杀剂拌入菜叶中,撒放在发生虫害的周围。

十、 蚜虫

蚜虫是花卉最常见的害虫,受其危害的花卉,影响外观,降低产量、质量和商品价值。蚜虫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其口器细针管状,刺人植株嫩稍、茎、叶,吸取汁液,使植株生长受阻,长得矮小,叶子卷曲。蚜虫经消化排出带甜味的蜜露,招引蚂蚁,容易感染霉菌,并且能携带、传染病毒,从刺吸伤口侵入,造成二次侵染危害。在相对高温干旱的条件下,蚜虫繁殖快,危害重。蚜虫多寄居植株嫩稍、叶背,容易发现,尤其发现有蚂蚁在植株上爬动,或能看到叶子上面有蜜露反光,说明该植株上有蚜虫,应立即防治。

1、发生特点

蚜虫一年可发生20多代,以卵越冬,5-6月和9-10 月为发生高峰期。天气闷热,少雨有利于蚜虫的繁殖。

2、防治方法

(1)人工清除:发生初期,可采取人工除蚜,用毛笔、毛刷把蚜虫刷掉,埋在盆土里。

(2)诱杀:有翅蚜虫对黄色、橙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用黄板诱蚜方法防治,即在黄色的板面上,涂抹10号机油或凡士林,坚立在植株附近诱贴蚜虫。

(3)洗衣粉灭蚜:在室内可用洗衣粉防治蚜虫,洗衣粉对蚜虫有触杀作用,用毛刷蘸洗衣粉与水1:500倍洗液,刷洗花株枝叶上的蚜虫,也可用小型喷雾器喷施,还能较好的刷洗掉蚜虫分泌的蜜露。

(4)室外栽培花卉防治蚜虫可用5%啶虫咪乳油1500倍液喷叶片上下面。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农药防治。

十一、 蚧类害虫

粉蚧和蜡蚧等蚧类害虫通常隐藏在叶片、叶柄、嫩枝上的粉状或蜡质状的隆起状物中,吸食叶片正面或背面和嫩枝上汁液,造成梢叶枯萎或畸形早落,有时诱发煤污病。南方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蚧类害虫为害。

1、发生特点

蚧类害虫繁殖力强,产卵数百粒至千余粒,孵化期不整齐,前后约需1个多月,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了很大困难。孵化后的幼蚧爬到合适位置后,便把口器插入植株组织,开始吸汁为害,同时分泌蜡质或介壳固定下来,不再移动。每年的6-10月份为大多蚧类害虫发生期。

2、防治方法

(1)虫口密度小时,可用硬刷子等人工刷除虫体。

(2)剪除多虫枝叶。

(3)若虫期选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

(4)盆栽花木发生严重时可用40%扑杀磷乳油兑水1000倍喷杀。

                                  2018年5月28日

相关知识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春夏季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介绍
花卉常见病虫害有哪些?花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家庭花卉主要病虫害防治
春季花卉病虫害防治方法
树木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杜鹃花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doc
牡丹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植物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范例6篇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发生趋势.pptx

网址: 夏季花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674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天宝农技!高温天专家实战药害讲解
下一篇: 花卉病虫害防治有高招!几种土农药